刘 晗
漫步在英国伦敦的滑铁卢广场,就可以看到在克里米亚战争纪念碑的一侧,伫立着护士南丁格尔提灯的雕像。19世纪中期,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年轻的护士长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不顾恶劣的环境,主动请缨奔赴战火纷飞的前线。在夜以继日的救援中,她掌灯巡视伤员病情,倾听疾苦,祈祷祝福,在他们生命中的至暗时刻点亮一盏希望之灯,“克里米亚天使”的美誉以及“提灯女神”的称号因此而来。在南丁格尔博物馆,至今还收藏着她当时随身携带的油灯和药箱。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当天,大批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援助受难群众,在悲伤笼罩的阴霾中,投入紧急救治之中。他们与死神赛跑,争取最佳的抢救时间,而那天本该是他们为自己庆祝的节日。5 月12 日是南丁格尔的生日,为了纪念她为护理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每年的这个日子被定为国际护士节。1907 年,南丁格尔获得英国女王颁发的勋章,发起建立国际红十字组织,同时设立了国际护理界的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用以表彰那些勇于为医疗事业献身的医护人员,发扬“永志人道慈悲之真谛”。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的名字就暗示着她的出生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她的父亲威廉·爱德华·南丁格尔毕业于剑桥大学,学识渊博,是位名副其实的绅士,作为旅行家曾游历多国。母亲同样出身于英国名门望族。
南丁格尔从小便掌握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希腊语以及拉丁语等多国语言,为她后来与各国人士交流扫清了障碍。优渥的家境和自由的学习环境培养了她独立自主的性格,在学习上绝不存疑,思考问题也带有批判精神。
当南丁格尔走出她如天堂般的小世界,映入眼帘的却是当时英国经济萧条背景下人们的贫穷与疾苦。从此,她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救治穷苦人上。一家人眼看着身为贵族的南丁格尔“误入歧途”茫然不解。在传统的观念里,护理是累心劳力的工作,加之当时的医疗水平低下,他们觉得这个职业对于贵族而言有失体统,更加不忍心看着南丁格尔去吃苦。
富人沉浸在名利场花天酒地,穷人却在病痛中哭天喊地,南丁格尔都看在眼里。她坚信,“一个人用自己的劳动减轻他人痛苦让他恢复健康就是自己的幸福”。有了理想就要实现,作为实干家的南丁格尔从那时起便萌生出了成为一名护士的愿望,她不惧危难与牧师一起抢救病患。最终,她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踏上了行医之路。
不久之后,南丁格尔用父亲支援她的500 英镑成立了一家看护所。与当时大多数医院床位紧密、臭气熏天的大开间相比,南丁格尔在病房的格局上做了革新,病人拉铃便可召唤医护人员;为了给病人提供洁净的饭食,她还置办了传送机;她还提倡,所有前来就诊的女性都可得到救治。当时的医护人员并不趋于专业化,护理被视为粗鄙的职业,很多身在其中的人对这份工作并不看好,自暴自弃者大有人在,像南丁格尔这样迫切加入其中的,可谓一股清流。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从前线传来消息:英国官兵死伤惨重。南丁格尔写信给英军指挥官,自告奋勇率领几十名护士奔赴战场。当她到达战场,又被心怀成见的军医拒之门外。当她看到满目疮痍,决定着手改善英国官兵们的生活和饮食条件,做力所能及的清洁工作,多次自掏腰包完善病房的设施,购买必需的药品。经她的不懈努力,这座原本简陋的战地医院增加了收治床位,伤亡率也大大回落。南丁格尔考虑到,遍布几千名伤员的营地,在医护人员不足的情况下伤员的身体状况很容易被忽视,于是傍晚时分,她就提着灯到几个营房嘘寒问暖,这令伤员们感动不已。
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南丁格尔在后方忘我地工作直到战争结束,积劳成疾。社会各界人士为了表彰她做出的贡献,向她设立的基金会捐款,这笔款项最终用于筹办她向往已久的护理学校,这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南丁格尔护士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囊括了一整套从学习到实践的培养体系,打破了人们对护士的偏见,填补了护理教育的空白,从而也提升了护士的地位。她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她经营学校的理念也被后来开办的其他护士学校视为蓝本。
南丁格尔一直以来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她将自己的工作经验累积起来写成《护士札记》《医院札记》等书,被人们奉为护理的经典作品。南丁格尔所谓的健康,不外乎这些:“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是清洁空气,二是澄清饮水,三是流通沟渠,四是扫洒屋宇,五是日光充足。”这些环节都是护理的关键所在,需要护理人员身体力行竭力优化外在的元素,让病患自己去复原。每一次接诊都是全新的开始,康复的过程必将伴随着重重阻碍,因此,耐心与责任既是护士的职责所在,也是他们面对生命时应有的敬畏。
人类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与疾病抗争的历史。时值南丁格尔200 周年诞辰,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并席卷全球,来自四面八方不计其数的白衣天使为抗击疫情纷纷请战,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留下了“最美逆行者”的身影。一代代医护工作者用实际行动传承着南丁格尔的誓言和精神,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创造着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