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炼
(南京市同仁小学,江苏南京,210000)
数学学科是文化教育体系之一,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在知识底蕴、数学审美、情感培养、智能发展和数学素养等多方面都受到熏陶。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文化应以知识技能为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学会认识价值;以过程方法为发展目标,帮助学生践行实践价值;以审美培养为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升华美学价值。
数学课堂教学文化应以“寻根铸魂,构建优质课堂”为目标。在教学理念方面,应体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习过程,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其本质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在思想方法方面,教师应该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提炼、概括出隐藏的思想方法,从知识到思想,构筑课堂教学的魂。
教师可以通过民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勇于表达,使其时刻都能保持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能够在学习中自觉自愿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此来领悟学习数学的乐趣,加深对数学文化的喜爱。
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研究时间,强化学生自主活动的意识,把日常生活中丰富有趣的事情作为学习的素材,为学生提供表达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对问题质疑、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直观体会到数学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在对有关“分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先谈谈对分数的认识。学生在分物体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分不出整数结果的现象,此时便是教学“分数”知识的时机。在我国古代,分数常常用算筹表示,当阿拉伯数字和分数线分别被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创造出来之后,人们就以现在熟知的方式来表达分数了。正是因为数学家们坚持不懈地探索,我们才能有如今简洁明了的分数表达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类似这样的引导,鼓励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发展的同时,积极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
在学习“角”的相关知识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些角的知识的实际应用。比如,教室里学生椅子的靠背角度为多少时最舒适?儿童滑梯的角度为多少时能兼具趣味性和安全性?又如,我们熟知的照相机一般是根据标准镜头和广角镜头来调整拍摄对象的范围的,那么这两种镜头又是根据怎样的角度范围来适应不同的拍摄需要的呢?查询有关资料可知,滑梯的斜度一般在40度到56度之间,可以兼具趣味性和安全性,通常情况下,标准镜头的拍摄范围在45度到50度,而广角镜头则可以使拍摄范围扩大。
当教师设计课堂上的问题时,应结合日常生活来创造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具体情境,设计的问题应有新颖性和趣味性。当问题本身能够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钻研的原动力时,就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欲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考虑所设计的情境是否能够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是否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一个真正合适的情境必须与真正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相关。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会让学生有主动探究的冲动,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习惯,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快地集中到一定的专题上;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有关的言语表达能力。
教师应该积极完善课堂提问的内容。第一,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内容应该具备一定的启发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给学生留足思考和钻研的空间,通过问题引导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整体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紧靠教学内容的关键点,可以事先设计一连串的问题,注重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一般来说,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不仅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而且也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课堂提问的艺术既在于设法巧妙地引出问题,又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作答。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不应该是一时兴起而进行随意提问,而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把握。
第一,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与“序”。课堂提问的“度”与“序”,即教师提问要体现出层次感,要保证一定的次序。对于课本中的难点问题,教师应当一步一步突破,按先易后难、先浅后深的顺序进行阶梯式提问。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师应考虑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课程的逻辑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提问,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思考。如果教师随性提问,就可能会扰乱学生正确的思维逻辑。
第二,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通”与“变”。教师应该把握好时机,按照一定的提问原则,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教师提问在求“通”的时候,还应努力做到求“变”。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应当准备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提问方式。教师进行课堂提问应该以探究为导向,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动力,完善课堂提问的内容,找准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提升课堂提问的技巧,为构建生动有趣、寓学于乐的课堂文化而努力。
教师的问题提得好是十分重要的,但这并不完全就等同于课堂教学的成功。除此之外,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激励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激励。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堂上一些设计得很好的问题却没有学生应答。这很可能是由于问题提出后,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也可能是因为引导方法不适当。学生有时会因为定性思维或者紧张,暂时无法正确地答出问题。此时,教师应当及时铺路架桥,对学生的答题思路进行疏导。当有些问题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时,教师应该及时补充一些难度较之前稍小的问题,而不要忙于结束提问,否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效率,首先教师要尊重并且相信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传授知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情操得到陶冶。其次,教师不应戴有色眼镜看人,应当多以表扬来激励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小学生往往会把教师的表扬当作很高的荣誉,当受到表扬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的进步得到了认可,更有信心,也更愿意去学习。
事实上,将数学课堂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研究和开发与学生学习数学相适应的数学课堂文化成了课程资源校本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文化的构建策略,我们的思考依然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