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柯劭忞
夏贵,字用和,安丰人。生有异禀,暮夜能见射箭落处,人称为夏夜眼。少年以罪刺双旗面上,又称夏旗儿。以勇敢见知于吕文德。从赵范入洛阳,擢为裨将。蒙古兵转安丰,贵援之,筑砦①于瓦步,遍树五色旗,间道率所部趋安丰。敌撤围城兵,攻瓦步砦,竟得空城。比还安丰,则贵已登陴,遂解围去。嘉熙三年,寿春告急,食且尽。贵与文德定计,夜率援兵,直抵城下,弃其所赉米于道。明日,敌兵见道上弃米,骇曰:“米入城中多矣。”皆有去志。贵又令舟师囊砖石,相系掷于浮桥上,桥沉,舟师鱼贯而上,卒全寿春。淳祐六年,葵命贵援高邮,贵以兵百人赴之,夜伏敌砦外,以觜笛为号,伏兵闻笛而起,入砦中,获牛马器械无算。宝祐五年,贾似道欲城荆山,问形势于贵。贵曰:“荆山与涂山夹束淮流,如人之喉咽,一有梗,则安丰、寿春断,淮西必危。”似道然之,命贵董城工,擢吉州刺史、知怀远军。六年,兼河南招抚使,寻封寿春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德祐五年②,贾似道督师次于芜湖,贵引兵会之,出一编书示似道曰:“宋历止三百三十年。”似道俯首而已。二月,似道以精兵七万人属步军指挥使孙虎臣,次池州之丁家洲,贵以战舰二千五百亘江中,似道为殿。贵既失利于鄂,恐似道成功,无斗志。步军前锋将姜才方接战,众欢曰:“步师遁!”贵不战而走,以扁舟掠似道船,呼曰:“彼众我寡,势不可支。”似道遽鸣钲③收军,宋师大溃。似道召贵计事,贵曰:“诸军胆落,吾何以战?”乃奔庐州。阿术乘胜东下,沿江州军相继降。贵阴纵北人岳全还,致款附意,以书抵伯颜④曰:“愿勿费兵力攻边城,行都若下,边城焉往!”伯颜遣贵壻胡应雷与贵约。是时宋征贵为枢密副使入卫,贵不应命。至元十三年二月,贵举淮西三府六州三十六县以降。贵家僮洪福从贵积劳,为镇巢军统制,贵降,招福不从,使其从子往,福斩之。贵至城下,好语绐⑤福。请单骑入城,福信之,开门,伏兵起,执福父子,贵莅杀之。大骂,数贵不忠而死。(列传第七十四)
(原文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元史二种》)
【注释】
①砦(zhài):同“寨”。
②德祐五年:此处有误,当为德祐元年。
③钲(zhēng):古代打击乐器,青铜制,形似倒置铜钟,有长柄。用于行军。
④伯颜:元初名臣,以深略善断著称,善于用兵,曾统率二十万大军伐宋。
⑤绐(dài):欺骗。
【译文】
夏贵,字用和,安丰(今安徽寿县)人。天生具有特异禀赋,晚上都能看到射出去的箭落在什么地方,当时被人叫作“夏夜眼”。年轻的时候因为犯罪脸上被刺了两面旗帜,又被叫作“夏旗儿”。因为特别勇敢而被吕文德所赏识。后来跟从赵范一起入镇洛阳,被提拔为副将。蒙古军队转攻安丰时,夏贵率兵去援助,在瓦步构筑了军寨,大张旗鼓到处都插满了五色旗帜,自己暗地里抄小路率领属下快速赶到安丰。蒙古军队听说夏贵大军来援,从安丰城撤围去攻打步寨,最终只得到一座空城。等到他们再返回安丰的时候,发现夏贵已经率军登墙入城了,于是就撤围离去了。嘉熙三年(1239年),寿春向朝廷报告情况紧急并请求援救,说粮食很快就要吃完了。夏贵与吕文德商定援救计划,晚上率领援兵,直达城下,故意将自己军队所受赏赐的粮食都沿路丢弃在地上。第二天,敌军看到沿路丢弃了很多粮食,大吃一惊地说:“看来运进城里的粮食实在是太多了。”敌军将士们都不想再继续包围寿春了。夏贵又让水军用袋子装满砖石,捆绑在一起扔在浮桥上面,浮桥被压沉了以后,水军顺次而进,最终保全了寿春。淳祐六年(1246年),夏贵奉赵葵的命令援助高邮,夏贵只带了一百名士兵过去,晚上埋伏在敌军城寨外,发现入寨机会便以觜笛为号,埋伏的士兵一起疾速入寨,出敌不意,掠获牛马武器无数。宝祐五年(1257年),贾似道想在荆山建筑城寨,向夏贵咨询周围地形。夏贵说:“荆山与涂山中间夹束着淮河,就像人的喉咽一样,一旦咽喉被哽住,安丰、寿春就会被敌军切断,那么淮西一定非常危险。”贾似道认为分析有理,于是任命夏贵主持修筑城寨,并提升他为吉州刺史、知怀远军。宝祐六年(1258年),夏贵又兼领河南招抚使一职,不久后被封为寿春郡开国伯,食采邑七百户。