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冰桐 朱 华
(辽东学院,辽宁丹东 118000)
旗袍是满汉文化融合的产物,不仅包容汉族等兄弟民族历史服饰的风韵之美,更兼具满族的民族风情,其发展历史来源有据可考,发展历程脉络清晰。具有独特内涵和底蕴,不仅有穿着意义,更具有商品文化底蕴,其蕴含的强烈审美趣味,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在审美文化和历史地位。
最早在我国的周朝时期,出现“袍”一词,在《秦风·无衣》中就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样的记载描述,这首诗歌作为秦朝的战歌,被人广泛熟知。这也是有文字记载衣服样式为“袍”的最早时期。秦汉时期,人们不论贵贱都穿深衣连衽钩边,束腰带。贵族用丝织的绅带,故称绅士或缙绅。从这我们可以知道“袍”是古代汉族的文化传承。
因为“袍”在诗经时代已经出现,是汉族人传统的服装,而旗则是满族的特产。我们都知道满人又被称为旗人,满族共分为八旗,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随着满族入主中原,虽然进行了一场浩大的剃发易服的政治行为,但是旗装仍然被不断汉化,旗人穿的服装与汉族传统服饰进行了文化的融合,因而产生了一种特定的服装,由于当时的满族是统治阶级,为了满足政治需要这种衣服又被叫做旗袍。
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服饰。清代早期的宽腰直筒式的旗袍造型,以其独特的端庄优雅之美感,沉淀出了中国早期的传统审美观念,符合华夏民族天方地圆的传统思想,凝聚了历史传统,并且也延续并迎合着不断到来的民族新风尚、新认知的发展观念。
在清朝前期,旗袍穿着不限男女,旗袍发音满族叫做“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个类型,与以往汉族传统服饰有极大的区别,满族男人穿的旗袍,是一种适合于骑射活动时穿用的圆领(或习惯加一假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左衽、带扣绊、束带的服装,由于其天然游牧民族属性,这样的衣服也带着浓浓的游牧民族色彩,有利于骑马射猎。到了民国时期,长袍、马褂、瓜皮帽、中式裤子、布鞋或棉靴,是男装的主要搭配形式之一。新中国之初,男子穿旗袍反而成为封建腐朽的代表。而民国时期女子旗袍经过一定的改良,成为女性主流服装,样式更加凸显女性身材美,也就是如今所指的旗袍。
女子旗袍的改良,自辛亥革命以后。当时中国社会受到欧美地区服饰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腰身部分变得宽松,缩小了袖口,改窄了滚边,仅过膝的衣长,渐渐演变成了淑女型的旗袍。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旗袍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主要表现为收腰、高开叉的特点,用以表现女性的“曲线美”多样化的风格,可以概括为流线型的旗袍。
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创新,使旗袍的样式也随之变化多样,构造更为新巧,此时的旗袍更加的前卫潮流,也与包容开放的国家政策息息相关。国际交流的频繁,使各国都看到了中国旗袍的魅力,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含蓄而又赋予哲理的历史文化内涵。
旗袍在旗人女性穿着的时候,为展现当时满族与众不同的特定地位和阶层,特定的配饰主要有马蹄鞋、大拉翅,还有两把头样式的发型。以马蹄鞋为例,这种鞋子又叫“寸子”,因为搭配旗袍穿着所以又被叫做旗鞋。鞋面上刺绣花纹,底有3寸,鞋底柱上窄下宽,这也是马蹄称谓的来源,这种鞋子走起路来显得袅袅婷婷,轻盈娴雅,但是不便于行走,只有在重要的场合如祭祀、婚庆等情况下会配旗袍穿着。
旗袍不仅仅要与旗鞋搭配,还要有特定的发式。我们对旗人的发型认知最多的是来源于影视剧中,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的发型,在这些发型中最为出名的,也最为大众熟知的就是两把头的发型,这种发式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再在发髻上横插一根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头簪。这种特定的发型与旗袍旗鞋一起穿着,搭配其他的装饰构成当时独特的满族审美文化,也是当时女性贵族阶级地位的象征。
旗袍的主要用料是绸缎。丝绸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一种贵重的服饰面料,在满族入关之前,也是很难见到的。因此为了凸显本民族地位,在入关之后丝绸自然成为贵族望门的地位象征,也成为了旗人服饰的主要用料。
旗袍中“露”与“遮”的结合,正如同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含蓄、中庸思维,结合了美与形,体现着“中和之美”。这与当时的民族文化理念相符合,也与满族民族精神相统一。
作为一种贵族的服饰面料,丝绸价格高昂,产量稀少,因此在清朝的早期,虽然旗人都穿旗袍,但是想要所有的旗人都穿上丝绸旗袍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旗袍不仅仅是衣服的象征,更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在满族人眼中穿不上旗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因此置办了一件旗袍之后,这件衣服就不再仅仅是衣服了,更是一家人必须爱护珍惜的贵重财产和商品。它既是服装,又是工艺品。在这里旗袍已经有了特定的工艺品和商品的价值。慢慢的由于这种工艺品属性的存在,旗袍在做工方面愈发复杂,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旗袍上都有很丰富的设计,其商品属性更加丰富。
旗袍在清朝早期其商品文化属性就已经开始凝聚,到了现在这种属性更加地特殊和明显,在现今,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而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并且还活跃在现在服饰领域的旗袍其商品属性就有了极大的开发余地,因为其不仅能够用来收藏,也能够用来穿着,这是其独特的历史所赋予的特殊属性,在现有的文化艺术商品中极其罕见。因此需要对其文化背景进行特定开发,针对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如从“国服”、“东方奇葩”这些称谓进行着手,使其成为一种蕴含强烈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商品,有着独特的内在审美文化和历史底蕴,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历史审美观又蕴藏现代手艺人赋予的独特工艺及改良技巧。旗袍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种代码,一种语言,一种特定的象征。
旗袍作为中国的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流传至今已从流行变为了时尚的经典,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拥有着其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与影响力。
通过对满族旗袍审美文化的研究,探索其起源及发展,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当时历史背景下旗袍所呈现出的样式特点,并探索旗袍代表的民族审美及民族文化内涵。如今旗袍的审美是历史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对培养文化自觉的理念,树立文化自信意义重大,旗袍将在时代背景下不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