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慧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需要工匠精神”;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之后连续三年都将“工匠精神”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对2017年5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做出重要批示:“坚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努力造就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产业大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也就对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踏实肯干,爱岗敬业,认真对待工作中的细节,而不能是以赚钱为目的,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要具有工匠精神。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体现了从业者的职业价值观。工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爱岗敬业是指从业者要热爱自己的工作,静下心来,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专心致志,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原则,全心全意专注在一个工作上,不要见异思迁,这样才能在这个工作领域内获得一定技能,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最终可以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根本。
精益求精是指从业者要不断进取和创新,不能对已有的成绩知足常乐、得过且过,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树立正确的志向和高尚的目标奋斗,追求卓越,争取做得更好,达到极致。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有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工匠”,是因为他永不满足于现有成绩,只有进行状态,没有完成状态,永远在路上孜孜以求[2]。重庆女孩聂风凭着自己的剪发技艺、广州选手梁智滨靠砌墙手艺二人获得了世界技能大赛的金牌,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都追求极致、精益求精。
协作共进是指从业者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这种说法告诉我们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新时代的工匠需要有团队合作精神,才能担当新时代的重任,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只有发挥团队的共同奉献精神才能完成目标任务。当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已经由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原来的手工作坊,每个从业者都有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一部分,只有团队协作,才能完成全部任务。团队需要的是同心协力,“独木难成林”。携手共进、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是现代“工匠精神”的要义。
追求卓越要求从业者要有不断创新的进取之心。传统工匠传承的主要方式是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不忘初心,结合实际情况,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或者创造新的、比过去更好的技术或事物。创新不离根,旧中生新,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才能用升级换代的新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想立足于现代社会,成为新时代的“工匠”,就必须拥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比如我们大家熟知的华为、格力、万科和三一重工等不凡的企业,他们都开始自我反省,从过去的经历中找出问题所在,培育企业的工匠精神,在恪守业界良心的基础上,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在世界平台上锐意进取,持续创新。“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灵魂。
新时代高职院校在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上是义不容辞又责无旁贷的[3]。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这背后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根据抚顺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分布情况,选取了554名不同年级各个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以问卷的形式对学校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及有效的解决方法进行了调查。其中回收问卷549份,有效问卷546份,其中:大一年级254份,占46.52%;大二年级214份,占39.19%;大三年级78份,占14.29%。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了问题的所在。
“工匠精神”能否对学生的未来产生影响,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工匠精神”的领悟程度。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工匠精神”这个词汇,也知道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具有“工匠精神”,但很多学生却并不真正知道“工匠精神”这四个字的内涵,也不清楚“工匠精神”与英语职业技能之间和职业发展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联,很多学生简单地认为“工匠”即“工人”,主要原因是:目前很多高校还是重视成绩,重视就业率,忽视了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学生对职业发展的理解也仅仅局限于找到一份薪资不错的工作;再加上我国长期以来的现状是工匠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不属于功名者的追求,因此也就造成了当前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学习的程度不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高职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过程中,需要利用多种资源,采取多种方法培育学生的工匠意识和工匠精神。但是目前,不少高校更多地专注于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训练,很多英语教师认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在英语课堂上很少有教师对工匠精神进行教育和宣传,淡化了工匠精神在课堂上的培育。因此学生获取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是:教师在课堂简略地提一下工匠精神的相关知识,大多是思政课上提及;学校通过宣传橱窗或者是讲座报告宣传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从学生在学校获得工匠精神的途径来看,高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氛围还不够浓厚,没有做到全方位、广渠道,模式和方法比较单一。因此虽然学生们通过这些渠道可能认知到“工匠精神”非常重要,但是却不理解到底重要在哪,也就造成了他们工匠精神的欠缺,从而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探索将工匠精神融入英语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很多高校非常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企业文化职业精神的熏陶,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4]。很多高职院校在教材的编写、课程体系的设置等环节注重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有些系部的专业还开展订单式培养,这类方法和模式可以让学生尽快了解合作企业的文化理念和工作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校企合作大多具有功利性目的,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都十分有限,这导致了在有些校企合作中并没有真正引领工匠精神。
校园文化在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它对于丰富师生生活、处理人际关系、塑造师生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5]。但是目前大多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创新点比较少,在校园文化体系中缺少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缺乏工匠精神的嵌入,针对不同专业的工匠精神缺少个性化内涵;或者校园文化中有工匠精神的内容,但是没有系统的规划,使校园文化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流于形式,没有使工匠精神入脑入心,没有充分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外许多国家在高职院校中都将其作为一种格外重视的培育方向。因此,我们该如何把高职院校提高到它本该所在的位置,如何使人们形成一种关于职业教育的正确价值观,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工匠精神如何有效引导是尤为重要的。
