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语文教材选文题目注释的思考

2020-03-03 11:06陈耀婷
教育观察 2020年23期
关键词:文集题目教材

陈耀婷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材改革的发展,各界学者对教材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对教材的知识系统、选文系统、练习系统和助读系统四个方面进行宏观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注释是助读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者对注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言文注释或是对注释编写准确性的商榷与修正。在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的论述对象是注释中的一个部分,即题目的注释。从题目注释切入思考,通过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读,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教师和学生对题目注释重要性的认识。不管是在课内的阅读教学还是课外的阅读中,题目的注释都可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性的帮助。

一、注释与题目注释

注释,是对图书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注释是“用文字来解释字句:注释古籍;解释字句的文字:凡是书中难懂的字句,都有注释”[1]。教材中的每一个注释都是教材编写者经过深思熟虑、严谨思考后编写进教材的,每一个注释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题目的注释又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题目注释也可称为题解,题解是指“供学习的书籍中解释题目含义或作品时代背景等的文字”[1]。题目是选文的眼睛,对其注释可以起到纵览全局的作用。从题目的注释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了解到一些关于选文的基本文学常识,如课文的出处以及作者的相关背景介绍,这为教师和学生阅读文本提供参考资料。但无论是作为教学者还是学习者,都有必要对其注释做进一步思考,而不应该只满足于从文字表层获取信息。尤其是教学者,不仅要专注于教学实践,还要专注于教学研究。所以,教师应实践与研究并重,力求做到从各个方面、各个细节入手,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二、关注“选自”,可以拓展延伸阅读

题目注释首要部分内容介绍的是选文的出处,即课文选自哪里。以初中统编语文教材为范本,选文多来自名家的文集专著、期刊和报纸等,不仅选取范围广泛,而且古今中外的作品皆有选入。专著类的有《朝花夕拾》《朱自清全集》《乐府诗集》《神话故事新编》《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泰戈尔诗选》等,期刊类的有《散文》《读书》等,报纸类的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对选文的内容可能是熟悉的,但对选文的来源是相对比较陌生的。尤其是学生,由于阅读面较窄,因此了解到的内容相对较少。在教师与学生都不重视的情况下,学生习得的基本知识只是选自文集的名称,并没有获得与选自文集更多的相关知识。因而,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关注“选自”。

关注“选自”,可以拓展延伸阅读。基于教学的角度,教师要认真阅读、思考选文。入选教材的作品必定是文质兼美的,教师仅从课本选文这一途径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选文集、期刊和报纸恰好为其开辟了另一条学习的路径。通过拓展延伸阅读,教师可以发现该选文集、期刊和报纸的价值,了解到为什么这一文集、期刊和报纸的这一选文能够选入教材,还可以提升自身的阅读修养。同一作者的文集,或是同类的期刊和报纸,必定也有与选文相关的许多知识可以获取,如表现的主题,或是体现的思想感情。而对于一些较为陌生的选文集,如《铁箫人语》《〈饮冰室合集〉集外文》等,教师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耐心进行阅读。教师不仅要做好自身的阅读工作,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延伸阅读,以拓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基于学习的角度,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下的阅读都较为盲目,表现出泛泛地浏览。这种漫无目的的阅读不仅导致学生没有任何的收获,而且非常浪费学习时间。对此,学生应该利用有价值的资源,对课文的选文集加以学习,并积累知识。对于如何获取和利用有价值的资源,学生则可以向教师请教,或是借助互联网和图书馆进行学习。课前阅读可以是预习,课后阅读则可以拓展知识,这对学生而言百利而无一害。因此,教师和学生关注“选自”,关注教材以外的选文集,不仅可以延伸阅读,拓展知识面,还可以提高自身的阅读修养。

三、关注“删改”,可以反思选文内容

题目注释的第二部分内容介绍的是选文是否有删改。以初中统编语文教材为例,选文是否有删改,题目注释都标注有“有删改”“有改动”“略有删节”“略有改动”等字样。经统计,除去古诗文,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现代文约64%都是经过删改的。对于选文删改这一问题,学界的意见不一。持赞同意见的人认为,“课本是教材,教材的编写有它的标准,一篇文章能否选入课本当教材,是要用教材的编写标准去衡量的”[2]。持反对意见的人则认为,“如果一篇文章,哪怕是名家或大家的文章,非得删改以后才能供学生学习,那这样的文章就没有入选教材的价值与必要”[3]。基于语文教材编写的角度,选文入选教材作一定的修改是必要的,但要符合教材编写原则,做到严谨不随意。教师无论是作为教育实践者还是研究者,都要善于反思选文的内容,以发现妙处或者不合理之处。因而,教师需要关注“删改”。

关注“删改”,可以反思选文内容。从教育实践者角度来说,教师可以把选文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把选文与原文之间的一些遣词造句纳入教学内容,将作品的精妙之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是建构作品的意义。回归文本,删改过的词句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但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理由,这就是值得肯定的。例如朱自清的《春》,选文是“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而原文是“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教材把“草屋”改成“房屋”,这样的修改使文本诗意全无。相比“房屋”,“草屋”更能带给人一种乡土的气息。所以,教师在进行教材研究时,选文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研究对象。面对大量删改过的教材选文,教师应该持怎样的一个态度,这需要认真思考。从研究者的角度去反思选文的内容也是必要的,研究者可以发现删改过的选文存在哪些不足,或是有哪些优点,然后将优缺点进行归类,并对教材的删改处进行严谨且有理有据的分析,为教材编写者提供参考,在教材改革时便可以做到扬长避短。因此,教师关注选文的“删改”,不仅可以促使其反思选文内容,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为教学研究提供研究视点。

四、关注“作者”,可以了解相关背景

题目注释最后一部分内容介绍的是关于作者的。从题目注释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作者所处的年代、作者是哪方面的思想家,如教育家、政治家、革命家,以及作者的主要代表作。这就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指导性学习资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注释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既包括他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和思想倾向,又包括其创作个性和文学修养等。“论世”,即了解作品与它所产生的时代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在教学时,教师要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既了解作者的生平,又了解社会生活、政治环境对作者产生的各方面影响。因而,教学需要关注“作者”。

关注“作者”,还可以了解相关背景。作者把自身的主观情感投射于作品,他不仅是写作品的人,而且是通过作品传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的人。因而,需要了解作者,也需要了解作品的创作时代。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作者是教师备课必备的内容之一,除了了解题目注释中关于作者的内容,教师还要查阅更多有关作者的资料,为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遵循着一个教学模式,就是先作者和作品创作背景的介绍后课文的分析。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关于作者和作品创作背景的知识,教师是了解的,但学生却是提不起学习兴趣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把相关的背景知识穿插于课文分析中,阐述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题目注释中关于作者的介绍可以作为预习内容,虽是简短的文字介绍,但也为学生了解作者提供了主要的信息。学生也可根据题目注释自行查找更多的相关资料,或是在教师讲授时汲取相关知识。关于作者主要代表作的介绍,教师也有必要对其认真阅读,了解同一作者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表达的主题有何不同,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学生则可以把其主要代表作作为课外阅读内容,提高阅读量以增长知识。因此,教师和学生关注“作者”,可以了解作者、作品与所处时代的关系,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利用教材时,要善于发现、思考组成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发掘其最大的利用价值。对题目注释的思考,启示人们对题目注释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而不是把题目注释当作无价值的知识。关于“选自”、关于“删改”、关于“作者”,是题目注释可提供的主要思考内容,如何发挥其价值,在于教师和学生持怎样一个对待态度。

猜你喜欢
文集题目教材
《熊铁基文集》出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郭汉城文集》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