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国防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现状调查研究

2020-03-03 11:33马富英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国防全民军事

马富英 依 乌

(西南民族大学 彝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我们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全民国防的时代要求和战略地位,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提供了根本引领。国防是民族生存之根,国防意识是国家安全之本。全民国防是全党全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全社会凝心聚力共同推进,为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和国家统一发展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和安全保障。本研究通过对当前以四川某民族高校为个案,对其少数民族大学生情况国防意识进行调查分析,针对他的国防意识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正确解读全民国防的时代内涵

(一) 全民国防是“大国防”意识的时代特征

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国防意识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当代中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时期。为了能与之相适应,国防意识应当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国防教育应当承担新的时代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二条规定,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中“国防教育”的定义为“国家为巩固和加强国防而对公民进行的普及性教育。主要包括国防思想、军事知识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履行国防义务”[2]。这些是目前关于国防及国防教育定义的立法性表述,而这种将国防局限于军事活动,把国防教育作为军事知识技能教育的狭隘国防观念,直接影响了新时代国防意识的培塑。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展要求国防意识现代化,呼唤公民牢固确立“大国防”意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未变,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冷战思维、单边主义等仍旧是引发战争与冲突的主要根源,给国家安全与稳定带来严重冲击。全民国防倡导“大国防”意识,就是用全民国防意识把各族人民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全面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战争潜力水平,以适应全球化时代世界军事改革发展的新态势。近年来,境外敌对势力加大“分化”“西化”力度,不间断抛出“普世价值”“人权至上”“中国威胁论”等论调,挤压“中国声音”,攻击“中国话语”,让奋力走出“落后就要挨打”历史阴霾的中华民族又面临“发展却要挨骂”的现实境遇。全民国防是一种深刻自觉的“大国防”意识,它是使民族国家在世界格局中始终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的坚强后盾。全民国防下的国防意识不仅仅是军事意识、战争意识、防御意识,还包括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使命意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等等。只有具备了这种超越军事战争范畴的大国防意识,才能带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将国防教育推向深入。

(二) 全民国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国防意识影响和支配着国防建设和国防巩固。一般来说,国防和国防意识的产生主要是同人类战争联系在一起的,军事是国防的主体内容和核心力量。近代以来,国防中的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都是为战争服务的。到了现代,国防中的非军事力量不仅为战争服务,社会生活中许多力量可以直接获得以往时代只有通过军事手段才能获得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强大的国防离不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强大的国防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还要以发达的经济作后盾,以先进的科技作支撑,以全面的教育作基础,以清明的政治作指导,以文明的社会作保障。全民国防下,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教育、工业、农业等诸多因素既是建设国防的有效手段,也是巩固国防的组成部分。全民国防就是以现代民族观、国家观为前提,建立在国家综合实力基础上的国家安全防卫意识。

21 世纪是国家间综合国力角逐的时代。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物质力和精神力) 及国际影响力的总合力”[3]。国防实力、政治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等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主要内容。国防实力是政治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等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但综合国力并不必然会转化为国防实力。归根到底,国防实力的较量就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它决定了军队装备的级别、军事斗争的规模、国防建设的能力以及保卫国家的能力。近200年来,中华民族先后实现了“站起来”和“富起来”,并正在迈进“强起来”的新时代,经济发展力、政治创新力和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逐渐提升。当前,建设与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防实力是国家的最高利益,以国家综合实力支撑现代国防建设也是实现“强国强军”的重要保障和根本途径。党中央把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之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富国与强军、安全与发展进行规划统筹和深化拓展。从军事、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全面施策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将我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有效转化为强大的国防实力,在世界格局中赢得战略优势,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以便从容应对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所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三) 全民国防是人民战争理论的创新发展

人民战争理论是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历史中创立的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它对中国的军队建设、国防建设以及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具有长期的指导作用。“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4],是毛泽东对人民战争理论的高度概括。全民国防赋予毛泽东人民战争理论新的时代意义,使其在实践发展中不断丰富创新。新时代条件下的全民国防不仅需要武器装备的高度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更需要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广大民众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来共同参与。