高职英语课堂融入工匠精神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工匠型教学队伍,只有具有工匠精神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这就需要英语教师转变自身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工匠精神。教师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特色,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式,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6],将工匠精神纳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考核之中。原来的传统专业课堂是教师讲解专业知识,整个英语学习过程缺少创新和实践,也缺少工匠精神的嵌入。教师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专业课堂对于工匠精神的融入是通过实践来帮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7]。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将工匠精神落实其中,让创新理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英语课堂融入工匠精神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有些专业如英语教育、数学教育、小教、学前等专业,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比,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更加紧迫,这些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是否尽职关系着小学生的未来。因此课堂上工匠精神的融入至关重要,培养学生对教育工作岗位的热爱,把自己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
学生身处校园之中,时刻浸润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之中。高职院校应当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以此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协作共进、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两大类。
1.物质文化环境建设
学校的体育场、教学楼、实训基地、教室、食堂、宿舍、校园道路、树木花草、小桥流水等都是校园内的物质环境[8]。整齐的教学楼、一尘不染的食堂桌椅、安井有序的食堂打饭秩序、窗明几净的教室、班级里悬挂具有不同特点的格言、修剪整齐的花草绿树,都会让学生体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学生生活融入了工匠精神的校园环境之中,不知不觉他们的思想观念、性格塑造、价值取向都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2.校园文化建设
职业学校应以校园文化为平台,通过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的构建相结合。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知识竞赛、技能大赛、工匠进校园、优秀校友展台等,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引导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同时还要注意不同专业工匠精神的个性化内涵及培育要求。此外,将一些先进事例、模范人物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其感悟杰出人物的工匠精神。
让学生在学到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工匠精神的意识,实践教学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工匠精神元素,自己了解到实践操作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养,更好塑造学生的职业素质。
1.加强实践活动
校内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课外实践等方式是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走出校园走上职业岗位的职场演练。高职教师让学生凭借真实的职业环境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职业精神,使学生更能真切体会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比如,对于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找到了抚顺雷锋小学等多所小学供学生实习,让他们自己亲自当老师来了解自己要从事的这个职业的伟大;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搭建了商务英语专业服务型实训基地,此基地以公司为依托,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提供语言培训、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等业务。同时我系建立了翻译师工作室和福狮翻译公司,吸纳学生参加,让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这个创业平台上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得以运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活动的开展,校、企、学生等多方共建、共营和共赢的机制的构建[9],使学生在未来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中,同时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深化校企合作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长期行为,需要学校、企业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为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体验、感受,以便获得对工匠精神的真切理解。我们先后与义乌市金鼎工艺品有限公司、浙江橙果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义乌市宝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签订协议,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有效落实对学生完美工匠精神的教育与培养[10]。
3.鼓励学生参加外语技能大赛
近几年来,技能大赛的举办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充分感受到国家对技术行业工匠精神的重视。目前,对于英语教学团队来说,让学生参加市、省、国家举办的各类高校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环节[11]。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技能大赛不仅能提高听、说、读、写、译等实际能力,每场比赛一定比率的淘汰率还能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勇于拼搏,竭尽全力去争取最好的成绩。比如在每年国家省市举办的技能大赛英语口语赛项中,其中一个环节的辩论,内容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工匠精神要求竞赛过程公平公正,好成绩是要靠实力来获得的,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刻苦训练,才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这就培养了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平时需要严格的训练,这对学生英语技能的提升非常有利,能让自己有一项其他同学无法比拟的长处。
学校本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原则,在学生每次参加技能大赛之前都要进行选手的选拔工作,让有意向参加比赛的每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选拔主要是通过校内大赛来完成。大赛的要求及比赛环节与要参加的大赛要求及环节相一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熟悉参赛题型的同时,也能了解此次比赛内容是否是自己所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为比赛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英语技能大赛口语赛项中,学生从图片描述,到真实情境问答,再到最后的辩论场景,参赛选手需要对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神,同时也磨练了学生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意志。
在“中国梦”背景下,“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新时代的高职学生应以工匠精神作为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不忘初心、兢兢业业,实践中发扬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