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带动向制度化培养转换助推乡村振兴
——基于塘约、大坝、舍烹、岩博四村的调研

2020-03-03 09:53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第59期中青班课题组
理论与当代 2020年7期
关键词:攻坚人才农村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第59期中青班课题组

为了深入了解脱贫攻坚后农村发展如何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对接,随着各地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完成,驻村工作干部逐步撤回以后脱贫目标实现持续推进,带着这些问题,调研组一行前往安顺市和六盘水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基层工作调研。深入到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西秀区大坝村,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联村、淤泥乡岩博村联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组织建设、村庄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选择了基层党建与村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联性作为观察视角,分析农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发生的变化,找出脱贫攻坚过程中取得突出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此次安排调研的两个传统自然村和两个发展整合联合村,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非常具有代表性。无论是后起之秀的塘约村,还是坚持二十三年发展起来的大坝村;无论是产业发展从无到有的岩博村联村,还是企业家反哺故土的舍烹村联村,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头雁带领群雁飞:一个本领超群、甘于奉献的带头人,一个凝心聚力、组织有序的党支部,带领群众从贫困中走出来,经过一番拼搏奋斗,走在全省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前列。这些生动的个体和组织伟大的实践是全省94100多个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基层发展生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发展领头雁”在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着明确的展示。

(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实现基层稳固、乡村兴旺的组织保障

群众信不信,关键在村支两委的作用发挥好不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组织保障。大坝村干部群众有个说法:大坝23年不断变化的历史,就是陈大兴带领大家苦干实干的历史。在调研中,村民认定“是陈大兴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陈大兴就是为全村活的,他可以为村里付出所有”。在与调研组对话时,陈大兴说得最多的,对个人来说“无论如何,还是要干才有出路”;对大坝来说“没有党的领导,大坝不会有今天。大坝的变化,是我不忘共产党员责任,带着大家坚定不移跟党走,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有了责任和担当,基层党员的“金钱观”“苦乐观”“财富观”,都在崇高的精神境界里得到了升华,成就感、荣誉感,全部来自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迎来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喜悦、信心和干劲。正是这样的责任和担当,陶正学把自己半辈子努力积累起来的亿万财富投到娘娘山的开发中去,投到改善舍烹村的道路建设、园区提升、裸露山坡泥土填充的宏伟蓝图里去。

(二)产权明晰的组织化推进是符合当前农村发展实际、实现农村生产力长足发展的优选方式

随着市场的扩展,农村不仅仅是作为单一农产品的生产方,同时也是多元化产品的终端消费市场。而作为消费市场的农村,分散的农户不利于市场的形成,分散的人力和土地也不利于供给侧高品质农产品的创造。

塘约村以前,村庄破旧、产业凋敝、人居环境很差。从2014年开始,实现了以确权、赋权、易权为抓手,积极搭建农村产权确权信息管理平台,对全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管理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农村集体财产权“七权”精准确权,明晰了集体与个人各类产权,实现了产权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分离,为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塘约村的跨越发展,成为西部农村后发赶超的典型案例。

娘娘山作为全国“三变”改革的发源地,从2012年开始探索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参与合作社经营发展的模式,在六盘水市率先开展了“三变”改革。陶正学作为舍烹村支书,发动了465户村民筹资2000万元资金入股合作社,实现了首批“农民”变“股东”。目前,2950户村民全部变成了股东,其中990人进入园区就业,入股农户年均增收6000元。农民企业家出身的陶正学经过长时间思考和调研,他找到了答案:从黑色(煤炭行业)变成绿色(农业产业和旅游业),从夕阳产业变成朝阳产业,农村的问题就是一个字“散”,“资源分散,形不成规模,没有竞争力;资金分散,形不成投资活力;思路分散,每个家庭一个产业,填饱肚子全靠天”。他决定“要用企业的思路改变农村的现状,这就是我的初心”。

(三)创新基层组织治理是不断推动农村产业集约发展、乡村治理走向善治的有效途径

从调研来看,发展好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实现党组织对各项工作的统筹推进是做好产业和乡村综合治理的关键一招。从塘约村发展的历程我们看到,从最初产业发展的动员到红九条规范村民各种行为方式,再到网格化划分村支两委责任制,到目前创新的塘约村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办法的实施,都是不断调整思路以适应发展阶段的最好例证。