经历了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后,人类正在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军事改革让人民战争理论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平淡发展后,重新找到了存续的空间和价值。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仍将是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有机统一的全民国防。全民国防对人民战争理论的创新发展表现为:首先,时空的利用上,它打破了军民二元体制的界限,利用意识形态领域和信息技术在军民使用上的共通性来实现国防目标。其次,在人员的运用上,民众以科技和信息支前为打赢战争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在进入信息时代的高阶时,键盘替代枪炮,网络成为战场,每一个公民都是保家卫国的战士。最后,在整体性的战争输出上,交通、通讯、金融等信息网络结成军民通用网络系统,为全民国防提供了虚实结合的作战平台,确保人民战争拥有雄厚的战争资源。全民国防的国防意义在于顺应现代化信息技术变革的基础上,实现了战争空间的多维化、作战平台的多元化和作战人员的平民化。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国防意识现状分析

(一) 国防情感较深,但国防知识了解不多

当前,全民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历史、国防法规、国防形势与任务和国防技能[5]。高校的国防意识培育主要以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为主。军事理论课作为必修课,大部分高校采用网络课程方式教学。军事训练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军事理论网络授课效果有限,军训缺乏连续性。在调查问卷“你对国防知识了解的情况如何”中,表示“不太了解”的占46.2%,表示“有点了解”的仅占21.8%。在访谈中,部分学生不太认可军事理论课的网络教学方式,觉得学习完教学视频拿到学分之后,对课程内容就没有太大印象了,认为教学主体性和互动性较弱。尽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防知识掌握情况并不乐观,但他们的国防情感却很深厚。调查显示,有67.5%的学生怀念军训生活,有71.6%的学生有从军理想。对“大学毕业后如果有机会从事国防事业”表示“愿意”和“很愿意”的达到68.3%。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防情感并非缺失,只是当前的高校国防教育不能适应国防建设的现实需要,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国防知识的渴求。

(二) 国防兴趣较浓,但国防关注程度不够

学校是国防教育的主要阵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防建设的有生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来自边疆民族地区,受基础教育薄弱和国防教育条件有限等因素影响,国防认知和国防体验较少。从国防实践层面上看,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国防实践活动的兴趣较浓。调查显示,表示“愿意”和“非常愿意”参加军营开放活动,走进军营体验部队官兵训练生活的学生达到84.6%。有近60.5%的学生表示“喜欢”参加国防教育主题活动。从国防关注层面上看,相比“偶像”“娱乐”“体育”等话题,关注“国防”的仅占19.7%。调查数据显示,“喜欢”阅读军事方面书籍的只占17.5%。“喜欢”收看军事类节目的学生比例为22.8%,国防知识主要来源于国防影视和国防刊物,国防网站的关注率比较低。国防资讯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很常见,但关注军事新闻、与同学朋友谈论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的学生不多,国防相关信息关注得比较少。

(三) 国防信心较大,但国防安全认识不足

建设和巩固国防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显示,近7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我国的国防实力充满信心,认为我国的国防实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小,但国防安全在大学生日常话题榜上或思想意识里没有被足够关注。实际上,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看,国防话题并不冷。随着我国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持续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政府工作报告含“军”量日益增加,军事强国战略思想渐成社会共识,这与高校大学生的淡定心态形成鲜明对比。当前, 仍有部分大学生对国防的认识停留在武器、战争、情报、间谍这类传统安全领域,对文化、生态、信息等新兴非传统安全领域缺乏必要关注。值得关注的是,调查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本身的国防意义, 也没有深刻理解学好专业知识也是国防建设的一部分。鉴于此,应从更广视野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去思考国防和国家安全问题,定位自身学习、成长、成才与国防安全的关系。

