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小学数学学习情境,拓展数学学习空间

2020-03-03 11:06杨继斌
教育观察 2020年23期
关键词:圆柱体创设情境

杨继斌

(武威市民勤县南关小学,甘肃武威,733399)

一些教育专家指出,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在刻板教学模式和灵活教学内容的夹缝中寻求突破。针对这一情况,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沉浸在知识情境之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相关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并且突出“寓教于乐”的特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注力,最终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思维做贡献。

一、创设生活情境,拓展认知空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情境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在课堂上设置一个可以让学生代入其中的虚拟舞台,让学生的课堂学习犹如表演一台小品,面对并解决真实的问题,最终达成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因此,如何设置更适合学生的舞台,是教师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好的教学情境甚至可以让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密切关联,帮助学生提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一)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数学是一门总结和归纳现实世界客观规律的学科,也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工具。小学数学的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师向低年级学生介绍如何使用这一工具的过程。因此,教师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相当于为其搭建在现有水平下使用相关工具的舞台,也是让学生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基础的过程。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材,提炼其中的核心知识点,并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融入教学情境,不断探索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经验之间最紧密的连接点,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同时积累更多在生活中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经验,提升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为学生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名统计员,负责帮助学校统计本班级的相关数据,如班级学生的总数、男生的数量、女生的数量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做出统计,完成了数据整理,初步掌握了统计的概念。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较为欠缺,而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巧妙地弥补这一短板,帮助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下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并通过思考总结规律。因此,教师所设置的教学情境必须尽可能地贴近现实,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产生代入感,还要切实依据学生能够接触到的领域设置情境范围,不能选择超越学生年龄认知范围的场景。

(二)创设深刻的生活情境

新课标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情境的设置不能采用简单的虚拟和假设场景,一定要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有关联。只有这样,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同类问题时才能善于利用所学知识展开分析并加以解决。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厘米和米”时,为学生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教师让学生扮演卖绳子的商贩,用手中的直尺测量绳子的长度。首先,教师带领学生用直尺测量一条一米长的绳子,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一个“米”单位是由多少个“厘米”单位组成的。学生实际操作后发现一个“米”单位包含了一百个“厘米”单位。之后,教师让学生将已经测量好的一米长绳子作为量器,测量班级教室四面墙的长度。学生分组对教室围墙进行测量,得出了所在教室的周长,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了如何测量房屋的内径等数据。

设置教学情境时,所选情境和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范畴,否则容易造成负面效果——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受挫后,学习兴趣可能受到打击。此外,问题的设置需要循序渐进,问题难度要呈阶梯式上升,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而不宜直接将难题摆在学生面前。

二、创设问题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小学数学教学偏重于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理解过于深奥的数学理论知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对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延伸,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到一些进阶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大多来源于学习兴趣,教师应在教学初始就注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专注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时间”时,为学生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首先,为学生播放《半夜鸡叫》的动画故事。在学生饶有兴趣地观看动画的同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半夜三更是什么时间?为什么天还是黑的?公鸡正常的打鸣时间应该是什么时候?等等。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看,观看结束时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之后,教师可以针对时间的概念开展教学,让学生在钟表模型上摆出“周扒皮”诱导公鸡打鸣的时间以及公鸡正常打鸣的时间,最后推断出长工每天要多做多长时间的工作等信息。

上述教学情境融合了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动画等元素,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并且,在解决数学问题后,学生对旧社会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解释以及其被发现和证明的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此,学生在掌握整套学习流程后,对于之后出现的新知识就可以按照流程自主开展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考虑到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采取了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后分组制作圆柱体,在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圆柱体的各个组成要素。学生将纸片裁剪成两个等大的圆形和一个边长为圆形周长的长方形,用胶水或胶带将其拼接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理解了圆柱体的组成方式,此时,教师进行提醒性的发问:“现在是不是可以推导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式?”由此,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式。

三、创设操作情境,拓展活动空间

合理的动手操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检验所掌握知识的机会,同时,每一次操作都可以成为学生复习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实践将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课后习题,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画出来或拼出来,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提前让学生收集了一些圆柱体的日用品,如铁皮咖啡罐、可乐罐、罐头罐等。课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将罐子剪开,并剪出一个长方形,之后经过测量和计算,得出该圆柱形罐体的侧面积。计算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提出了另外一种计算圆柱形侧面积的方式:将圆柱形罐体横放在桌面上,记录其起始位置并完成一周的滚动,再测量其滚动距离和罐体高度,最终得出侧面积。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将圆柱体的侧面积还原成一个长方形,最终求得该长方形的宽和高,计算出结果。这种引申教学的思路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经过教师的启发,有些学生又提出了使用胶带纸、棉线等围绕圆柱体一圈,测量其中长方形的宽度并计算面积的简单方法,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本节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也是一样,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学到的知识。实践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进行实验操作的习惯,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情境教学,可以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本质,降低学生理解和学习的门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学科,并让数学服务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知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也会对数学科目产生积极的正向反馈,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效果。

猜你喜欢
圆柱体创设情境
附加整流装置的圆柱体涡激振动数值研究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巧用假设来解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找出圆柱体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