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1978 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7 亿,至2019 年底农村贫困人口仅为55 万,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了7 亿多。我国的减贫速度和减贫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当然,贫困是相对的、动态的,我国人口基数大,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任务十分艰巨。党的十九大就“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了重大部署和督查,预示着这场攻坚战的胜利正在到来。贵州省地处西南腹地,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贫困层次相对较深,扶贫难度较大。如果贵州省想在2020 年底实现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全体人民尤其是党员干部必须发扬苦干实干的精神,对症下药、精准扶贫,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地区生活条件。本文拟从贵州省实际出发,探寻脱贫攻坚的实践路径,为贵州省完成全面脱贫摘帽这一艰巨任务提供参考。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必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爱戴。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为民,并依靠人民实现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彰显了新时代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中央提出到2020 年要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以“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为导向,以“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为抓手,采取了包干到村到户、限期脱贫的有效措施,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的生计问题和脱贫问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为人民谋福祉求发展的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高度进行顶层设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脱贫攻坚战能否获胜不仅关系到贵州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全国范围内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脱贫攻坚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出了重大系列方针和政策。贵州省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与本省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布局。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伟大斗争,也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创新。贵州省的扶贫事业是全国扶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脱贫攻坚战不仅包括经济脱贫,还包括教育脱贫、文化脱贫。贵州省作为中国欠发达地区,其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可以为中国西部地区提供范式,还可以为全球欠发达地区提供参考。贵州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能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问题和贫困问题,也能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和贫困问题提供实践样本。贵州省扶贫事业只有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才能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广大人民群众。
贵州省脱贫攻坚工作应处理好中央与地方、“输血”与“造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这三大关系与贵州省脱贫攻坚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息息相关。贵州省脱贫攻坚工作必须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指挥下,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贵州省脱贫攻坚工作要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必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央对地方的支持和引领是外因,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现自主发展是内因。贵州省各级政府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要遵照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统一思想、振奋精神、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贵州省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积极招商引资突破发展瓶颈,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贵州省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助力持续发展。
所谓“输血”,指的是政府为贫困人员提供财力、物力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所谓“造血”,指的是贫困人员通过提高自身本领走好发家致富之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政府“输血”是外因,贫困户“造血”是内因。在贫困户还不具备自己“造血”功能之前,政府要充分发挥“输血”作用。但是,给贫困户“输血”只能解决暂时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贵州省必须善于用“输血”举措引领贫困户逐渐提高“造血”能力,发挥扶贫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引导贫困户掌握相关技术和本领,彻底摆脱贫困。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特点之一,贵州省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是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贵州省可以通过城市发展引领乡村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贵州省应充分发挥城市对乡村的引领作用,用城市发展反哺农村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贵州省农村存在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质量相对较差、医疗保障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省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把城市的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引向农村,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比如,贵州省可以先在城乡结合部进行资源共享试点,利用城市资源优势带动城郊乡村发展。
1.任用优秀领导干部
扶贫开发机构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扶贫干部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中坚力量[1],基层扶贫干部务实肯干、能力突出,是实现高质量扶贫的基础和前提。贵州省必须注重基层扶贫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着力提升扶贫干部的担当本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这方面,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华融”)参与脱贫攻坚战的扶贫经验值得借鉴。中国华融选派优秀干部进驻宣汉县贫困村,深入了解贫困户的生活现状,制定与宣汉县扶贫工作实际相适应的帮扶政策,带动贫困户寻找致富门路。中国华融的挂职干部与乡镇干部、村干部形成帮扶合力,共同探索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帮助低收入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着力解决贫困户的危旧住房等问题,帮扶力度大,成效非常显著[2]。贵州省可以借鉴中国华融的相关做法,选派富有创新意识和拼搏精神的干部参与脱贫攻坚战,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领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2.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制
