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矫正系统的探索构建

2020-03-03 15:09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矫正司法人工智能

申 琪

(长治学院 法律与经济学系,山西 长治 046011)

2016年3月15日,人工智能AlphaGo击败围棋高手李世石,向人类展示了人工智能的神奇之处,也揭开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帷幕,在法律领域催生出了法律科技这一新兴行业,法律科技化、信息化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趋势。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将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特别提出激励人工智能与法律体系的交叉融合,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等系统纷纷构建,智慧社区矫正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智慧社区矫正的兴起与优越性

(一)智慧社区矫正的兴起

传统社区矫正工作基本上依赖人工管理、书面汇报,存在矫正人员位置信息监管不到位、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不完整、日常管理执行难度大等问题,特别是面对司法改革,推进社区矫正的发展,更显得力不从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社区矫正领域的应用,推动了社区矫正信息化的发展,为传统社区矫正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方式。

智慧社区矫正,也可称为AI+社区矫正,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社区矫正领域,促进社区矫正工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为支持,形成“大平台共享、大系统共治、大数据慧治”的新型工作方式[1]28-30。

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检索、语言识别、身份识别等技术,能够有效辅助司法管理人员实现合理化、人性化、智能化、效率化的管理,强化社区矫正效果。

(二)智慧社区矫正的优越性

1.智慧社区矫正有利于实现社区矫正的标准化、公平化

人工智能有着海量的大数据、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深度学习算法,这使得在社区矫正领域,不仅可以实现线上流程管理,电子卷宗移送,远程签到,实时定位监控等功能,还可以使得软件具有逻辑思维和经验判断功能。这些功能一方面能够督促司法管理人员规范流程,严格执法,提示办案流程中可能存在的缺漏,提供智能化、个性化解决方案,大大降低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社区矫正按照标准化的流程进行;另一方面能够促进资源在不同地区间共享,消除资源差异,提升落后地区司法水平,实现社会公平。

2.智慧社区矫正有利于增强社区矫正的效用性

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很多简单重复、需要长途跋涉的工作都可以为AI所替代,大量司法管理人员可以高效率且专注地处理复杂的棘手问题,同时人工智能一次投入能够极大扩展社区矫正机制的影响范围,不用设编设岗,不用花费较长时间培养训练专业人士,降低了司法成本,提升了社区矫正效用。

3.智慧社区矫正有助于实现无讼社会的目标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无讼理念是其在司法领域的追求,人工智能的应用有助于无讼社会目标的实现。人工智能能够做到时时、处处留痕,事事有据可查,一方面减少司法工作中的不规范操作,保障矫正人员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便于司法机关管理、完善流程,减少管理争议。同时,人工智能还能够提供海量数据基础上的分析统计,帮助司法管理人员有效认识工作现状,优化工作方法,提升矫正人员归正比例。

二、智慧社区矫正的实践探索

智慧社区矫正的推行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提升矫正效用、达到矫正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也直接关乎司法改革的成败。因此,作为一线城市广州、上海等地率先在智慧社区矫正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推动了智慧社区矫正的智能化、规范化发展,为其他地区智慧社区矫正的开展当好了排头兵,而其他中小城市也零星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社区矫正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势必影响智慧社区矫正的纵深推进,影响智慧社区矫正的实施效果。

(一)广州、上海关于智慧社区矫正的实践情况

1.广州市智慧社区矫正的项目实践

2018年,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造全国公共法律服务最便捷城市”的工作目标,广州市司法局与腾讯公司合作,打造了智慧司法一系列平台,2018年12月26日,“智慧矫正平台”投入使用,智慧社区矫正项目初步完成。主要内容如下:

(1)项目目标为构建科技性、效率性、规范性的互动智能矫正平台,利用智能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效率,规范社区矫正工作的流程与法律执行。

(2)项目内容包括人脸身份识别系统,在线课堂教育系统,实时跟踪定位系统,日常线上管理系统。同时根据社区矫正人员大数据分析和矫正的归正情况分析,提供智能普法方案推送[2]。

(3)项目是广州市智慧司法系列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尝试构建社区矫正与法院、检察院流程的线上互动,但尚未实现各系统间资源整合。

2.上海市智慧社区矫正项目

上海市以杨浦区为试点,落实司法部“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金蛇要求,构建智慧社区矫正试点。主要内容如下:

(1)项目目标为“解放人工、扩展技防、统一规范、集约增效”。利用科技提升矫正工作效率,促进矫正工作规范化[3]。

(2)项目内容包括可视化实时监控、精准化业务督办、数据化分析研判、一体化保障集成,以实现一目了然监管和全程留痕管理。

(3)项目作为上海市智慧司法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刑事司法提供线上数据支持,但尚未实现系统之间联通与互动。

(二)中小型城市智慧社区矫正的实践情况

人工智能应用于社区矫正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小型城市在此领域也做了一些有益尝试。比如,截止2019年7月14日,山西省建成了118个社区矫正中心,“智慧矫正”在晋中市和吕梁市试点后,目前已在全省范围内试运行[4]。