在娘娘山,为了更好利用舍烹村发展效果的溢出效应,以舍烹村为核心,联合周边七个村党支部和一个园区企业党支部共同组建了六盘水第一家联村党委,推行“村务共商、规划共谋、资源共享、产业共建、矛盾共调”五项机制,凝聚了合力、整合资源、促进了共同发展。成了先进村带后进村,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典型。岩博村同样通过联村党委形式,扩大产业带动周边两个村共同走上富裕之路。

二、基层党建与农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党的组织现有力量弱化明显,带动发展和有效治理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调研和后期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是带动地方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第一重要因素。基层组织不论大小,凝聚力和推动发展的能力要强,有能力兑现承诺。支部不论大小,都有成功的案例,但是思路不清、执行力不强的基层组织,就无法形成良法善治的乡村社会。从调研的几个村来看,不管是传统的村支两委,还是通过组织重组形成的联村党委,以产业带动为抓手,不仅培育了产业、美化了村庄,发展带动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有带动发展能力的青年后备军,为推动地方发展储备了各类人才。在脱贫攻坚深入开展的当下,为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全省8500余名第一书记和4.3万名驻村干部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融入基层、服务群众,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这些干部始终要回到他们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这些村的村支两委后备人员是否能够承担起脱贫攻坚后的乡村振兴工作,依然是需要补齐的人力资源短板。

(二)产业革命的最后落地急需带动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各类人才积极参与

深入群众中去,才能发现问题的“根”在哪里,无论陈大兴们还是陶正学们,身上洋溢着正气,胸中有着为民解困的志气,正因为这种精神的难能可贵,在面上推广能人带动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有情怀的企业家,甘心放弃自己优渥的物质条件沉下身子在农村发展产业的人从数量上来说,远远满足不了当前推进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人才需求。

省委省政府提出来一场深刻的农村产业革命,既是贵州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调整产业结构,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尤其是通过脱贫攻坚四场硬仗的攻克,“组组通”硬化路为农村产业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在推动农村改革中探索出的“三变”等改革经验,让农民群众和农业经营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最关键的部分,需要在每一个产业的选择上要有足够的农村致富带头人,才能确保每一个产业的选择在落地见效上看到真正的产业蓬勃发展。

(三)农村乡土人才回流的制度性障碍需要从政策上进行有效破解

从调研中看到目前还未形成制度化体系化的农村乡土人才回流机制,但是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需要大量懂农业、爱农村的职业农民才能有效发展农村。

塘约村在工程实施和市场销售两块业务上引进了外面人才参与,逐步成为一个融合人口多元化的现代农村,岩博村在酒业发展中不仅引进外来的人才,也培育当地外出务工者成为调酒师和企业管理的中坚力量,出色地实现了封闭农村向现代开放型农村转变。这些人才的流动和转变是通过企业实现的,而不是公共政策的调整实现的高技术人口流动。是在利益形成的群体中流动而不是带着技术去开发农村。

(四)传统文化引领功能缺失,在新的制度规范未完全为群众所接受前存在一定的认识混乱

我国乡村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是我国千百年来农村得以持续发展的不断进步的灵魂所系。在我省民族地区,还保留着相当多的明清甚至更为远古的民族建筑、民族祭祀传统等等,这些民族习俗形象地展示了我省农业文明的发端及演变过程,而这些具体节庆、传统民族禁忌仪式的背后,是农村传统制度文化形成的礼俗基础,我们要看到乡村文化背后的理念、知识和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辨眼光审视这些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现代化阐释,对找到现代乡村建设的“根”和“魂”,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重塑现代乡土文明,实现乡土社会在制度上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土中国”正在被“城乡中国”所取代,然而经济体制、生产和生活方式急剧变化冲击了几千年来稳定的“乡土伦理”和农耕文明所形成的社会结构。

在形成新的适应“城乡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乡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前面未继承,后续不成熟的脱节情况。无论是作为硬件的村庄规划和建设过程,还是村规民约等乡村治理体系的软件组成,都存在脱节现象。在村庄的规划建设上,城市化趋势明显甚至脱离乡土社会本身传统的山水形态而滑入浮华的城市景观状态,与山水田园的适配度相去甚远,既不是城市的一部分(远离城市而独立存在的单体),也不是农村山水的一部分(规划设计理念与本地山水民俗缺少嵌入性);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及村规民约的制定,看起来依法合规,也体现政策导向,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背离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和乡村原有的制度和伦理体系,导致乡村认知混乱(年轻群体按城市规则生活,而老年群体按照乡土传统认知),容易让与传统有一定连接的非法组织、非法宗教及境外宗教等势力在农村乘虚而入,甚至滋生本地宗族类黑恶势力和邪教滋生蔓延,影响“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顺利转型。

