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路径探析

2020-03-03 08:19祁燕苹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发展

祁燕苹,林 猤

(宁德师范学院语言与文化学院;福建 宁德 3521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大幅提升。当西方敌对势力无法在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时,就开始利用其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上的优势,向我国输出西方文化产品,灌输资本主义价值观,妄图通过文化入侵颠覆社会主义政权。而近几年,在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强势输出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确日益趋向边缘化。高校作为传承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应自觉肩负起复兴与传播民族文化的大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工作,让少数民族师生能够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重任,让全体师生能够由衷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1 高校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价值意蕴

1.1 民族文化再生产的客观要求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其文化,同时人类的生存发展又受文化的影响。因而,人类的发展与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密不可分。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各民族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及其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实际上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同时也对物质资料的生产起到了能动作用。文化的传承是文化的内在属性,也是文化再生产的必然要求。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对于该民族社会组织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优化和整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民族文化传承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在使得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保存的同时,又在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中,使民族文化实现质的飞跃。高校的职能之一就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了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再生产,高校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平台、条件及氛围,以加强民族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更好地融合。

1.2 民族群体自我完善的必然需要

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也是民族文化元素、民族文化特征等民族要素与社会发展互相作用下而形成的稳定的人类文化共同体。民族文化的传承是靠民族共同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本民族文化元素、文化特征的传承和发展而实现的,在民族共同体的代代繁衍中,民族文化按其发展规律和民族发展需要对文化要素进行整合和优化。这一切都是依靠民族共同体与社会环境互相作用下而实现的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通过民族文化传承,在文化符号的互动中,实现族民个体的社会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又通过文化习得,适应和认同民族文化,同时族民又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得民族文化融入了个性化的因素。在人与文化的双向缔造中,实现人的社会化和群体化以及文化的个性化和民族化。只有这样才使得民族文化在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维系.民族性格的塑造方面起到了更大的能动作用,进而促进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对于高校而言,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有利于增强高校少数民族师生对于所属民族的认同感与责任感,促进各民族团结,有利于少数民族师生更好地投身于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中。

1.3 民族意识深层次积累的内在要求

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是本民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通过一代代的传承与发展促进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从而使得这种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文化得以继续发挥作用。通过民族文化不断的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要素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组成部分要素渗透到了每一个民族成员的思想意识中,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也进一步促使每一个民族成员民族意识的产生,进而产生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民族归属感,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稳定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质上是将民族群体的心理和认同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民族个体产生影响;同时又将民族个体的心理意识整合、提升为民族群体的共同心理意识,从而塑造民族性格。在高校,通过各种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少数民族师生的民族意识就更能得到强化,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使命感也能够得以增强。多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丰富了高校的文化建设的内涵,展示了高校多样的魅力与形象。

2 高校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面临的问题

2.1 高校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经济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等价交换原则促进了市场主体独立人格、主体意识的形成以及民主法治观念的强化;其利益原则推动了市场主体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对传统的否定与超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消极影响。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原则,使得强势文化可以通过商业运作排挤弱势文化,使其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民族文化在外来强势文化的侵蚀下逐渐处于弱势地位,许多国人变得更崇尚西方文化,而忽视了本民族文化的精髓。近些年来,高校出现了崇尚过洋节的现象,而忽视了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挤占了元旦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同时,市场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利益驱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物化了人性,人的物欲性一旦放大,就会使人失去认识和判断事物孰优孰劣的能力,无法认识真善美的事物将社会上的人文精神丧失殆尽,而民族精神文化就失去了孕育其的人文土壤,因而文化精髓无法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旦人性异化、物化,就给予了西方异质价值观以可乘之机。西方腐朽文化就会侵蚀民族文化生存的土壤,进而对我国高校保持社会主义性质产生消极影响,严重威胁到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2.2 高校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政治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快速发展,民主政治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得以逐渐显现,政治的民主程度越高就越能够很好地协调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包容的政治文化为社会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是政治文化的成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政治文化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价值体系未能受到有效保护,受到了其它社会思潮的挑战与冲击。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一旦受到冲击,作为亚文化的民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就必然容易受到异质文化挤压,从而使民族文化逐渐弱化、虚化、边缘化。异质价值观的涌入会逐渐销蚀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进而异化民族文化,最终被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同化,丧失民族文化的民族性。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是提升学生政治社会化程度,培养学生政治辨别力的重要场所。面对带有不良政治目的西方文化产品及价值观念的输出,政治社会化程度高的大学生群体能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自觉抵御西方异质价值观的侵蚀。而高校大学生作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其思想政治素质高低将决定其能否承担高校内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