就长治市而言,智慧社区矫正已完成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建立社区矫正视频督查系统。社区矫正中心构建实时监控摄像头系统,省市县乡全部联通,实现固定执法场所的监控全覆盖,上级司法部门对下级司法部门不定时进行视频巡查和点名,通过BS架构(1)BS架构是浏览器和服务器的一种网络架构模式,网络管理人员只需要管理服务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视频督查系统不仅为执法活动督查提供便捷渠道,也为服刑人员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二是社区矫正常规管理线上化。通过山西省社区矫正管理平台(2)山西省社区矫正管理平台仅是实现部分工作线上化,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录入档案信息、发送部分学习材料、分时段定点抽查,为进一步的系统化建设打下了基础;三是重点人员手机手环双定位系统。通过实时定位和身份识别系统,对重点人员进行手环实时定位,手机远程联控,有效监管矫正人员位置,第一时间获取越界、失踪信息,这增强了执法活动的有效性。但是在202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实施后(3)《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社区矫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县级司法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使用电子定位装置,加强监督管理:(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的;(二)无正当理由,未经批准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的;(三)拒不按照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被给予警告的;(四)违反监督管理规定,被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五)拟提请撤销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的。,基于人身危险性和恢复性司法理念的考量,电子定位的对象范围有所缩小。

(三)智慧社区矫正实践中的问题

从上述分析看,广州市和上海市的智慧社区矫正在信息化体系的建设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小城市也进行了探索,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尚属于新型技术,在智慧社区矫正系统的探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在整体目标上,中小城市缺乏适合自己的目标引领;二是项目目标内容上尚需进一步完善。在广州、上海这类领跑型城市中,制约智慧社区矫正系统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数据限制和检索分析的困难。过去司法系统内部条块割裂,数据孤岛现象严重,阻碍人工智能获取更丰富数据,限制其深度学习能力发挥。具体到社区矫正领域,由于过去数据保管不充足、不规范,不同地区间系统壁垒,直接影响智慧社区矫正体系的效用性。检索受限、分析困难主要是传统司法资料关键词检索精确性不足,无法支持复杂的组合检索[5]。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尚无法自主理解法律文书,必须人工逐篇筛选,制作标签。对于长治这类中小城市而言,智慧社区矫正探索中除了领跑型城市中的问题,还存在档案管理非自动化仍依赖人工,定位系统精确性、及时性不足,未实现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矫正方案生成等问题,项目内容停留在零星领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平台化、高覆盖的综合体系;三是在项目联通方面,智慧司法各项目条块分割,缺乏资源整合,与法院、司法局、监狱等系统未曾智能化的信息共享;四是现有项目仅是对当前技术进行利用,缺乏对未来技术发展的前瞻性规划。

三、智慧社区矫正系统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6]。社区矫正融入司法改革,实现工作效能飞跃,必须紧抓人工智能技术革新的机遇,促进自身变革。无论一线城市还是中小型城市都需要确立一个兼具前瞻性和开放性的平台架构,并在此架构指导下逐步引进科技公司先进技术成果,实现前瞻性规划下的技术有效布局,引导社区矫正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现阶段,笔者认为可以在现有的广州、上海等地关于智慧社区矫正的经验基础上,披沙拣金、去芜存菁,以智能科技支撑和社区矫正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一套前瞻性、开放性的智慧社区矫正系统,指导各地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智慧社区矫正系统的构建不是简单地将各个项目要素进行“1+1”的堆砌,其必须以项目目标为引领,项目内容为支撑,项目资源整合与联通为关键,项目的开放性与发展性为补充,最大限度发挥智慧社区矫正的功能。本文就智慧社区矫正的构建提出以下建议:

(一)智慧社区矫正项目目标

广州市和上海市的智慧社区矫正在项目目标上强调科技性、效率性、规范性,笔者认为各地在构建智慧社区矫正系统中,应当在借鉴的基础上考虑现有的技术能力,故而将目标定位为:坚持以科技为引领,问题为导向,立足于现有技术能力,充分挖掘智能潜力,发现总结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探讨其技术解决的可能性。力求最大程度解放人工,分离简单重复性工作,扩展工作职能,由人工智能为司法管理工作赋能。

(二)智慧社区矫正的项目内容

围绕智慧社区矫正项目目标,在内容上推行矫正人员全过程监管、日常管理线上留痕、法律服务远程提供、矫正数据智能研判四大类。

1.矫正人员全过程监管

项目利用人工智能身份识别、远程监控等技术,为社区矫正中心提供全覆盖监管系统,进行可视化管控,矫正人员、司法管理人员行为全程留痕。

通过人工智能指纹识别、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技术,实现远程化矫正工作模式。具体实现方式为:第一,矫正人员首次报道采集声纹、指纹、脸谱等信息,为人工智能数据监控提供依据;第二,重点矫正人员配备不可脱卸式电子监管设备、手机APP定位系统,实现实时定位,形成活动轨迹图,对越界行为第一时间获取,远程发送警示信息[7]78。第三,矫正人员凭借个人信息,可于个人手机终端或者社区矫正智能终端进行签到,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声纹识别技术可以有效保障矫正人员处于监管范围内。

