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后面括号内“,”前为期数,“,”后为文章起止页码)
【辞赋研究】
民国期刊赋作文献述略 陈伦敦,万葵(1,1-8)
宋玉赋手部动作类词汇的运用艺术 唐小茜(1,9-17)
辞赋“主客问答”体式的分流与转向 支媛(2,1-8)
扬雄《逐贫赋》中的用《诗》及其“互文”表现 伏雪芹(3,1-5)
《庄子》屈骚神话人物意象比较研究 孙伟鑫(3,6-10)
《汉魏名文乘》的成书及其汉赋观——明代书坊对汉赋传播与普及的贡献 曹祎黎(4,1-7)
汉代纪行赋对《楚辞》的继承 白云鹏(4,8-12)
历代咏蝇赋的创作及其内涵 龙世行(5,1-6)
石川三佐男的《九歌》与《九章》关系研究 左俊楠,郭素英(6,1-6)
汉赋女性外貌描写对先秦文学的继承 白云鹏(6,7-13)
【鸭绿江论坛】
双重体系视角下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王金阳,沈文辉(1,18-25)
20世纪韩国世态小说的叙事与美学转向——从《川边风景》到《无名花》 何元航,朱明爱(4,13-18)
欧盟与朝鲜建交的缘起 李胜玉(5,7-12)
韩国警察招录制度探析 庞萍(5,13-17)
李奎报汉诗对李山甫诗歌的接受 田清(6,14-19)
《三国演义》对朝鲜汉文历史小说创作的影响 胡伟(6,20-25)
【文史新证】
《孔丛子》作者与成书考论(上) 毕庶春(1,26-38)
白寿彝与《中国通史》的编纂:述论与评价 赵骞(1,39-43)
文化自觉、“士志于道”与尚礼精神——《文学的道与道的文学:“礼失求诸野”论纲》前言 李克臣(1,44-54)
《孔丛子》作者与成书考论(下) 毕庶春(2,9-21)
《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商补 刘显(2,22-27)
论冯梦龙的笑话创作——从《古今谭概》的“似笑非笑”说起 冯立嵩(2,28-36)
清代满族服饰文化特征探析 朱华(3,11-16)
中华校点本《明史·高拱传》的校勘问题 岳天雷(4,19-27)
金朝赠官制度述略——以官民自身卒殁赠官为中心 高云霄(5,18-25)
茶、陀之战考论 李俊(6,26-31)
【经济管理研究】
我国征信机构现状、问题及发展 何珊,马小林(1,55-59)
心理援助计划(EAP)在丹东企业的应用 肖征(1,60-64)
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研究现状与影响因素 孟雅茹,由亚男(2,37-42)
现阶段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思考 李雨澎(2,43-46)
辽宁省农业“政银担”合作困难及对策 关颖哲(3,17-21)
数字经济测度困境与核算建议 宫春子,黄俭(3,22-26)
国外动漫类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及其启示 陈鹏(3,27-31)
数字普惠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田娟娟(4,28-36)
辽宁动漫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孙希国(4,37-42)
基于SCP视角的P2P网络借贷发展问题 刘书博(4,43-48)
新型城镇化与安徽经济增长的关系 程萌勋,张诗雨,李会(4,49-54)
丹东地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思考 赵爱华(5,26-29)
科技创新、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联性的实证分析——以边境城市丹东为例 黄珺仪,王亚丰(5,30-37)
智慧旅游视角下的云旅游发展及其提升路径 李文雯,任劲劲(5,38-42)
辽宁鸭绿江流域文化产业经济带开发的对策 全金姬,王金霞,杨宇驰(6,32-38)
企业基础养老保险缴费率的调整效应 李延钢(6,39-42)
【政治学研究】
高校消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路径探析 张文(3,32-37)
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的提升策略 章洪丽,赵光辉(5,43-46)
【法学研究】
反垄断法视角下的标准必要专利权规制研究 林芮毅(5,47-52)
【社会学研究】
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共享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陈芳(2,47-51)
志愿服务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地方样态 课题组(6,43-50)
埃德蒙·威尔逊的社会文化批评 戴东新(6,51-57)
从单向依附到双向嵌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资源的获得路径 张青,马斌(58-62)
【语言学研究】
《说文解字》二徐本辵部字比较 曹舒畅(1,65-69)
“童”字的形音义 张馨月(1,70-75)
