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野下《教育学》课程育人目标实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03-03 08:52刘安波
经济师 2020年3期
关键词:师范类教育学育人

●刘安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理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落实习总书记“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这一要求,需要教师主动转变思路,开启“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重点需要改变目前专业课程存在的重教学、轻育人情况,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在每一堂课程。就《教育学》这门课程而言,《教育学》是高校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非师范类专业教师方向类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它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按《教育学》教学大纲规定《教育学》育人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为将来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课程的具体育人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为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提供理论知识基础;使学生正确理解教师职业,热爱教师职业,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而努力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能够独立地完成相应本学科的教学活动。但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教育学》育人目标实现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视野下《教育学》课程育人目标实现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育学》任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淡薄,存在对课程育人目标认识较模糊的问题

在《教育学》课程任课教师的座谈会、课程教学集体备课会、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等活动中发现,部分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淡薄,在课程目标设计中,只有认知目标的设计,淡化了思想情感目标的设计与思考;在学生成绩考察中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虽然分数也由平时作业+ 期中考查+ 课堂考勤+ 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但缺乏专门考察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生的动机、态度等的考察指标,考试的内容主要属于知识性内容为主,缺乏对学生思想性内容的考查,导致学生被动地应付考试而学习的现象较突出。

(二)教学中强调系统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对教育职业的感性体验,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教学中把主要精力放在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讲授上,虽然基本理论的学习固然是《教育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不是教学的全部,当前绝大多数地州院校都在进行从学术性向应用型的转轨,普遍突出课程教学中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如:在教育部对地方高校应用型高校转型考评指标体系中明确规定,人文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实践环节应占总课时量的30%以上,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数地州院校缺乏附属中学或附属小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完善、双师型教师比例低等原因,《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实践环节所占的比例15%左右。导致学生缺乏对教育、教师、学生缺乏感性认知体验,调查发现学生学习《教育学》课程时除极少数学生有课外家教的经历,绝大多数学生对教育职业、教师专业、学生特点缺乏应有的认识,这严重影响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的形成与发展。

(三)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学生就业对口度较低,存在学生对学习《教育学》的动机不强烈,主观需求度较低的问题

对部分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的师范专业的学生评价认为,与过去比较,当前毕业生明显存在专业思想不牢固、教师素养较低的情况;毕业生考上教师岗位却不知道怎么上课,很多用人单位每年新进的教师第一件事就是教学岗前培训。究其原因是近年来师范类学生毕业后专业与职业匹配度低(学前教育除外),中学、小学相关专业毕业后能从事教育有关行业就业的不到50%,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教育学》等师范类的课程没有为他们就业提供实质的帮助,因此学习的动机不强,兴趣不高。教学中学生被动应付作业、应付考试的现象较突出,难于树立对教育、教师、学生良好的情绪与情感。

二、课程思政视野下《教育学》课程育人目标实现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学》课程的教育者课程思政意识训练

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积极推进《教育学》课程

教师的育人使命教育,通过专家讲座、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途径,强化教师对本学科、本专业内在价值、社会价值的认识,增强其课程思政的使命感认同感。

2019年教育部教材局《关于举办教育部第十、十一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示范培训班的通知》(教材局2019.12 号)把《教育学原理》教材列入20 种马工重点教材使用名录,并要求各高校对任课教师全员实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工作任务,通过中央和省级培训,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结合的方式,确实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挖掘教材思政元素的能力水平,全面提升《教育学》课程的思政水平。可见《教育学》课程的思政作用已经上升为政治意识和中央层面部署与要求。《教育学》课程应在课程思政实施中应承担更重要的责任,这对于一线教师的素质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

(二)改革《教育学》课堂教学方法,重视抓好实践环节

课堂教学永远是课程实现育人目标的主阵地,创立多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更新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以解决课程资源的整合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应树立系统思维,通过雨课堂、翻转课堂、慕课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方法,突出思政元素,强调主体体验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让学生每个学期至少阅读一本关于《教育学》的专业书籍,访谈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前应结合本专业开展的晨读晨练、课外读书兴趣活动、第二课堂等形式,安排学生广泛阅读《教育学》方面的书籍,并且通过读书交流会或口头报告读书心得, 让学生重视读书的过程, 并且带着自己的思考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活动积累学生对《教育学》知识面,拓展学生对中外教育家的思想与理论认识,提高学生教育素养。

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前安排学生利用假期访谈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并填写访谈记录表和访谈体会。通过访谈加深学生对教育行业的感性认知和对榜样人物的尊敬与崇拜的情感意识。

2.课堂教学中重视课程思政的专题讨论活动。如在“教师与学生”的内容时讨论专题可以“怎样成为一名幸福的老师”“怎样给学生传递幸福, 让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人”;在讲授德育论时专题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在讲授教学评价时专题讨论“如何对学生的思想态度进行评价”等。通过专题课堂讨论确实提高了学生对一些重大的思想意识方面明辨是非的能力。此外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将某一种《教育学》的原理通过戏剧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让学生心理上受到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3.转变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挥棒问题。改变过去评价教师即“五唯”标准——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问题。把课程思政的元素纳入考评范畴,真正让每一位教师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成员,让“三全育人”的目标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教育者的身上。组建包括教育学专业教师、学科教学论教师、辅导员、中小学学科教学指导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在内的多方人员组成的课程团队。教育学专业教师主要负责教育学理论部分教授;学科教学论教师和中小学学科教学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深入中小学进行课程见习;辅导员负责学生课程学习、见习的组织、督促、检查;学生代表参与教学改革方案研讨与制定,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改革提出意见与建议,并收集学生对课程实施的反馈信息。

4.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教学理念就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借助雨课堂、翻转课堂、慕课等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手段的优势,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打造课堂“金课”以满足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主动性、主体性的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课堂教学理念。

(1)深入学习国家关于师范类专业学生就业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学习《教育学》的目的与意义。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教育为本,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师范教育的支持力度,确实为培养“四有”好老师的目标而努力,从师范生的招生政策、就业渠道的拓宽,教师资格证的考试等方面都做出较大的改革。

(2)国家将进一步扩大免费师范生招生的力度,解决师范生就业后顾之忧。为了解决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国家于2007年首先在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实施免费师范教育,2013年新增省部共建师范院校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新增福建师范大学为免费师范生培养高校,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 2022年)》提出要逐步改进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免费师范的最大特点不在于免费性,而在于规定学生毕业时全部通过双向选择落实教师工作岗位。使师范生入学时就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就是当老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师范类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积极性、主动性、针对性。大大提升学生《教育学》等课程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兴趣。

(3)国家将进一步完善“特岗教师”制度,拓展师范生就业通道。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颁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规定招聘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聘期为3年,所需资金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在招聘考试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占20%。特岗教师制度一方面扩大了师范类学生的就业面,特岗制度实施13年来云南已有8 万多的毕业生得于成功就业,大大缓解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考试的内容强调了《教育学》等有关知识的考核,提升了师范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4)完善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要求,凸显《教育学》的实践价值。2011年起国家逐步实行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改革,变传统的“省考”为“国考”。“国考”改革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内容增加了教育实践环节的考核,改变教师资格证考试只考《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传统,扩大为综合素质+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学科教育知识与能力,明确应考人员的教育实践能力的要求。实施国考后,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仅为27.5%,通过率降低将大大提升了教师资格证的含金量,为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要求把好入门关。

总之,《教育学》育人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国家对整个师范教育支持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又需要一线教师自觉增强课程的思政意识,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努力提高学生对《教育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目标。

猜你喜欢
师范类教育学育人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