2.日常管理线上留痕

构建社区矫正信息化平台,通过BS架构为矫正中心提供统一化流程提示,依据矫正中心工作流程,从审前社会调查、入矫管理、日常管理、奖惩考核到矫正终止,设计一套符合法律规定,便利工作开展的信息化平台,强化信息录入的标准性,工作流程转交的远程性,覆盖矫正工作的全流程。

该工作平台应当具备以下特点:一是业务类型涵盖矫正工作全流程。构建社区矫正信息化平台,应当全面梳理矫正工作各个环节,既考虑司法程序性法律规定,又考虑矫正工作实际需求,全面覆盖,重点突出;二是平台界面提供智能化督办建议。针对各项业务,平台应当综合法律法规、制度文件、工作标准,提示司法管理人员业务办理要点,督促其工作期限,还可以提供智能文书生成、类案推送、工作方案建议等智能化解决方式;三是流程设计便于部门间流转配合。业务平台应当全面考虑不同部门职责分工与内部流转需求,由智能系统提示工作状态,进展情况,对工作违规、滞留风险发出警示,对不同层级岗位赋予不同流程权限,便于不同岗位、层级间全盘了解工作进展,开展衔接配合;四是业务过程留痕,便于管理奖惩。业务平台能够对矫正工作全程留痕,可作为管理分析矫正人员的依据,也可作为矫正中心内部管理考评的依据,还可作为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的来源。

3.法律服务远程提供

信息化平台可以帮助司法管理人员针对矫正人员特点,制定个性化归正方案,并通过远程监控措施督促其完成任务。例如,司法管理人员可以进行远程走访,远程面询,对矫正人员提出的请假申请、外出申请、审批申请进行线上处理,矫正人员也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线上报道、线上签到、线上教育培训等。

4.矫正数据智能研判

通过信息化平台,形成大量社区矫正信息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研判报告,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优化趋势分析。通过对矫正人员需求、问题的调查研究,自动生成个性化需求解决方案,并对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发掘群体性需求,为后续优化工作流程,推送归正方案,开展针对性分类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心理矫正、个别化矫正;二是矫正人员归正优化分析。采集矫正人员详细个人信息,包括案件相关情况、社会关系,个人心理动态、服刑表现等信息,分析研判服刑人员心理切入点与社会需求点,提升矫正方案的有效性;三是司法管理人员绩效管理分析。通过信息平台业务信息,对司法管理人员业务完成数量、质量,业务提升情况进行汇总,作为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智慧社区矫正项目资源整合与联通

社区矫正是一项司法工作,也是一项社会工作,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将社区矫正与其他司法工作、社会服务连接起来,实现资源与流程联动机制。具体包括三方面:一是社区矫正系统内部联动。将各个地区,不同层级的矫正中心,通过人工智能平台整合起来,资源共享,工作互通,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形成方便的汇报请示,沟通交流机制;二是社区矫正系统与公检法、司法局智慧平台之间的沟通。与司法流程上有转接关系的相关平台进行联动,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连通,实现司法业务线上转接,电子化办理;三是社区矫正系统与法律服务、社会服务系统之间的联动。为追踪矫正效果,构建人员归正长效机制,将社区矫正系统与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法律援助、教育培训等相关智慧系统进行联通,统筹社会力量,增强社会矫正效果。

(四)智慧社区矫正项目开放性与发展性要求

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史前时代,其技术发展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人工智能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匹配磨合也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因此,智慧社区矫正系统,应当保持开放的态度接纳技术的新进展,及时感知技术进步对司法应用的作用,积极更新,同时不断完善对新技术的保障与规制。

四、结语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传统社区矫正的变革,使得司法应用更为多元化、智能化、便捷化,但我们目前尚处在人工智能的“史前时代”,各项技术仍在起步阶段,远不能像人类那样去思考去判断,更遑论胜任复杂的法律思维工作[8]53。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集法律知识、实践经验、人生阅历于一体的综合性思维工作,人工智能尚无法像司法管理人员一样独立自主思考和判断,所以智慧社区矫正系统只能作为司法辅助系统,但我们能做的是推动人工智能与司法活动的的深度融合达到人机协同、智能辅助司法。对人工智能既不能夸大,更不能排斥,要趋利避害,让人工智能做其能做的,又能做好的事情,同时密切关注技术改革与创新,积极引入新技术在社区矫正中的应用,辅之以完善的法律规制研究。

本文意在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慧社区矫正系统以弥补传统社区矫正的不足,为社会治理提供新的方式,当然这套系统在实践中能否有效发挥作用,还需要各机关、部门的重视与配合,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猜你喜欢
矫正司法人工智能
制定法解释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权
司法所悉心调解 垫付款有了着落
2019:人工智能
非正式司法的悖谬
人工智能与就业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数读人工智能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
下一幕,人工智能!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