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霖 综述,陈 茶 审校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医学部,广东广州 510006)
细菌调控小RNA(sRNA)是一类长度为50~500个碱基的RNA,广泛分布于各类细菌中,不含开放阅读框,通常由基因间区转录而来,也有小部分位于基因编码5′和3′UTR区[1]。s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靶基因或靶标蛋白质结合,影响信使RNA(mRNA)的稳定,从而参与基因的转录后表达调控,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2]。例如,在致病菌的新陈代谢、脂多糖修饰、生物膜形成、外膜蛋白合成、毒力产生、耐药性和群体感应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调控作用[3-4]。近年来,研究者主要通过生物信息学模型预测sRNA的存在和可能的靶点,随着sRNA研究的深入,sRNA的功能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目前针对sRNA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sRNA的研究大都停留在新的sRNA鉴定方面,仅有少部分sRNA的功能被阐明。本文将在现有的理论和研究基础上,从铜绿假单胞菌相关sRNA的概念、分类、作用机制及生物学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铜绿假单胞菌sRNA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细菌sRNA的长度较短,其编码基因大都位于基因间区。sRNA具有独立的转录单元,转录产物通常不需要经过加工。按作用方式,大致可将sRNA分为3种:(1)与蛋白质结合的调控sRNA;(2)与mRNA相互作用的调控sRNA:反式编码sRNA、顺式编码sRNA;(3)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系统(CRISPRS/Cas)相关sRNA。
随着生物信息及全基因组RNAseq技术的开发和改进,细菌中已鉴定的sRNA数量激增,但其在各种调控网络中的功能表征仍处于起步阶段。sRNA发挥调控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1)与相应的靶mRNA进行碱基互补配对,阻碍或促进蛋白质的翻译,以调控目的基因的表达;(2)与调控蛋白结合,影响蛋白构象,使其无法与靶mRNA结合,从而调控基因表达。
2.1sRNA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 反式编码sRNA与其靶基因起源于不同的转录位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距离靶基因较远,与靶基因仅有部分互补。反式编码sRNA的一般机制是通过与Shine-Dalgarno(SD)序列或起始密码子碱基配对来隔离靶mRNA的核糖体结合位点(RBS),并且还可以与靶序列的编码序列相互作用,抑制翻译起始;与RNase形成核糖核蛋白复合体,作用于靶mRNA的RBS,降解靶mRNA,抑制翻译[5-6];大多反式编码sRNA常与分子伴侣Hfq一起发挥调控作用。某些mRNA能够在5′UTR端形成抑制翻译的二级结构,而sRNA在Hfq的协助下能够结合到这种mRNA的5′UTR,从而阻止这种二级结构的形成[7]。
顺式编码sRNA是由编码靶mRNA的DNA链的互补链为模板进行转录的产物,存在一段序列与靶基因完全互补,具有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特点。由于顺式编码sRNA的反义RNA与靶mRNA是互补的,因此它们可以自主地相互作用,从而对靶mRNA转录后翻译进行调控。一般顺式编码的sRNA不需要Hfq辅助即可对靶mRNA进行调控。顺式编码的反义sRNA通常位于相应基因的UTR,在与靶mRNA形成二聚体后,通过改变其二级结构,从而影响mRNA翻译[8]。具体调控图,可见参考文献[1-2]。
2.2细菌sRNA与蛋白相互作用 除碱基互补配对外,sRNA还可通过与蛋白质结合而发挥调控作用。以铜绿假单胞菌的6 S RNA及CsrB/RsmZ家族为例。
在细菌中,6 S RNA十分保守且能够在稳定期积聚,它与σ70-RNA聚合酶能够结合形成稳定络合物,而这种结合依赖于6 S RNA的二级结构——大型中央隆起两侧的螺旋,类似于开放的启动子。然而,6 S RNA过表达或敲除无法引起细菌表型变化,对其功能研究还需不断探索[9]。转录因子CsrA通过与sRNA CsrB、CsrC特异性结合,减少CsrA与目标mRNA结合机会,封闭它的sRNA转录后水平调控,从而抑制目标mRNA的翻译。RsmX、RsmY、RsmZ等这类sRNA能调节铜绿假单胞菌Rsm系统中RsmA、RsmE RNA结合蛋白,并且GacS/GacA能激活RsmX、RsmY及RsmZ的表达[3,10]。在铜绿假单胞菌中,RsmZ家族主要调控T3SS分泌、细菌运动和生物膜形成等[11]。同时,CsrA/RsmZ在碳代谢、毒力、糖异生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12]。此外一类作用于碳代谢相关基因的sRNA CrcZ/CrcY,可通过与Hfq一起结合,通过碳分解代谢物阻遏使铜绿假单胞菌适应环境,但具体机制不明[4]。