三、加强基层党建实现乡村有序治理的建议

(一)立足探索完善乡村治理的组织体系,形成“三级组织共商”的基础组织建构

探索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纽带,网格化管理为基座,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新型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实现村级及各类组织按照职能职责设置、按照职能职权赋权赋能。做到有人办事,按章办事。

村支两委是乡村工作的核心,敢担当有作为的村支两委干部是村里一切工作开展的组织保障。村支两委不仅是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重要力量,也是群众连接党委政府,沟通相互需求的重要纽带和通道;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群众的纽带,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为群众谋福利的平台;有效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将各项服务管理事项落实到网格,直接打通服务到户到人的“最后一公里”。

在以上三种组织以外,不断调整和补充相应的经济组织、乡贤会、民族村寨里的族长寨老等力量,成为村级社会治理、增进群众发展共识的重要的补充力量。

(二)立足探索完善农村生产、产业和经营体系,形成“三类人才共建”的农村产业和市场平台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要依靠优秀人才的支撑和层次多元的资源支撑,大力推动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引导优势资源要素流向农村,实现农村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

一是以市民下乡租赁农村资源为农民增收。充分利用政府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搭建信息平台,让有闲置房屋的农户和下乡意愿的市民进行有效对接。鼓励与引导一批有经济实力、空闲时间和职业技能且向往田园生活的市民,到贫困村租赁房屋和土地,发展乡村休闲、养老和文化创意产业。

二是以能人回乡盘活农村资源为农业增收。引导能人挖掘农村资源,创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高效的特色农业,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增加务工收入,通过能人带来发展资源和机遇,激励农民自我发展的拼搏精神,克服“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

三是以企业家兴乡引入资源为农村增加发展活力。转变基层政府职能,优化农村营商环境,严厉打击各类黑恶势力,营造安定祥和的生产生活环境,引导和规范各类工商资本下乡支持农业、带动农民、发展农村。

(三)立足探索集成创新美丽乡村文化,形成“三个群体共商”的乡村治理模式

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在村支两委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乡村治理朝着规范化方向迈进;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充分发挥族长(寨老)、老教师、老村干、工商企业、外来投资人员在乡村治理中的沟通协调作用;引导群众性其他自治组织(股金社、互助社、合作社等)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基层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领导并协调不同群体参与共商共建,实现乡村有序发展,推进善治乡村向更高水平迈进。

(四)立足集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实现城乡统筹,做好“三类人才引进”的规划试点

着眼培养成熟的新乡村文化,凝聚城乡统筹过程中形成的新型农村人力资源,立足培育建强村支两委,筑牢乡村文化传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募集人才储备,在政策上探索职业农民、返乡人才,在推动农村产业革命过程中引入的社会工作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将这三类人才纳入美丽乡村未来人才培养规划,进入各级各类组织平台锻炼,成熟可推荐选拔到村支两委的岗位上成为带领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一是培育本土人才,重点培养现代职业农民。加强农业技术类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对农村籍学生的开放培养力度,培养本土化乡村农技专业人才,为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确保农村产业兴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

二是从政策上引导和鼓励返乡人才下乡创业。实施青年大学生“下乡运动”“农村英才计划”等,为从农村出去的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提供优质的创业环境,吸引一批乡贤能人带着资本、资源和先进的创业理念进入农村,让乡村焕发青春活力,让从大山里飞出的“金凤凰”和城市有志有为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时代伟业中去,在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间施展才华,造福桑梓。

三是组织和人事部门搭建“他乡即故乡”的异地人才引入机制。优化农村商业发展环境,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农村产业革命的建设热潮,构建各类社会工作者进入乡村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补充乡村人才总量不足、发展理念滞后的现状。我省广大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对东部沿海年轻人和企业家有着非凡的吸引力。通过试点开展东西部协作合作的形式,由点到面,在一些成熟村居社区,开展社会工作的协同合作。根据我省农村资源禀赋,合作建设改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老宅、闲置农房。把这些地方打造成为东部高等院校和青年创业者的实习基地,这也是西部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创造性实践。同时从工作的协作开展中发现和培养参与乡村产业革命和乡村治理的青年才俊。

猜你喜欢
攻坚人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