建立健全脱贫攻坚战干部分工负责制,有利于领导干部明确责任、自加压力、积极有为,也有利于领导集体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分工协作。首先,要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任务。贵州省可以实行包干制,即实施省领导包县、市领导包乡、县领导包村、乡镇领导和党员干部包户的责任制度。其次,要制定脱贫攻坚工作的具体分工实施方案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实际工作中超额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干部给予表彰,反之则给予必要的惩处。最后,要坚持能上能下的基本原则。政府既要做到不拘一格任用优秀领导干部,也要建立淘汰机制,将事业心不强、扶贫工作不得力的干部调离岗位。这种能上能下、用优汰劣的灵活用人机制,可以形成较强的驱动力,促使扶贫干部真抓实干。
3.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扶贫监督机制
没有扶贫监督机制,就无法对扶贫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也就无法保证扶贫工作的质量。建立健全扶贫监督机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检验当前扶贫工作的成效,更是为了根据实际需要端正工作态度,明确下一步扶贫的工作目标、思路、内容,并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贵州省在脱贫攻坚战中应充分发挥巡视监督、属地监督、职能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察、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多种监督力量的作用,构建覆盖扶贫工作全层级、全过程、全方位的扶贫监督机制,盯紧扶贫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精准监督。在监督工作中,贵州省要把脱贫攻坚监督的重心放在基层,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使扶贫监督成为常态化工作,确保扶贫工作质量。
1.推动贫困人员谋求自我发展
贵州省贫困人口多为文盲和半文盲,缺少一技之长。要想让他们提高“造血”功能,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而不返贫,贵州省必须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致富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自主发展能力。外部帮扶在脱贫过程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但在防返贫方面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贫困人员自身。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贫困人员在脱贫攻坚战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寻致富之路,达到成功脱贫的目标。贫困人员可以在政府扶持与统筹下开展特色经营活动,比如种植具有深加工价值的经济作物、发展特色养殖业等。贫困人员只有确立“我要富”“我能富”的恒心和毅力,才能拥有克服眼前困难的信心,踏实走上致富路。
2.促进贫困人口灵活就业
贵州省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还需要指导贫困人口实现灵活就业。灵活就业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政府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贫困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另一种是政府指导贫困人员自主创业。就前者而言,政府可以提倡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招收工人时采取优惠措施,适当提高贫困人员的受聘比例;可以在工程开发与基础建设中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招用贫困人员,既能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又能促使他们养成勤劳习惯;还可以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到贫困村投资创业,推动贫困村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就后者而言,各级政府可以采取切实措施鼓励贫困人员自主创业,扶持贫困家庭从事个体经营活动;可以扎实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使每位扶贫干部都能点对点地帮助贫困户,做到包干帮扶;还可以发动企业对贫困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生产劳动技能。
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贫困地区一般处于偏僻的山野,不仅拥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特色物产,而且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和民俗风情。贵州省各级政府要加强指导、宏观统筹,利用省内多元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方面的优势,引导贫困地区发掘地方民俗文化、非遗项目等资源,打造特色旅游项目。政府可以采用财政扶持、招商引资等方式为贫困地区旅游开发提供资金,助力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贵州省旅游村寨有3500 个,但标准级以上旅游村寨只有267 个,其中省甲级旅游村寨仅有66 个;全省农家乐经营户近10 000 家,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户只有769 家,其中五星级农家乐经营户仅有71家[3]。可见,贵州省需要在引领当地群众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上多下功夫,着力指导贫困地区提升乡村旅游村寨建设标准,打造农家乐经营样板,使乡村旅游业走绿色环保、持久发展之路。
1.着力巩固脱贫成果
脱贫攻坚战后续工作的重点是巩固脱贫成果。2020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说,他最关心的是乡亲们脱贫后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持续增收致富[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防止返贫摆在突出位置,“适时组织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予以帮扶”[5]。贵州省要深入领会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巩固扶贫工作成果,坚定贵州人民的脱贫信心。贵州省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农村基层组织要定期举行专题调研和经验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广大脱贫户的实际生活状况,帮助他们持续拓展致富空间,不断强化扶贫工作成效。
2.全力防止贫困户返贫
全力防止贫困户返贫是脱贫攻坚战的难点。统计数据显示,2000—2015 年间,我国农村返贫率高达20%以上。2009 年,返贫率一度高达62%[6],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 万人存在返贫风险,处于贫困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 万人存在致贫风险[7]。这说明贫困状况是动态的,如果不重视持续推进扶贫工作,以为摆脱了贫困就可以松一口气,就会导致返贫现象的发生。1988 年中国贫困县有609 个,当年脱贫率为89.7%,但脱贫后大量出现返贫现象[8]。返贫现象大多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四川盆地周边地区和江西井冈山因灾害而返贫[9],四川涪陵因水利设施差而返贫[10],甘肃省中东部因干旱而返贫[11]。因此,实现稳固脱贫,保证脱贫不返贫,是当下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贵州省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建立健全应对脱贫后返贫的工作机制,把防止贫困户脱贫后返贫作为常态工作来抓。贵州省各级政府要根据贫苦地区脱贫后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防返贫方案并落实工作责任制。
1.把握返贫动态属性
贵州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把握返贫的动态属性,构建阻断返贫机制。(1)了解贫困产生的根源。贵州省要关注导致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历史问题,在扶贫实践中把握返贫动态规律。(2)预判贫困线标准提高后脱贫人员的“返贫”趋势。贫困线是动态的,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贵州省应该对贫困线提高后带来的自然返贫问题做出预判,并规划应对方案。(3)分析脱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根据经济发展实际建立脱贫人口退出扶贫体系机制。(4)关注农村人口脱贫问题以及城镇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返贫与再脱贫问题。此外,贵州省还要认识到,当一个家庭人均年龄超过60 岁时,其返贫可能性会大大增强[12],必须精准把握返贫动态,带领人民群众不断谋求发展。
2.开展返贫信息监测工作
返贫信息监测不仅可以对考量脱贫工作实际成效起到辅助作用,而且有助于动态识别脱贫人口的返贫风险。贵州省可以建立监测数据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处理脱贫人员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脱贫人口返贫监测系统。具体而言,贵州省可以把“阻断返贫”作为基本尺度和核心目标,把“收入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基本监测参数,建立基础信息传递网络系统。为了保证信息监测系统的有效运行,贵州省可以自下而上设立扶贫信息员,跟踪有关现象并及时报送收集的数据信息,为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智能化筛选高返贫风险人员做好准备。此外,贵州省还要对扶贫工作开展动态评估,包括对脱贫人口返贫可能性进行科学考量、对返贫程度进行有效测定、对返贫措施精准性进行科学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