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英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全书共36篇,1130则。它是中国最早的文言小说,“记录了汉魏以至晋宋间人物的轶事和风尚,反映了这个时代生活和思想的一个侧面”,“不仅是一部研究魏晋思想史的重要材料,同时也是一部古典文学名著”[1]。《世说新语》内容丰富,多以对话形式展开故事,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口语词汇,相比其他文言小说,其口语化色彩更为浓厚,是研究这一时期语言的重要资料,具有极大的语言学价值。
《世说新语》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但大多学者是从文学的角度探析其思想、内容、文化、艺术等价值。现有的语言学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注疏点评,词语释义,人物考证,某一词类、句型的分析描写等,而专门以“阿”为研究对象的文献较少。我们认为前人的成果缺乏从词汇学和语法学角度对《世说新语》中“阿”的细致、全面研究。古代汉语中,“阿”除了作实词外,还以词缀的形式出现,且有极强的构词能力,用法相当丰富。本文以《世说新语》为主要语料,结合其他文献资料,探讨“阿”的表达功能,并以相关特色词语(“阿奴”)和疑难词语(“阿弥”“阿大”)的考释为扩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世说新语》中“阿”的用法进行穷尽式统计,加之以历时的分析和论证,使我们对“阿”的表达功能和《世说新语》的词汇特点有更加准确的认识与解读。
先秦典籍中,“阿”作为实词主要有以下六个义项:一为大的丘陵;二为山坡;三为(山、水或其他的)弯曲处,曲隅;四为徇私,偏袒;五为倚靠;六为曲从,迎合。其中,前三项为名词用法,后三项为动词用法。《世说新语》中的非词缀“阿”有名词、动词、第一人称代词三种用法,但用例较少。
(1)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阿,山坡),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 【德行第一7】
(2)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东阿,即东阿王曹植,此处以地名代指人名) 【尤悔第三十三1】
(3)谢中郎经曲阿后湖(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的古称。“本战国楚云阳邑,秦置曲阿县。治今江苏丹阳市。”[2]),问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 【言语第二77】
例(1)至例(3)中的“阿”在现代汉语中读作[ə],并非词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大陵曰阿,从阜可声。一曰阿曲阜也,乌何切。”由此可知,例(1)当属“山阿”之“阿”。例(2)“东阿”、例(3)“曲阿”为县名,例(2)以县名代指人,用了借代手法。
(4)提婆初至,为东亭第讲《阿毗昙》(《阿毗昙》者,晋言大法也。梵语译音,义为大法)。 【文学第四64】
例(4)中的“阿毗”为梵语音译词,译为“大法”。这与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玄学兴起、佛教传入、道教勃兴以及异国文化渗入,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音译词。《世说新语》中音译词的出现,也受到了时代风貌的影响。
(5)周、王诸公并苦争肯切,唯刁玄亮独欲奉少主以阿帝旨(阿,迎合)。
【方正第五23】
(6)殷仲文既素有名望,自谓必当阿衡阳朝太政守(,意阿衡甚,不执平掌,及、主之持郡国,至政)富。阳忽,慨作然东叹曰:“看此山川形势,当复出一孙伯符!” 【黜免第二十八9】
动词“阿”是个多义词,在《世说新语》中只出现两例。例(5)中的“阿”作动词,表示迎合之意,先秦典籍中“阿”的这种用法较为普遍。例(6)中的“阿(ē)衡朝政”,即辅佐帝王,主持国政。阿衡,一说是商代官名,这里指辅佐。“阿衡”一词在《世说新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当动词“辅佐”讲。《书·太甲上》:“惟嗣王不惠于阿衡。”孔传:“阿,倚。”孔颖达疏:“古人所读阿倚同音,故阿亦倚也。”又《诗·商颂·长发》:“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郑玄笺:“阿,倚;衡,平也。”[3]922这里的“阿”仍有实词意义,不是词缀。
(7)谢车骑问谢公:“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答曰:“是不见耳!阿见子敬(阿,代词,我),尚使人不能已。”