2.3 高校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文化影响

与以往的农业社会或工业社会不同,知识经济时代与互联网时代对文化整合的要求更高。在农业社会,由于政治活动领域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因而可以使用强制的手段去支配文化活动;在工业社会中,市场的强大使得文化的地位被边缘化了,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强势文化挤占弱势文化的生存空间,换一句话说,也就是西方强势文化在依据强大的市场运作力量下不断侵蚀和挤占弱势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即使在国家范围内,民族文化也呈现出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区别。多数民族的文化因为其人数众多,民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文化能够得到较好的保存与传承;而少数民族因其人数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劣势,因而其文化传承面临着相对严峻的形势。而知识经济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文化的竞争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经济的竞争往往变成知识的对抗与智慧的较量。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当今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就体现为文化的竞争。文化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次机遇。当今世界文化竞争激烈,弱势文化濒临灭绝;但是知识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又为民族文化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信息化与知识化的契机,抓住这一契机更好地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抵制强势文化的渗透与侵蚀,是民族文化要想在当代更好发展的首要任务。高校作为高度信息化和知识化的重要场所,本身就被赋予了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使命,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便利,创新发展民族文化,为民族文化焕发多姿的生命力提供平台和保障。

3 高校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方法

3.1 注重民族文化的现代化

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要求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保持传统性的同时增添现代化的元素。这也意味着民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吸取时代的精华。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高校应该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基础出发,从我国高校发展的现实水平起步,采取扬弃的方法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对于传统民族文化中精髓的部分,特别是民族精神,高校应予以继承,在全体师生中大力宣传和弘扬;但对于传统民族文化中的消极因素,高校应予以摒弃,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糟粕。这一举措是高校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步骤。而高校真正促进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完成,还需要利用新时代精神对民族文化的内核进行改造,使民族文化融入新时代进步性的观念。同时,文化传承者的现代化也是民族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 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2〕因而高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文化传承者,使他们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更好地消除传统民族文化中落后消极的因素,积极促进现代精神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在民族文化中融入现代化的理想信念以及现代化素质的理想人格。

3.2 重视民族文化教育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关键是要看教育。而教育、教化的实现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家庭作为社会结构的核心是民族文化传播的最基本途径,重视少数民族的家庭文化教育,有利于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而家庭方面的民族文化教育更多地采取的应该是一对一的教育形式,通过这种文化传承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民族语言、服饰、饮食等方面的文化传承。在学校,特别是在高校进行的民族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优化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的方法来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优化教育介体主要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编写乡土性及区域性教材介绍当地的乡土地理、生活习俗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来增进对于地方性民族文化的理解,以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而教育环体的优化主要侧重于学校校园环境民族性特征的凸显,使用反映少数民族人文风情的绘画、谚语等粘贴在校园内,或是在学校晚会等平台上演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曲艺等节目,增进学生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而社区教育强调的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或是一些生活场所,利用传统的或开设现代的民族文化传承场更好地传播与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承场,就比如全面展示畲族传统文化的畲族宫,通过在展示畲族浓郁的风情特色,让人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社区教育层面,高校应促进现代民族文化传承场在高校内部的建设,主要的举措是鼓励少数民族师生建立文化室或民族工作室,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或技艺,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3.3 开展民族文化活动

高校应注重开展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活动,并且注重以民族文化活动为载体,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高校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应注重发挥群团组织的力量,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师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高校可以通过文艺晚会等形式让民族文化中的精髓部分通过歌舞曲艺的方式得到表达,吸引热爱艺术的人士通过艺术表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也可以通过开设民族文化讲座等形式让高校师生更加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同时高校应在少数民族师生中开展民族教育,既要求少数民族师生群体加强对其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要强化他们中华民族的观念与意识。有条件的高校应建立民族文化中心,让各式各样的民族文化活动拥有可以开展的场所。但是在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高校要注意将正常的民族文化活动与宗教活动加以区别,严格禁止在高校假借民族文化活动之名开展宗教活动,确保正常的民族文化活动有序开展,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师生的正当权益。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