“锻炼”与“锻练”之辨 黄嘉慧(1,76-8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晋语语法研究综述 张明辉,王晓宇(1,81-88)
语篇转喻视角下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范 敏,张万年,李 娜(1,89-94)
正续《一切经音义》引书考小议 王健洁(2,52-56)
“青”的成词分析 李凯蕾(2,57-61)
《说文解字》“一曰”或义类分析 刘 卓(2,62-66)
从“良”得声字研究 姜泽兵(2,67-71)
从“旦”得声字略考 董 倩(2,72-77)
汉藏熟语比较研究 张院利(2,78-81)
东北官话名词小称的主要手段及其语义扩张 刘胜男,张明辉(2,82-85)
东北方言频率副词“钉价儿”探析 李萌萌(2,86-89)
基于《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的庄河与长海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于蕊铭(2,90-95)
弹幕语言研究 孟 璐(2,96-101)
《说文解字》“田”部字分析 刘 欣(3,38-41)
从“扁”得声字试析 张 梦(3,42-47)
重庆方言古语词考释 王 照(3,48-52)
安阳方言词尾“的”的特殊用法 张 耀(3,53-56)
福州方言语音研究述评 郑 燕(3,57-61)
辽宁东北官话语法研究四十年 王艺颖(3,62-68)
当代流行新词“燃”的功能与形成 崔梦婷(3,69-75)
集合量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以“群”“堆”“批”为例 吴昌昊,邓博文(3,76-79)
语言负迁移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写作错误实证研究——以东北大学学生为例 卢卉艳,王艺颖(3,80-83)
《说文解字·火部》词汇的核心义 林添翼(4,55-59)
《说文解字·耳部》的组织体例与文化内涵 王诗语(4,60-63)
《说文解字·犬部》的形义分析及文化内涵 何亚婷(4,64-69)
话语标记“你听着”的句法、语义及语用功能 张渝英,赵鹏程(4,70-75)
网络言论的法治化问题 王允泽,苏美冰(4,76-80)
生态环保标语的语言认知及宣传效力 耿 炎(4,81-85)
湖南衡阳方言中的“扌老”及其处置句 魏 醒(4,86-91)
《仪礼》“之”字研究 张晓翰(5,53-59)
《新疆图志·兵事志》判断句研究 宋芸鹤(5,60-65)
高安方言常用口语词汇本字考 吕绍玖(5,66-68)
网络传播语境下弹幕视频热潮解析 郑 珺,尹文汉(5,69-72)
“高光”的新义与新用 宋鸿飞(5,73-78)
历史文化学视角下的语言变体现象 赵华威(5,79-82)
目的论视域下的英文专利翻译策略 姜 东,李琳琳(5,83-86)
大数据时代科技英语的隐喻特征 刘凤贤(5,87-90)
英汉基本颜色词“红/red”的认知隐喻新探 杨丽娟(5,91-95)
近代汉字楷书笔顺面貌成因 张薇薇(6,63-69)
网络语境下“狗”的新义衍生现象 林四香(6,70-74)
网络流行语“×精”及“精”的类词缀化现象 张丽梅(6,75-79)
晋语大包片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范 娜,张明辉(6,80-86)
重庆话[n]、[l]分混的听感研究 孙 旭(6,87-92)
【文学研究】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到现代通俗小说的嬗变 倪斯霆(1,95-101)
细雨中的香椿树街——苏童与余华小说中的少年形象对比 姜 雪(1,102-105)
“疯癫”叙事下的精神困境——以《人面桃花》为例 刘佳文(1,106-110)
李清照名下三词仍应存疑——与徐培均先生《李清照词笺注》商榷 张 欢,冯小禄(2,102-106)
当代工业文明的反思与传统乡土精神的重塑——试论《望春风》的主题意蕴 韦 露(2,107-113)
坪内逍遥的诗学理论与老庄思想 潘文东(2,114-119)
论《全是我的儿子》中的代际冲突与悲剧书写 邓世彬(2,120-126)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农民形象 刘 江(3,84-92)
爱与殇的交织——论冯沅君小说的创作特点 李岳峰(3,93-96)
读者反应论视域下的文学翻译——以《红高粱》英译为例 孙晨阳,任天舒(3,97-101)
黑人美国梦的追求与幻灭 杜 璇(3,102-106)
《金枝》中的过渡礼仪与国王形象探析 王小雨(3,107-112)
论爱罗先珂与中国现代文学家的碰撞 贺雪琴(3,113-118)
从“互文性”看清代昭君诗之新变 陈 颍(4,92-97)
《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的生存主题比较 桂永才(4,98-105)
苦难下的人世芳华——加缪与迟子建对“死亡”的不同阐释 刘佳文(4,106-110)
敦煌傩词的写本情境 韦正春(5,96-100)
论白先勇的“原乡”书写策略 孙 溦(5,101-105)
余秀华诗歌中的多重叙事艺术 韩 雪(5,106-110)
《诗·卫风·淇奥》所赞君子的当代意义 叶正渤(6,93-95)
“咏《史记》人物诗”的多重价值——从宋嗣廉先生的著作谈起 王佳伟(6,96-100)