【赏誉第八146】
例(7)中的“阿”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词。一说为第一人称代词,我[4]。一说为“语助辞,吴人惯用之,今尚如此”[5]422。我们认可第一种观点。刘盼遂《世说新语校笺》:“阿,我也。乃谢公自谓。《三国志·辰韩传》:‘东方人名我为阿。’此谓我见子敬尚不能已已,则汝见真长,足重可知矣。”①邓军指出,“阿”是魏晋吴方言词,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始见于《三国志》,在魏晋南北朝文献中用例极少,共有三例,除上述两例外,另一例见于《古小说钩沉·裴子语林》。“‘阿’与‘我’有相同的语源,故同音。”[6]郝懿行《尔雅义疏》:“阿即我也。”[7]从语境出发,此句是谢安对侄子谢玄的回答,译为第一人称代词符合语境。而且,这里的“阿”位于句首,后面“见”为谓语动词,若此处为语气词,则此句缺少主语。查检《汉语大词典》“阿5”字条义项一:语气词。后作“啊”。用在句首或句中。无义[3]923。《汉语大词典》刚好引用此例作为仅有的书证,对此笔者持存疑态度。依据以上材料,我们认为《汉语大词典》所举例证欠妥,此例证中的“阿”当为第一人称代词,而非句首语气词。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这些“阿”都有确定的读音和词汇意义,还停留在实词阶段。《世说新语》中非词缀“阿”总共有11例,单音词3例:名词1例、动词1例、代词1例,占27.3%;以“阿”为语素的双音词8例:动词“阿衡”1例、名词“曲阿”“东阿”各3例、阿毗1例,复音词具有绝对优势。其词性有三种:名词、动词、第一人称代词。前两种词性在单双音词中均有分布,名词比重偏高,占72.7%。从音节构成来看,先秦典籍中的“阿”为单音词,而《世说新语》中以双音词为主;从意义和用法来说,先秦典籍单音词“阿”的名词和动词用法较多,但《世说新语》与此不同,这种用法仅有两例,而且又增加了第一人称代词这一新的用法。可见,这一时期“阿”的用法已发生变化。
词缀的形成有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词缀“阿”也不例外。“阿”是一个称人名词的词缀,一般很少加在其他名词前面,关于它的形成和发展问题语言学界看法不一。王力先生说:“‘阿’是上古末期产生的一个新词头。‘阿’本是歌部字,在上古念[ə],中古念[a]。现代于‘山阿’之‘阿’念[ə],于词头的‘阿’念[a],这种分别是上古和中古所没有的。可以说,现代词头‘阿’字保留了古音,‘山阿’的‘阿’字则跟着一般歌韵字发展了。”[8]215柳士镇认为是由“昵近”义的“阿”虚化而来,因而常常带有亲昵的意味[9]106。孙常叙说:“这一词缀(阿)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现时还不十分明了。从前汉把乳母叫做‘阿母’来看,‘阿’当初可能是有意义的,或者就是近于‘阿衡’‘阿保’的‘阿’。”[10]我们认同孙先生的看法,实词‘阿’当是词缀“阿”的前身。动词“阿”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多种用法。我们可以从《世说新语》“阿”的意义和用法看出实词“阿”和词缀“阿”存在的某种联系,从而窥探出由实词“阿”到词缀“阿”逐步演变的过程。
先秦时期“阿”本是一个实词,汉代后,其实词意义逐渐虚化,职能也进一步扩大。魏晋时期“阿”作为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和小名小字的词缀,用法也就越来越普遍了。《世说新语》中的“阿”多用于表示亲属称谓和小名小字的词缀。下面结合《世说新语》的具体例句,分析词缀“阿”的具体用法和表达功能。
1.同僚、朋友相称
(8)刘尹抚王长史背曰:“阿奴比丞相(阿奴,第二人称代词,你。此处是刘惔对王濛的称呼),但有都长。”
【品藻第九43】
(9)尹、王长史同坐,长史酒酣起舞。刘尹曰:“阿奴今日不复减向子期。”
【品藻第九44】
《世说新语》中“阿”作为词缀可以构成第二人称代词“阿奴”,其用法较为特殊,表达一种亲昵的感情色彩。“阿奴”可用于同僚、朋友相称,如例(8)例(9)中的“阿奴”都为丹阳尹刘惔对长史王濛的称呼,但《世说新语》中同僚、朋友相称的用例甚少,仅有上述两例。
2.父亲称呼儿子
(10)王敬豫有美形,问讯王公。王公抚其肩曰:“阿奴恨才不称!”(阿奴,你。此处是王导对儿子王恬的称呼)又云:“敬豫事事似王公。”
【容止第十四25】
例(10)用于父称子,是王导对儿子王恬的称呼。除同僚、朋友相称外,“阿奴”的使用大都带有明显的尊卑、等级观念,主要用于长呼幼、尊呼卑,其意义可译为第二人称代词“你”。
3.兄长称呼弟弟
(11)周仲智饮酒醉,瞋目还面谓伯仁曰:“君才不如弟,而横得重名!”须臾,举蜡烛火掷伯仁,伯仁笑曰:“阿奴火攻(阿奴,你,兄称弟,文中指周侯对弟弟周嵩的称呼),固出下策耳!”
