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婷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学院,辽宁铁岭 112000)
2015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重点就在于培养出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双创”型人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中指出[1],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高职院校类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技能、专业能力强的人才为主要任务,以社会发展需求、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培养目标.高职体育专业教学应紧跟国家教育发展步伐,主动肩负起新时代体育人才培养任务,不断探索“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体育强国、培养更多体育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体育专业 “双创”教学模式是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体育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创新创业理念深度融合于高职体育专业教学中的一种培养模式.它将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行解构,通过设置不同的专业教学小目标,融入创新创业教学理念,运用不同的培养手段和形式,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构建体育专业“双创”教学模式的根本依据[2],它强调知识学习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并依靠具体情境建构起来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是教条式的接受,而是靠自己建构来完成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生的主动建构性与教师的互动性,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该理论对于构建高职体育专业的“双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双创”教育的师资水平直接影响体育专业的创新创业成果和 “双创”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高职体育专业“双创”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构建体育专业“双创”融合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指导能力.因此应加大对体育专业师资力量的投入与关注,使他们成为“创业型教师” “创新型教师”或“双创教师”;学校也可以聘请有创业经历或创业经验的社会名家、行业专家等为本专业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或者开设讲座,对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学校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以建立“双创”教师团队、“双创”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加强“双创”师资建设.
为学生提供实时的创新创业资讯和国家、省、市创新创业政策,让学生的创新思想与时俱进;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如开展创新创业微实践活动,成立健身创客工作室、健身社团,利用学校、网络和社会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和指导服务,促进学习与交流.通过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与报道,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新热情,从而加快提升体育专业学生的“双创”能力.
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台各种保障创新创业运行的政策,注重“双创”激励机制.学校应联手企业和政府结成“双创”合作联盟,共建校企政三方合作的“双创”平台、实训基地和创业培训平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在创业政策方面给予指导,在创业经费方面给予补贴保障;学校和学院也要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多渠道筹集经费,对学生创新创业的优秀项目进行专项经费扶持.
高职体育专业“双创”教学目标应结合三种不同目标去构建.结合布鲁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3],将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年级进行阶梯式设置,遵循从最简单到最复杂的顺序层层递进;动作技能教学目标设置,应遵循西姆颇森提出的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反复习练,借助肢体知觉和定势感应,顺利完成技术动作,并通过更加复杂的动作训练对专业技能动作进行不断适应和创新;克拉斯沃尔提出的情感领域教学目标,也是体育专业“双创”教学目标有效实施和完成的关键,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产生较强的热情和兴趣,才能燃烧起他们的“小宇宙”.因此,通过视频放映(电影、影像报道和竞赛视频等)、通关钥匙(难度等级按递进顺序解锁)等方式将目标以阶梯的形式设置,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使学生通过一个个目标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使学习的愿望得到加强,形成成就动力,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该符合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专业人才教育目标,符合体育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要着眼于现在和未来,以社会职业需求为方向,融合 “双创”教学理念,创新体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将创新创业知识、专业和技能知识与相关行业知识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增强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内驱力,做到教学内容与“双创”理念深度融合.如体育健身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构建中,教学主管人员和任课教师应及时与社会上的健身房对接,了解社会对本行业健身从业者的需求,同时结合国家未来人才培养和发展动向,在健身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选取和讲授的过程中将社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与“双创”教学理念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走出校园后能胜任岗位并具有创新该领域的专业技能和健身方法,创立属于自己的“职业范儿”.
在“双创” 背景下,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并开发学生扩展性思维,而不是单向灌输,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突出对学生“创新创业+职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将“双创”理念融入到各种教学方法中,通过采用控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拓宽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横向和纵向发展.如:使用情景教学法,在学校设立健身房,招募其他专业有健身兴趣的学生,通过模拟实际的授课形式,锻炼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使用合作学习法和项目教学法,将具有表演性质的武术课和团操课的教学设置成舞台表演的形式,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同时将节目分成若干个项目,武术拳术和器械、健身操、瑜伽操、搏击操等表演形式,以组为单位进行动作创编和音乐选取,然后完成整场演出.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
体育专业的 “双创”课程形式应体现多样性与创新性,合理运用各种资源提升“双创”教学的授课效果.可以建立“三课一体”的授课形式,即学校是学生的第一课堂,互联网资源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包括慕课、微课和超星等线上课程,各种专业健身技能的APP软件和微信订阅号等,校内健身社团、校内外开展的各种比赛等),实训基地是第三课堂.通过“三课”共同完成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协同育人.另外,将比赛融入到 “双创”教学中,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通过竞赛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团队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高职体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是根据课程的教学原则、目标,针对教师课堂上的“教”、学生“学”“练”过程与结果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评价过程.教学评价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和促进学生“双创”能力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对学生的评价,不要仅仅对其动作技能完成质量“一锤定音”,还要从多方面进行立体评价,如可以通过该学生是否参与各种专项培训活动、社团、专业技能展示与表演、参加各级别比赛、网络课程学习完成情况和“赚取”创新创业学分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使学生由“我能行、我会干”这种单一职业能力向“我敢闯、我会创”的多项职业能力转变;对教师的评价,应该结合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去进行评价,因为未来教师将是“学生梦想实现的陪伴者”和“学习场景开发的研究者”,教师自身创新能力、课程创新水平、专业指导能力和学生对其评价等方面应作为对教师的评价标准.
面向创变时代的教育,构建高职体育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对提升体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我们要针对不同的课程灵活地运用“双创”教学模式,让“双创”教学落实并扎根于体育专业的各个教学环节中,使其能有效实施并协调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