王维诗歌之现代多元应用 黄水云,林洁雨(6,101-106)
论海明威的自然观——以《老人与海》为例 殷丽莎(6,107-111)
【教育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赵爱华(1,111-116)
试论基层团学组织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辽宁工业大学土建学院“秋雁学堂”为例 王化思,王力岩(1,117-122)
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党福玲(1,123-128)
美国《国家学校午餐法》资格认定及启示 郭露阳,马健生(1,129-136)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机制 王 旎(2,127-132)
新媒体时代成人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刘东伟(2,133-136)
延安鲁艺音乐文化融入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申淑征(3,119-122)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设计多样化探索——以辽东学院为例 高 芳,于晓霞(3,123-127)
疫情防控期间PBL教学在线模式探究——以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 王 博(3,128-131)
辽宁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协同体系构建研究 李 宁(3,132-136)
OBE理念下的“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 王 莹(3,137-140)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实施路径 陈启凡,郭志新(4,111-116)
中小学语文教师国学素养与高师古代汉语课改 黄 薇(4,117-124)
应用型本科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跨境电商方向为例 周静言(4,125-130)
美国艺术家教师进校现象及其启示 万 勇,杜丽姣(4,131-134)
体裁分析理论在商务英语写作教材编写中的应用 熊有生(5,111-115)
“党建引领 道术并举”——地方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李 鹏(5,116-120)
“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 朱丽颖,张梦迪(5,121-125)
高校心理援助进家庭模式研究 王春霞(5,126-129)
幼儿家长游戏观的现状调查——以亳州为例 包 钰(5,130-135)
高校阅读推广的创新策略——以教学管理为视角 张福涛,齐卫真(6,112-115)
辽宁省高校国家认同教育的创新模式 杨 婕(6,116-121)
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孙 畅(6,122-126)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 王 旎(6,127-131)
【黄海书评】
拓展中国文学史学史研究的新视野——《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编纂研究(1900—1910)》读后 王以兴(1,137-140)
诗歌的哲学版本——王录升诗集《经过》读后 年 跃(2,137-140)
文学史阐释体系建设的进路探索——读《魏晋南北朝大文学史》 熊 明(4,135-140)
“言志”“缘情”两相美——许峰《咏物悟道100首》读札 李金坤(5,136-140)
河南文献整理史的集大成之作——读王钢先生的《中原文献整理史稿》有感 张弦生(6,132-137)
宋丽关系史研究的可喜成果——读《〈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整理与研究》有感 代美华(6,138-140)
【艺术作品】
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于文工艺设计作品选 (1,封二)
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于文工艺设计作品选 (2,封二)
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张锦江叶雕作品选 (3,封二)
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抗疫宣传作品选 (4,封二)
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于文蛋雕作品选 (5,封二)
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师生创新创意作品选 (6,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