2.3与CRISP/Cas系统相关的sRNA 许多原核生物存在CRISP/Cas系统,其包含许多细菌的遗传基因元素,是一种RNA介导的用于外源遗传物质降解的适应性免疫防御系统[13]。最新研究发现,存在一类与CRISP/Cas有关的sRNA。一般而言,CRISPR位点由几个短的直接重复序列组成,由25到40个碱基对的独特序列分隔,Cas基因与CRISPR重复序列相连,两者之间存在前导序列发挥启动子作用,转录产生的非编码RNA命名为CRISPR RNAs(crRNA),CRISPR/Cas系统利用与特定Cas蛋白关联的CrRNAs识别和消除外源噬菌体及质粒等遗传物质[14]。研究者利用CRISP/Cas系统可对基因进行编辑的特点,使其在基因组水平上的基因改造、转录调控与表观遗传调控等不同层次上得到快速的发展与应用。
细菌在面对生存环境的改变如温度波动、有氧到厌氧的环境转换、pH值、碳源改变及抗菌药物作用等,通过sRNA调控自身状态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在新陈代谢、脂多糖修饰、生物膜形成、外膜蛋白合成、毒力产生、耐药性和群体感应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目前,铜绿假单胞菌相关sRNA的研究大都停留在新的sRNA鉴定方面,仅有少部分sRNA的生物学功能被阐明。整理现有的理论和研究基础,可对其生物学功能总结如下。
3.1氧化应激 在铜绿假单胞菌中,sRNA PhrS启动子含有一个保守的ANR盒——氧化反应转录调节因子,PhrS在缺氧条件下具有独立的诱导作用。在氧缺乏时,PhrS通过与pqsR上游170个核苷酸的开放阅读框结合而促进pqsR的翻译[15]。在不同浓度H2O2刺激实验中发现,sRNA RgsA能够增强铜绿假单胞菌的抗氧化应激能力[16],但具体机制没有揭示。近期有研究发现,RgsA在RNA酶RpoS的调节下使转录调控因子Fis和酰基载体蛋白mRNA的表达下调,而rpoS编码的σS亚单位在细菌的氧化应激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这与氧化应激是否有关还需进一步验证[17]。
3.2碳代谢 细菌碳的吸收和利用是由一种被称为碳分解代谢抑制(CCR)的机制所控制的。在铜绿假单胞菌中,Hfq是CCR转录后的主要调节因子,其通过与编码碳利用相关酶的mRNAs RBS中富含A的序列结合,来阻止核糖体的负载。在碳源较少时,铜绿假单胞菌中的CrcZ合成得到增强,抑制碳代谢而适应环境的改变[4]。
3.3铁代谢 机体一般通过限制细菌对铁离子利用来抵抗感染。大多数病原菌的铁调控蛋白——Fur,可参与sRNA对铁的调控。在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间区存在sRNA PrrF,它包括2个95%以上的同源序列PrrF1和PrrF2,同时研究者在其上找到了Fur结合位点,与Fur蛋白一起调节铜绿假单胞菌体内的铁代谢[18]。在高铁环境下,Fur与Fe2+结合,抑制PrrF的编码,减少细菌对储存铁的利用;在低铁环境下,Fur与Fe2+脱落,诱导PrrF的产生,从而增加储存铁的使用,也可增加对铁的摄取。同时PrrF1、PrrF2以及两者间的基因序列能一起编码sRNA PrrH。PrrH转录起始于PrrF1的5′端,终止于PrrF2的3′末端,全长325个碱基[19]。研究发现,相对于PAO1野生株,PrrF1/PrrF2敲除株在低铁培养基中生存能力下降,毒力降低;动物实验也显示接种PrrF1/PrrF2敲除株的小鼠,在急性肺部感染期间细菌载量减少。然而,目前还没有研究证实PrrF和PrrH影响铜绿假单胞菌毒力的具体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阐释。
3.4生物膜形成 细菌处于不利条件时,将合成由多糖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生物膜,黏附在固体表面。生物膜使细菌在代谢、物质利用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抗菌药物和宿主免疫防御的抵抗性增强。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存在受双组分调节系统GacS/GacA控制的CsrB/RsmZ,其主要调控T3 SS的分泌、细菌的运动和生物膜等[11]。同时,PrrF1、PrrF2和PhrS也能够调控群体感应系统中喹诺酮信号分子(PQS)的合成,其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的生物膜形成有一定影响[20-21]。有研究发现,在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存在的sRNA MtvR负调控Hfq。这种负调控与hfqEc的5′UTR区结合有关。MtvR在大肠埃希菌 和铜绿假单胞菌中的表达能够调控多种表型,包括生物膜形成能力降低以及对各种抗菌药物敏感。
