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道路话语体系的三种方式

2020-03-03 13:33:46邱仁富
理论与评论 2020年3期
关键词:话语道路人类

邱仁富

中国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必由之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充分展现了中国道路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为构建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提供坚实基础。当前,要把中国道路说清楚,讲好中国故事,让世人听得懂、看明白、理解透,亟待从描述论、解释论、价值论三方面构建中国道路话语体系。

一、描述论为中国道路“是什么样”提供一种描述方式

描述和解释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两种重要方式,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呈现的作用和方式不尽相同。事实上,人类实践活动越是走向微观世界,描述的意义就更加凸显,甚至可以填补“解释的空白”,从而把隐匿在解释背后的认识思维、价值思维等更好地呈现出来,更加彰显人类认知活动的意义。“人类描述的发展,或者说人类描述以及作为其前提的规定的合理化,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说,其重要性可以与基因优化在人类进化中的意义相比。事实上,描述及作为其前提的规定的合理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过程。这也正是深入系统地研究描述和规定的重要意义所在。”(1)王天思:《描述和规定》,《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从这个意义上说,描述作为一种重要的认识方式一直“隐匿”在解释的“树荫”之下。挖掘和展现描述在认识活动中的意义,将为更加全面把握中国道路的理论图景提供一种呈现方式。从描述的角度看中国道路,主要指称以什么样的前提、什么样的话语视角来叙述中国道路。

(一)描述中国道路的前提性规定

描述要客观反映现实,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主体对对象的描述是否真实,是否有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描述的预设。“作为主体对对象的词语——符号摹写,任何描述都必须有一定的规定作为其前提。”(2)王天思:《哲学描述论引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6页。描述的前提性规定,指称主体以什么样的观念、意识去描述对象,从而划清了描述的边界。“任何具体描述都是有边界的。描述的边界决定于作为描述前提的相应规定,描述涉及作为其前提的基本规定就面临自身的边界,从而导致描述失范。”(3)王天思:《描述和规定》,《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对中国道路的描述,首先要考虑描述的前提性条件和规则。不同的前提条件和预设,直接影响主体对中国道路的描述结果。

中国道路的描述论主要是讲清楚中国道路“是什么样”的问题,以描述的方式建构中国道路的图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继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并取得了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转型升级等巨大成就,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彰显了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和人类学价值。世界各国学术界、文艺界等都对中国道路进行描述,但是不同的描述预设所带来的描述结果不尽相同,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话语描述系统。

一是将中国发展作为一种“威胁”为前提进行描述,形成中国道路改变中国和世界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对西方一些国家占主导的世界秩序产生威胁的话语。在这样的预设下,对中国道路的描述就容易得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黄祸论”“中国分裂论”“中国霸权论”等。有学者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就周期性地高喊中国威胁论,特点是名目繁多,一波接一波,与‘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等各种‘变种’威胁论交织一起,并向网络领域延伸。美国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对内实行统治、对外遏制中国发展以维持美国全球霸权地位。”(4)李庆四:《美国为何总讲中国威胁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5期。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威胁论”的兴起客观上有中国发展的因素,但主因归于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对中国崛起的误读和主观猜忌。(5)鲁世巍:《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解析与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3期。学界不少学者认为,海外政界、商界、学界抛出这些论调,既违背事实,又别有用心。所谓别有用心,就是在描述中国道路的前提性预设方面嵌入了主体的特定意图(主观偏见)。

二是以中国道路的发展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为前提预设的描述。这种描述系统着力讲清楚“中国好世界才会更好”“中国发展有利于世界”的根本道理,比较客观地认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 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6)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1页。“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7)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1页。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中国道路的描述,首先要对描述的前提进行评判,要弄清楚主体的预设问题。主体预设不同,描述的结果就不同,甚至产生悖论,有些西方学者甚至力图刻画中国与世界紧张关系的图景。