(四) 国防评价较好,但国防教育评价不高

面对国际安全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强国强军的历史使命,增强国防意识,推进国防教育,已是当务之急。调查显示,多数受访学生认同“强国必强军”以及“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和依法治军”的国防思想,赞成“努力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国防战略,支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国防举措。对军队改革和建设表示“比较满意”。大部分学生认为近年来军人形象有所提升,军队腐败有所改善,国防实力逐渐增强。关于“你认为高校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重视程度如何”的问题,选择“一般”的占38.7%,选择“较不重视”的占42.6%。受访学生中,有78.4%的学生认为国防理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有61.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国防实践活动“不丰富”。总体来看,大学生对国防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发展现状认同度较高,但对当前学校的国防教育评价较低。

三、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建议

(一) 以重视全民国防的思想教育为首要

国防意识培育是在人的头脑里进行的建设,只有做好思想领域的引导和教育,才能有效推进国防意识深入人心。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国防意识,应正确理解和深刻领会全民国防的内涵和目标,重点开展国防的思想教育,而不是国防的理论技能教育。长期和平的社会环境让大学生对安宁生活习以为常,对战争冲突熟视无睹。还有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国防是军人的事,国防建设是军队的建设,对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关注度不够,对“颜色革命”“文化侵略”的警惕性不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把国防教育停留在基本的军事知识传授和简单的军事训练上,没有把国防意识的培育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各个学科教育中。这种狭隘片面的国防意识,显然不能适应新时代强国强军的现实需求。当前,国防的时代背景、范畴内容以及特征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国防教育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政治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6]。国防的思想教育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各族人民平等团结进步和国家安全统一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二) 以创新国防教育的内容形式为根本

国防教育是一种公民教育,应着眼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综合素养进行全面而生动的引导。《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 《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 《全民国防教育大纲》都对高校的国防教育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大致可概括为军事理论课、军事训练、课外活动、保障4个方面的要求。2019 年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对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规定“军事理论课”主要包括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5个部分。应深刻领会国家国防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与文件精神,严格落实国防教育教学各项内容,发挥国防教育教学对国防意识培育的基础性作用。

受民族地区历史进程、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生活多样性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国防观念意识、国防目标价值、国防责任义务等方面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能力具有差异性。应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特点及其成因,并结合时代和地域特征,创新内容方式和媒介,增强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上,应探索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一般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把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现实与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逐步构建一个更加具体、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国情社情和民情的国防教育模式。注重国家安全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纳入国防教育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各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深刻认识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发展是国防建设的强大凝聚力。教学方式上,应尝试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增强国防教育吸引力。广泛开展多形式的国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军营开放活动、军事研学旅行、军事夏令营或冬令营等体验活动,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国防的感性认识。通过国防教育,不仅要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强健体魄,还要养成健全心智,摈弃“大汉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坚持“三个离不开”,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在思想和行动上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三) 以丰富国防内涵的校园文化为促进

高校要多开展具有国防特色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国防兴趣及热情,营造具有浓厚国防内涵的校园文化。首先,支持国防军事类社团的发展,创建如“军事发烧友”“军迷协会”“国旗护卫队”等具有国防特色的社团组织,由学校统一编制组织机构,配套活动场所和经费,定期开展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活动,协助学校安全巡逻、宿舍管理工作,增强社团的影响力。其次,丰富日常性国防教育活动内容,通过开展诸如国防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漫画比赛、辩论赛、航模军模比赛、兵棋推演、微电影制作等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国防教育活动,扩大国防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充分发挥退役复学大学生在国防意识培育中的积极作用,让他们担任军训教官、参与征兵宣传,在开学典礼、运动会上分享国防故事,让军旅生涯和国防建设的鲜活事例走进校园生活。最后,应主动占领互联网阵地。大学生的国防信息大部分来自网络,应掌握现代新兴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积极办好博客、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交流互动平台,使国防教育活动更加切合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价值观念,更富亲和力。要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颠覆渗透言行,确保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晴朗,校园文化健康。

四、结语

全民国防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系统性战略工程,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应在制度完善持久、作用长效有力上下功夫。经过党和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与出台,以及国防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努力,国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对于国防的认识更多是处于一种感性认识层面,尚未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的认知与行为能力较弱,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全民国防的贯彻落实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国防意识作为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和国家安全统一的“精神长城”,应在教育理念、内容和形式上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国防全民军事
全民·爱·阅读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