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姝 程德红 侯江波 严晓慧
(辽东学院化工与机械学院,辽宁丹东118003)
轻化工程是极具专业特色且实践性强的工科专业,以染整工程为发展方向,培养在纺织品染整等领域从事染整工艺设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课程体系中的实践课程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染整工程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建设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实践课程成为必需。
专业工程质量认证的理念与传统教学不同,其主旨不是教师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在学习中学到了什么,哪些能力和素质得以提升,是否符合毕业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理念的转变需借助新的教学内容和模式来予以弥补和改善。
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弱化是目前企业反映的普遍问题,这是工程教育偏离了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所导致的。本着“教学工厂化”的理念,根据工程质量认证的标准,以染整企业实际生产为依据,逆向思路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整合压缩原有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或通过采用文献检索等现代科技手段,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可激励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书本外更深层次的理论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染整加工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
教学中将《染料化学》、《纺织助剂化学》、《纤维化学与物理》、《纺织标准与检测》等几门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部分整合为一门实践课程—《染整综合实验》,可以将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协调应用,适用于开设更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复合表面活性剂洗涤力试验;综合性实验—活性艳红X-3B的合成及对棉织物的染色,混纺织品纤维含量分析、面料分析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练漂与整理工艺实验》、《染色与印花工艺实验》等主要专业实践课程均适当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化工原理》、《色彩学及测配色技术》等课程的实践内容均采用仿真应用软件教学,实操性强,可直接适用于企业的生产及研究测试。
结合染整专业工程实践背景强的实质,开设自主实验实践课程,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与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培养进行有效衔接与融合。教师依据需达成毕业要求和实验教学目标,结合生产实际拟定实验题目,让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自行制定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验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如《印花CAD》、《染色打样实训》等实践课程在教师交代实验任务、概述要点及注意事项后,以学生自主设计完成为主。在完成过程中统筹调动及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完成样品要求,可满足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得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良好反馈。
轻化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校外实习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重点针对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我们主要从实习基地共建模式的创新、落实细化各实习环节等方面入手对校外实习教学进行了改革。
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施校外实习的前提,优质的实习基地为开展实习教学提供了保障。高校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状况与质量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原因与专业属性有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没有形成实习基地的共建机制。以往的以就业为纽带的建设模式,与来校招聘毕业生的企业协商共建,存在企业方对实习教学配合不够,缺乏积极性等现象;以校友为纽带的建设模式,借助校友在企业的影响力和管理权协商共建,又缺乏合作共赢的基础和可持续性。
为提高实习效果,充分调动高校、企业、教师、学生四方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现有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进行创新和完善。伴随纺织印染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的发展面临各种挑战,亟需学校的技术支持与合作。这样,通过以项目研究与科研服务为纽带的实习基地共建,学校主动与企业对接,构建合作共赢的产学研合作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将实习教学作为合作方案的一部分,可对企业加以约束,有助于实习教学效果的提升。
依据轻化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基于专业知识学习的渐进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因素,将校外实习细分为不同环节,各环节设置了不同的课程目标与教学任务,环环相扣。
(1)专业社会实践。以实地考察的调查方式对常规产品的印染车间、工艺流程等进行一次全方位、流程式的首次初步认识。(2)认识实习。第四学期实践周,学习染整工艺原理课程之前,深入生产一线,对2-3种典型织物的练、染、印、整各生产工艺的具体流程、环节进行实践和认识,明确各工序的工艺参数,同时对产品的打样、质检、“三废”处理等内容进行学习。(3)毕业实习。学生于第七学期依据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意向,在生产管理、调度、保全保养、质检等门类中选择不同岗位顶岗实习。基本做到根据织物的性能和特点合理选用染料和染色设备,并进行仿色打样;确定、实施并调整各类纤维织物的染色工艺;能进行染色质量的检测、分析和控制。结束后提交实习报告,指导教师针对报告中的主要技术问题进行修正。
针对目前师资队伍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普遍现象,结合染整产业特征,强化真实的工程实践背景,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与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培养进行有效衔接与融合。一是鼓励教师参与生产企业一线实践,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专业课教师要具有累计一年及以上的企业脱产实践经历,并作为技术职称评审的参评条件;二是建立“校企教师双导师制度”,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引入实践课教学及毕业设计中来,保证实践课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教师与技术人员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提升专业课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建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相融、队伍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师资基础。
轻化工程是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专业,应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并重视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实践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