……德祐元年(1275年),贾似道在芜湖督察军队,夏贵率军相会,拿出一编书给贾似道看,并说:“宋朝只有三百三十年运势。”贾似道不敢回答,只是低头沉默而已。二月份,贾似道将七万精兵托付给步军指挥使孙虎臣,驻扎在池州的丁家洲,夏贵的水军二千五百战舰连绵于江水中,贾似道殿后。夏贵已经在湖北大战不利,担心贾似道成功后,抢了战功,就丧失了斗志。步军前锋将军姜才正要和地方接战,士兵们都高兴地说:“步军退吧!”夏贵竟然没有和敌军再交战就往回逃跑了,还乘着一叶扁舟疾速擦过贾似道的战船,呼告说:“敌军人数远胜我军,势必支撑不住。”贾似道信以为真便急忙鸣金收兵,这样宋军便大败了。后来贾似道召唤夏贵一起商议军事,夏贵说:“各路宋军都没胆量了,我们靠什么和敌军打仗?”接着便逃奔去了庐州。元军大将阿术乘胜一路东下,沿江州一带的宋军先后都投降了。夏贵暗地里释放蒙古人岳全回去,向元军表达忠心与依附的意思,专门修书一封送交伯颜说:“希望阁下不要再浪费兵力攻打边地小城了,行都临安如果被攻下来,这些边地小城又去臣服于谁呢!”伯颜读信后即派夏贵的女婿胡应雷与夏贵做好具体的招降约定。这时南宋朝廷征召夏贵为枢密副使入朝保卫临安,夏贵没有接受命令。至元十三年(1276年)二月,夏贵托着淮西三府六州三十六县投降元军。夏贵有一个家僮叫洪福,跟从夏贵积累了不少功劳,当时在做镇巢军统制,夏贵投降时,请洪福一起,洪福不听从命令。夏贵派自己的侄子去说服他,没想到直接被洪福斩了。夏贵便亲自到洪福镇守的城下,说一些好话欺骗洪福。请求洪福让他一个人骑马入城,洪福轻信了夏贵,便命人打开城门,没想到城门一开,夏贵提前埋伏好的士兵便一起攻进了城,活捉了洪福父子,夏贵亲自监杀了他们。洪福被杀时,不断地数落夏贵不忠于宋朝。(列传第七十四)
【简析】
夏贵是南宋大将,他以淮西三府、六州、三十六县投降元军,致使宋军全线溃败。入元以后,他靠出卖民族利益换取参知政事等高官,但他任职时间很短,仅三年就死了。《宋史》以他是降元的官,没给他列传;《元史》以他在元朝没有事迹,也没为他立传。《新元史》考虑到他在元宋战争中的重大作用,增补了《夏贵传》。这个传的增补,对向后世人进行民族气节教育很有意义。有人说,至元十三年(1276年),已经79岁的夏贵选择投降,一方面是看到临安已经投降,不必再做无谓挣扎,另一方面也看到南宋气数已尽,有为子孙后代考虑的因素,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从《新元史·夏贵传》来看,这显然绝非作者柯劭忞之意。柯劭忞在《宋史》与《元史》之外,特意为夏贵作传,既然用心良苦,当然对事件的描述也势必精雕细琢。仅从文字之精炼、传神而言,柯劭忞《夏贵传》即便置于《史记》《汉书》的精彩人物传记之中,也无大逊色。作者开篇就用“夏夜眼”“夏旗儿”两个绰号来暗示夏贵有着超常的军事才能,随即以援救安丰、寿春、高邮三个经典的战役来向读者昭示这一点,夏贵在这三个战役中使用的“兵者诡道”,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军事奇才韩信、霍去病等人的影子。接着柯劭忞编入夏贵“喉咽有梗”的高论,让读者看到此人不仅富有具体的作战才能,而且深具高瞻远瞩的军事智慧和全局意识。传记至此,一幅“世乱思良将”可堪扶危救困的社稷之臣肖像图已经呼之欲出。可是夏贵大大地辜负了国家、朝廷对他的知遇之恩,柯劭忞后面专门写了两个与贾似道相关的事件来集中体现这一点:一个是拿出一编书来说“宋历止三百三十年”;另一个是不战而走,还以扁舟掠似道船,说明夏贵的失败以及后来的“宋师大溃”根本原因出现在“心力上”而非“战力上”,后来竟然还主动联系元将伯颜表示投降,可谓“毫无节操”,令人大跌眼镜。令人称叹的是,柯劭忞对于这样一个夏贵,竟然没有做出自己的评价,也没有借时人发论讥弹,而是只在结尾处以夏贵无耻欺骗洪福以及洪福“数贵不忠而死”来发“四两拨千斤”之论,可谓深得《春秋》“寓褒贬于行事”的微言大义。
小赏析
魏晋风度:烟云水气、风流自赏、超然物外、率真自然、清峻通脱、超然绝俗、个性张扬、不拘礼节、简约云澹、空灵隽逸、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绚烂至极、千古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