3.5外膜蛋白形成 细菌外膜(OM)是一种选择性屏障,用于废物的排出和少量营养物的进入,这一特性对于细胞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至关重要[22]。研究发现,大肠杆菌sRNA OmrA与OmrB通过下调几种外膜蛋白(OmpT、CirA、FecA和FepA)的合成以重组外膜[23]。典型的OMP是由ompF和ompC基因编码。在渗透压变化时,sRNA MicF和MicC分别抑制mRNA编码的OmpF和OmpC的翻译,从而调控细胞膜孔隙的大小以适应环境[24]。此外,在细菌应激过程中,sRNA RybB和MicA的转录被激活,其下调大肠杆菌中OmpC和OmpA等主要OMP的合成,从而减少未组装的周质OMP的积累[25]。然而在铜绿假单胞菌中有关调控外膜蛋白形成的相关sRNA研究尚少。
3.6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QS)即细菌通过分泌一种或者多种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或HSL)小分子,促进细菌个体间相互交流,协调群体行为的现象。QS一般由4部分组成:las、rhl、pqs和iqs[26]。细菌通过QS可以调控铜绿假单胞菌的运动、毒力产生、生物被膜形成及抗菌药物耐药等多种生理过程[27]。sRNA与QS系统存在着一种相互调控的关系。Gac/Rsm系统对正酰基高丝氨酸内酯(C4-HSL)和细胞外毒力因子(如氰化氢、花青素和弹性蛋白酶)的表达有积极的调节作用[28]。PrrF1、PrrF2通过抑制编码降解邻氨基苯甲酸的mRNA antABC而抑制邻氨基苯甲酸降解,从而促使PQS信号分子产生。PhrS与pqsR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直接促进pqsR的转录,PQSR蛋白直接作用于表达PQS信号分子合成的操纵子pqsABCDE,编码的酶能转化邻氨基苯甲酸为PQS信号分子[15]。近期有研究发现,ReaL受las系统的LasR负调控,并且通过转录后调控pqsC正向调控PQS信号分子的合成[29]。现在研究大部分集中于sRNA对PQS系统的调控,而对其他QS系统的研究较少。因此,sRNA与QS系统之间的调控关系仍然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去探索。
3.7毒力因子产生 铜绿假单胞菌为适应环境,会产生外毒力因子,如氰化氢、吡咯烷、绿脓素和弹性蛋白酶等,而这些均与其毒力有关。以往研究表明,sRNA能调节毒力相关靶mRNA的稳定性或表达,以调控细菌对宿主的侵袭力。铜绿假单胞菌需要大量复杂的调控元件来控制其毒力系统的表达,如最近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双组分AlgZR调控系统控制着几种重要毒力表型的表达,如铁依赖基因σ因子pvds、PrrF1、PrrF2、吡咯烷以及绿脓素[30]。目前,在有关铜绿假单胞菌相关sRNA功能研究的报道中,对绿脓素等表型的调控机制研究较少。
3.8细菌耐药 抗菌药物作为一种威胁细菌生存的环境压力,会诱导相应抵抗机制产生。KIM等[31]利用过表达手段发现,17个Hfq依赖的sRNA调控了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而敲除其中4个sRNA能逆转相应的表型。更重要的是,过表达sRNA RyeB能增强左氧氟沙星对泛耐菌株的抑制效果,这提示sRNA可能是影响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抵抗作用。抗菌药物胁迫下产生的sRNA谱可通过管理细菌的各种生理过程来调控细菌耐药。研究发现,在铜绿假单胞菌中,阿奇霉素能抑制RsmY/Z的转录,并且其对阿奇霉素的敏感性增加,这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 QS及生物膜的形成被阻断有关[32]。目前,尚无研究结果直接表明sRNA调控各种生理过程来调控细菌耐药,而这种潜在的密切联系值得进一步探究,利于为发展以sRNA为靶点的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作为致病菌诸多调控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sRNA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随着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许多铜绿假单胞菌相关sRNA被发现,然而目前针对sRNA各方面的研究一直停留在表型层面,并未对sRNA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做出深入研究。今后研究者应加深对铜绿假单胞菌相关sRNA功能和作用机制的探讨,这将有助于阐明sRNA在细菌体内的精细调控作用,促使人们对sRNA分子参与的翻译调控和转录后加工产生更深的认识,最终丰富人们对细菌耐药机制的认知,以便推进抗菌治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