【雅量第六21】
(12)周叔治作晋陵太守,周侯、仲智往别。叔治以将别,涕泗不止。仲智恚之,曰:“斯人乃妇女,与人别,唯啼泣。”便舍去。周侯独留与饮酒言话,临别流涕,抚其背曰:“奴(奴,即阿奴,此处“奴”前脱“阿”字,指周侯对弟弟周谟的称呼)好自爱!” 【方正第五26】
(13)周伯仁母冬至举酒赐三子曰:“吾本谓度江托足无所,尔家有相,尔等并罗列吾前,复何忧?”周嵩起,长跪而泣曰:“不如阿母言。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唯阿奴碌碌(阿奴,你。此处是周嵩对弟弟周谟的称呼),当在阿母目下耳。”
【识鉴第七14】
(14)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尤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阿奴,你。此处特指谢奕称呼弟弟谢安)遂遣之。
【德行第一33】
例(11)到(14)中的“阿奴”用于兄称弟。其中例(12)中的“奴”字前有脱文,景宋本及沈本“奴”前有“阿”字。而刘孝标给《世说新语》作注时未弄清楚“(阿)奴”的真正意思,将例(12)中的“奴”释为周谟的小字,注曰:“阿奴,谟小字”。同时,将例(10)中的“阿奴”释为王濛小字,注曰:“阿奴,濛小字”。后世史书及研究《世说新语》者多沿袭刘注,将“阿奴”理解为此二人的小字小名,似为不妥。我们认为《世说新语》中出现的7次“阿奴”皆为第二人称代词“你”,并非某人的小字小名。首先,古人的姓名与小名小字有很大的关系,如王献之,字子敬,小名阿敬;王胡之,字修龄,小名阿龄;王戎,小名阿戎;谢万,小名阿万;殷源渊,小名阿源。例(12)周谟,字叔治;例(10)王濛,字仲祖,“阿奴”与此二人的小字小名并无直接关系。其次,周侯、周嵩、周谟为三兄弟,例(11)中周侯称周嵩、例(12)周侯称周谟、例(13)中周嵩称周谟皆用“阿奴”,且都用于兄长称弟弟,很难想象一家三兄弟两人同用一个小字小名的情况。再者,清代梁章钜《称谓录·兄称弟》指出,《世说》:“周叔治(谟字)作晋陵太守,周侯(即顗)临别抚其背曰:‘阿奴好自爱。’”注亦云:“阿奴,谟小字。”顗又以呼嵩,则非小字也。盖晋世人统称弟为阿奴尔[11]。显然,这三例中的“阿奴”为第二人称代词“你”,皆为兄长对弟弟的昵称。查检同期文献,“阿奴”还可以用于祖称孙,夫称妻②,皆可释为第二人称代词“你”,其使用大都受长幼、尊卑关系的约束。
“阿奴”为什么可以作为第二人称代词,这与其表达属性密切相关。我们可以通过“阿奴”与《世说新语》中其他第二人称代词的比较,分析其特殊的表达属性。曹炜、李璐指出,《世说新语》中有 5 个第二人称代词:“汝”“尔”“卿”“子”“乃”。从语用角度来看,“汝”与“尔”具有明显的尊卑色彩。从统计数据可知,第二人称代词“汝”共62例,皆表单数,其中43例用于上对下,15例平级,3例下对上;“尔”共有12例,9例上称下,3例平级,9例表单数。“汝”和“尔”多用于位尊者对位卑者的对话中,且“汝”多用于亲属关系中,“尔”则多用于君臣和上下级关系中[12]。
“阿奴”与《世说新语》中“汝”“尔”的用法极为相似。据我们统计,“阿奴”在《世说新语》中总共出现7例,全表示单数,也用于亲属关系中,其中5例为长呼幼、尊呼卑,只有2例用于同级,而且平级的两例是对同一人的称呼。“汝”与“阿奴”语用层面的不同在于“汝”多表示告诫、责备或轻视对方,而“阿奴”多为爱称,表示亲昵的感情色彩。这应该就是“阿奴”相比较其他人称代词存在的意义。Beard(1995)将派生词分为特征值转换派生、表达性派生、功能性派生和换类派生四个类型。而表达性派生就不改变词类,不改变意义的领域,只是反映说话者不同的主观态度。董秀芳也指出:“表达性词缀中表小与表示喜爱的功能、表示增量与表示轻蔑的功能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指小词缀和增量词缀还可以发展出其他评价功能。”[13]“阿奴”所带有的亲昵色彩,也应与此有关。因此,这又可为上文提到的“阿奴”在《世说新语》中为第二人称昵称代词,而不是某人的小字小名再添一证。曹文未将“阿奴”统计为第二人称代词,应做补充。