(二)描述中国道路的话语系统

话语作为人类极为重要的表达方式,在描述中国道路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话语描述是描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话语角度来看,话语具有描述和解释两大功能,话语描述是展现话语解释力的重要前提。一种话语是否具有解释力,既与解释内容密切相关,又与话语描述密切相关,后者是理解和把握前者的重要前提。话语以客观描述或摹写的形式记录着人类的实践,承载着人类的记忆和痕迹,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并不黏附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但是,由于受到地方性知识影响,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话语具有地方性特性,体现了人类学特性。

中国道路的话语描述,主要是以什么样的话语来描述、刻画中国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道路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又极为复杂的问题。中国道路的话语描述,要讲清楚改革开放40多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至少要考虑以下两方面:一是中国道路与其他道路有什么不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既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434页。。可以说,中国道路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就需要用一种能够体现中国伟大实践特性的话语体系来描述和刻画。二是中国道路要怎么描述,才能让世人比较快速地理解和把握中国这40多年的实践。犹如要弄清楚“产品”的功能是什么、怎么使用、如何维护等问题,需要有“说明书”,建立中国道路话语的描述系统,其实质就是建构中国道路的“说明书”,从而让世人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中国道路是什么样的。这就需要构建和完善一套比较客观、具有共同性的话语系统。

二、解释论为中国道路“为什么能”提供一种阐释方式

中国道路的解释论主要是解决中国道路为什么能取得成功的问题。描述是解释的前提,“自古以来,解释一直是人类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癖好”(9)王天思:《解释和描述——从微观认识的角度看》,《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9期。。解释作为主体认识对象的重要方式,其目的是探究事物形成的原因、因果关系等,挖掘现象背后的实质性。从描述到解释的拓展,不仅要解决主体对对象“怎么样”,还要解决“怎么看”的问题,讲清楚“是什么”之后的“为什么”。

进而言之,中国道路发展到今天,不仅要解决“怎么样”“是什么”这样的描述性问题,还要解决中国道路“怎么看”“为什么”的问题,即中国道路为什么能发展这么好的问题。追问中国道路“为什么能”,主要是为了讲清楚中国道路取得成功背后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执政逻辑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释好中国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解释清楚中国道路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出一些标识性概念等,建构出有说服力的话语体系。

(一)中国道路为什么能成功

如何解释中国道路,主要是讲清楚中国道路为什么能的问题。要讲清楚这个问题,至少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道路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关键在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0页。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中国道路过程中起了主心骨的作用,发挥了战略引领作用。中国道路发展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荆棘的,但是在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都起到举旗定向、定海神针的作用。因此,讲中国道路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必须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优势,叙述好这个优秀创业团队的奋斗故事。进言之,这个团队为什么能够引领中国道路不断走向胜利,归根到底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理论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时代风险挑战、解答时代课题。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2页。,归根到底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页。作为根本的判断标准,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价值导向,在推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归根到底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驾驭市场经济、拒腐防变、抵御风险、应对国际国内局势深刻变革的能力等。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中国道路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最根本的是在于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道路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13)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第7期。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真正使中国发展起来。这是中国道路成功的根本。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解释好中国道路成功的奥秘要凸显中国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要讲清楚中国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始终能够咬定青山不放松、越是艰险越向前。如此才能讲清楚中国道路成功的意义,才能道出中国道路的成功在于坚持社会主义这一奥秘。

三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道路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凸显人民主体性。中国道路本质上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道路,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道路。中国道路推动社会共享发展,使改革开放成果惠及人民,实现共建共享、共享共建,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14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国道路的根本价值追求。中国道路的成功,坚持了共同富裕的理念,并以实现共同富裕为重要目标。

