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佳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当前,高校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课程教学之间的割裂问题尤为明显,其中最突出的则是中国古代史史料在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课堂教学中的引入与运用问题。鉴于此,本文将从个人的教学感受与经验出发,对该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从地方本科师范类院校的教学实际来看,目前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本科课堂教学中,与中国古代史的比较与对观缺位,尤其是中国古代史相关史料的严重缺位,已经成为地方师范院校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制约因素之一。史料是历史学最重要的构成要件与基础,历史学科离开史料将成为无本之木。同样,史料也是历史学本科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历史学课程教学若离开史料也将成为无源之水。在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课堂教学中,同时期中国古代史史料的不足会导致学生有置身于外的抽离感,既不利于学生将中国历史置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加以审视,也不利于学生对这一时期的人类历史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握。
在现阶段地方师范院校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承担着帮助未来的中学历史教师或历史专业从业者确立“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没有材料不说话”的论说方式及在面对历史问题时以史料为基础进行个人思考的基本能力的任务。在离开学校后,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毕业生中的大多数人将担负起中学历史教育的重任,将在中学历史教师岗位上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并在培养具有基本人文历史眼光与素养及健全人格的中学生这一重要工作中担负重要责任。因此,在地方师范院校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尊重史料、从史料出发思考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将中国历史发展与世界历史进程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他们成为具有宽广胸怀、具有理性批判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中学教育事业从业者,并将有益于中学历史教学工作,从而提升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毕业生服务于当地基础教育与中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能力。
具体而言,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路径在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本科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中国古代史史料。
第一条路径是对观教学,即将中国古代史的史料适当引入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本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从而在教学中尝试突破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课程局限。对观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从中国看世界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从世界看中国的意识。具体而言,对观教学可有两种方式,即同时期社会发展趋势对观与事件对观。
就同时期社会发展趋势对观而言,教师可择取相近或相同时期的中国古代史史料与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史料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同一时间段世界上不同地点相似或不同的社会发展变化有所认知,同时启发学生探讨这些相似或不同的现象背后各自的深层背景的异同。比如,教师可以将晚期罗马帝国史家阿米安的《历史》[1-3]、6世纪史家左西莫斯的《新历史》[4]中的材料与《三国志》或《后汉书》中的相关史料对观。在进行这种对观时,所选择的史料可以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材料,也可以包括史料中相关情况的概括性描述或是史家本人的评论。这种对观可以帮助学生对相似时间段内世界上不同地点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变化有更为全面的认知,有助于学生由此出发并进一步形成较为宏观的历史眼光。
就事件对观而言,教师可以选择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中相近或相异时期较为著名或影响较大且表面具有相似性或可比性的事件的相关史料进行对观。这种对观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分析相似事件出现的不同机理或是相近原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历史发展中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存的特征。比如,公元3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国处于军阀分裂割据的三国时代,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则也正处于所谓“3世纪危机”之中;中国的三国时代结束于280年西晋重新统一之时,而罗马帝国的“3世纪危机”则结束于戴克里先(Diocletian,384—305年在位)即位之后。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学生对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了解与认识普遍较为缺乏,而对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则更为熟悉,尤其是上例中经过多年来与三国时代有关的影视、游戏、历史科普与大众史学的熏陶,学生一般对三国时代更有兴趣,通过三国时代与“3世纪危机”时期史料的对观,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形成原因与影响之间的相似与区别。
第二条路径是比较教学,即在将中国古代史的史料引入世界古代中世纪课程的基础上,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比对与分析两种史料。比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史料辨析能力,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体而言,比较教学可有两种方式,即史料写作指导思想的比较与史料本身所述人物的比较。
就史料写作指导思想的比较而言,可以选取中西古代史家对相同或相似时代的不同地区社会特征、时代文化等方面的概括性评论或评价进行比较。任何史家的写作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时代与社会,同时又具有自己的思考与特征。史家在写作中的指导思想由此二者构成,而这些一般在概括性评论中可以得到更为集中的体现。教师通过比较同一时代中西古代史家的这些评论,可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知同一时代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趋势、思想文化潮流的异同及其对史学发展路径的影响。
就史料本身所述人物的比较而言,可以选取中西史著中对相似或相异时期较为著名、有相似之处并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历史人物的相关叙述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史家评论与所处时代和地区之间的关系。比如,教师可以比较基督教会的教会史家[5-9]对支持和保护基督教发展的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306—337年在位)与中国古代史家对支持和保护佛教发展的梁武帝萧衍(502—549年在位)的记载,以此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宗教在罗马帝国与古代中国的不同发展轨迹。
首先,就地方师范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教学本身而言,在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课堂教学中以对观教学与比较教学为基础、将中国古代史史料融入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长时段、广区域的历史感与大局观,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近代之前人类历史的总体把握,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史料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客观地看待史料,从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其次,就服务地方而言,以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史料的融合为核心完善课程系列,可以提升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中的历史思维与历史眼光训练,有利于提高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师范类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层次,从而为地方师范院校所在地区的发展培育出兼具大局观与专才的新时代人才,也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就促进学科与教学发展而言,世界史已经成为一级学科,在世界史学科专业发展扩大的大环境下,通过加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史料的熟悉程度与理解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史料搜集能力与分析比较能力,实现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本科课程的改造与升级,彰显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的学科特色。
综上所述,在地方师范院校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古代史相关史料是地方师范院校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课堂教学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引入中国古代史史料不仅能够促进地方师范院校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课程教学的提升,也可促进地方人文环境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