(15)殷中军见佛经,云:“理亦应在阿堵上。”(阿堵,当时口语,这,这个)
【文学第四23】
(16)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这、这个) 【巧艺第二十一13】
(17)王夷甫雅尚玄远,常疾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令婢:“举阿堵物!”(阿堵物,这个东西,指钱)
【规箴第十9】
例(15)至例(17)中的“阿堵”为指示代词“这、这个”。张万起《世说新语词典》中提到,“阿堵”是当时的口语。“阿堵物”,即这个东西,指钱。后来,“阿堵物”直接成为钱的代称。从“阿堵”到“阿堵物”也可看出汉语词汇化的痕迹。这几处的“阿”已与实词“阿”没有直接关系,且指代确定,原本的实词意义逐渐虚化。
(18)张苍梧是张凭之祖,尝语凭父曰:“我不如汝。”凭父未解所以,苍梧曰:“汝有佳儿。”凭时年数岁,敛手曰:“阿翁,讵宜以子戏父?”(阿翁,祖父)
【排调第二十五40】
(19)周伯仁母冬至举酒赐三子曰:“吾本谓度江托足无所,尔家有相,尔等并罗列吾前,复何忧?”周嵩起,长跪而泣曰:“不如阿母言。”(阿母,母亲)
【识鉴第七14】
(20)王平子目太尉:“阿兄形似道,而神锋太俊。”(阿兄,对兄长的称呼,此处是王澄对兄长王衍的称呼。)太尉答曰:“诚不如卿落落穆穆。”
【赏誉第八27】
例(18)中的“阿翁”是张凭对祖父张苍梧的称呼;例(19)中的“阿母”是对母亲的称呼;例(20)中的“阿兄”是王澄对兄长太尉王衍的称呼。这3例都是对亲属的称谓。
综合(8)至(20)例,可以看出“阿”不但可以作亲属称谓的词缀,而且可以作人称代词“阿奴”、指示代词“阿堵”的词缀。“阿”有代词词缀的职能,既可指人,又可指物,且位置比较固定,这时已初具词缀化趋向。“阿奴”是个有特殊意义的词,可当作第二人称代词“你”来讲,其差别在于指称对象不同,可以说“阿奴”是个指称范围相当广泛的词。但是,总体来说,作第一人称代词的“阿”,使用频次较少;作指示代词的“阿堵”为当时口语;而相当于第二人称代词的“阿奴”颇具特色,这些口语化的词进入文学作品,足以看出《世说新语》这部文言小说口语性较强的特点。
(21)桓公语嘉宾:“阿源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仪行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阿源:指殷渊源)
【赏誉第八117】
(22)司马太傅为二王目曰:“孝伯亭亭直上,阿大罗罗清疏。”(阿大,即王忱,小字佛大) 【赏誉第八154】
(23)君家中郎、我家太尉、阿平、胡毋彦国。阿平故当最劣。(阿平,指王澄,字平子) 【品藻第九15】
(24)提婆初至,为东亭第讲阿毗昙。始发讲,坐裁半,僧弥便云:“都已晓。”即于坐分数四有意道人,更就余屋自讲。提婆讲竟,东亭问法冈道人曰:“弟子都未解,阿弥那得已解?所得云何?”(阿弥,梵语,译作无量,此处为王珉的昵称,王珉小字僧弥。)曰:“大略全是,故当小未精核耳。” 【文学第四64】