(二)中国道路有什么世界意义

中国道路的解释论,不仅要讲清楚中国道路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还要讲清楚中国道路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对人类意味着什么。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成就,不仅改变了中国,还改变了世界。解释清楚中国道路对世界的意义和贡献、对人类文明的价值,需要构建有效的话语体系。毫无疑问,中国道路的叙述史应当由中国的话语来构建,因为中国人是实践者、见证者、奋斗者,最具有发言权。中国道路发展给世界带来了什么,这不仅是中国人思考的问题,也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许多人在思考的问题。解释中国道路,需要讲清楚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中国越发展对世界贡献越大。“为人类作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实践追求。毛泽东早就说过,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世界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中国既是世界的一部分,又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中国经济越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就越大。中国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不仅有利于克服世界经济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带动世界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1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2页。讲清楚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特别是讲清楚中国对人类扶贫事业的巨大贡献,彰显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主动作为,在维护世界经济秩序、全球网络治理等方面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1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4页。,对人类的扶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为世界扶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而且,中国是人类和平的重要捍卫力量。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和平稳定,世界的和平发展需要中国的力量。“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14页。当今世界并不太平,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维护国家周边安全、地区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为人类走向社会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走向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摆脱贫困、走向富强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世界上一些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率先进入了现代化。然而,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是“自古华山一条道”,还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走向现代化,人类不应该只有一条道路,相反,各个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汲取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道路。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8页。。中国的实践经验表明,人类走向现代化具有多样性的可能,只要敢于创新,就能走出新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道路为人类文明发展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三、价值论为讲清楚中国道路“为什么好”提供价值立场和价值判断

中国道路为什么好,这是建构中国道路话语体系的基石。中国道路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的价值理念、价值主张密切相关。讲好中国道路的故事,要深入挖掘助推中国道路发展的价值力量。

(一)价值论为描述和解释中国提供价值立场

价值观问题是阐释中国道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中国道路始终是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特别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展开的。当代中国经历的所有改革和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不得不涉及中国道路的价值导向。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展开,我国价值论研究逐渐成为显学,很多学者对劳动价值、市场价值等方面展开了颇有成效的研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中央先后提出了一些重要的价值概念,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价值、人类共同价值等,为深入理解中国道路及其发展提供了多层次的阐释。

中国道路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发展道路不同,不仅因为发展方式不同,还因为根本价值取向不同。中国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纵观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对人类实践的描述和解释,都有特定的价值意图和价值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在叙述中国的过程中就带有西方的价值偏见。中西方价值观不同,中外学者的价值观不同、价值立场不同,描述和解释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也就不同。诠释好中国道路,需要坚持中国价值的基本立场、基本判断。

进而言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来阐释中国道路。中国道路“为什么好”“好在哪里”,说到底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讲好中国道路,要把中国如何实现社会平等、社会和谐的故事呈现出来,把中国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故事呈现出来,把中国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故事呈现出来,把中国如何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故事呈现出来,把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乐于奉献的故事呈现出来,从而使中国道路具有更加丰富的价值内涵、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意蕴。毫无疑问,“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6页。。诠释好中国道路,要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国际社会围绕中国设置的议题展开讨论,增强讲好中国道路的主动权。要以中国价值为统领,整合各种价值资源,提炼标识性概念,构建更加能够表达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增强中国阐释中国道路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二)价值论为破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价值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全球风险不确定因素增加,人类面临的共同性危机不断增加。这些危机不仅涉及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全球治理等方面,还涉及人类共同价值的问题,即人类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去看待世界、应对风险挑战,化解人类危机等。人类危机包含价值危机。人类价值危机,说到底就在于现存的价值观难以应对人类的风险挑战,难以化解国际复杂形势,难以破解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等。中国价值,特别是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为解决人类的精神世界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方案。为此,“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0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之所以积极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就是要为破解人类价值世界问题和价值困惑作贡献。中国主张的价值理念和价值立场,既传承人类文明的思想精髓,又体现了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价值追求。中国道路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稳步前行,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价值理念,可以为推动全球治理、促进人类和平发展提供中国的价值方案。

构建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要为中国持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一种中国式的描述论、解释论、价值论,在叙述中国故事方面争取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拓宽中国的国际舞台,同时,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中国价值的力量。

猜你喜欢
话语道路人类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听途说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青年歌声(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奥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