例(21)至例(24)中的“阿”是小名小字的词缀。例(24)中的“阿弥”在这里是一个特殊词语。从词源的角度来说,这个词为音译外来词,由梵语而来,译作“无量”。刘孝标作注时指出,此处“僧弥”为王珉的小字。后世注评本皆以此为据,将“阿弥”释为王珉的小名。如张万起等的《世说新语译注》[14],张㧑之《世说新语译注》[15],朱碧莲《世说新语详解》[16]皆将其释为“王僧弥(王珉)的小名”。但是否就是王珉的小名呢?程炎震的《世说新语笺·证》、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17]213和朱铸禹的《世锐新语汇校集注》中都提到:“王珉卒于太元十三年,至隆安元年,首尾已历十年。《晋书》亦载此事,不知何据。而《高僧传》则作‘王僧珍’,盖由珍(珎)、弥二字,草书相似而误。”[5]219其说可商。结合语境,无论是“阿弥”还是“阿珎”,不难判断此处确为对某人的称呼。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凭词源的角度将其当作梵语的音译外来词,要结合语境和小名的时代特点做出正确判断。因此,这里的“阿弥(珎)”是词缀“阿”构成的小名,是对人的昵称。
《世说新语》中共有30例“阿”为小名小字词缀。出现次数如下(小名小字后括号内的数字为出现次数):阿酃(1)、阿恭(1)、阿戎(1)、阿平(3)、阿源(1)、阿龄(1)、阿林(1)、阿兴(1)、阿瓜(1)、阿万(2)、阿敬(1)、阿黑(1)、阿龙(2)、阿乞(1)、阿螭(1)、阿巢(1)、阿讷(1)、阿智(5)、阿弥(1)、阿大(3)。在人名和小字前面的“阿”,也表示一种亲昵的称呼,大多用于长呼幼、尊呼卑。平辈表示亲昵,有时也可称对方小字或小名。魏晋南北朝时期,“阿”作小名小字词缀的用法最为普遍。
(25)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才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阿大,表排行,指谢尚);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贤媛第十九26】
例(25)中的“阿大”表示排行。在《世说新语》中共出现4次“阿大”:3次为王忱小名,如例(22),王忱,小字佛大,小名阿大;1处表示排行,如例(25),特指谢尚。程炎震将其释为谢安,余嘉锡认为此处指谢尚。我们认可余先生的观点。鉴于礼貌原则,谢道韫不应该当面呼谢安为阿大。况且谢尚的父亲谢鲲只有谢尚一子,故可称阿大。而谢安兄弟六人,谢安排第三,并非老大[17]603。其次,谢尚为谢安从兄,“中郎”《大词典》释为“次子”,也表排行。故例(25)的“中郎”即指谢据,为谢安次兄,此处的“阿大”和“中郎”皆表示排行。柳士镇认为:“‘阿大’是指谢尚抑或谢安虽尚无定说,但‘大’字指根据某项标准排列而居于首位的人,包括指排行为长的人,则是没有疑义的。”[9]116而且“阿”字本身就可以直接和排行相连而表称呼,只是南北朝时期这种用法较为罕见,隋唐时期逐渐增多。如《旧五代史》中,王小珂小名阿三,梁武帝呼临川王阿六,隋文帝称其弟杨瓒为阿三[18]。王力先生也说过,在现代的某些方言里有把“阿”字加在数词前面表示排行的,如粤语的“阿三”[8]216。可见,把“阿”加在数词前表示排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古今皆有,现代方言很好地保留了这一点。
“阿”在先秦典籍中多以单音词形式出现,且为实词用法。汉代以后,其职能逐渐扩大,可作人名、亲属称谓和人称代词的词缀。魏晋南北朝时,复音词发展进入繁荣期,“阿”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用法相当丰富。《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重要的、口语性较强的文言小说,较好地保留了这一时期的口语词汇,“阿奴”“阿堵”“阿弥”“阿大”等词汇颇具时代特色。
查检中国基本古籍库,先秦文献典籍中“阿”多为实词用法,单音节词占主要优势,且动词用法较为普遍,《世说新语》却与此截然不同。在《世说新语》中,“阿”总共出现57次。单音词“阿”3例:名词1例、动词1例、代词1例。以“阿”为语素的复音词54例:名词44例、动词1例、代词9例。从音节构成来说,以“阿”为语素的复音词在这一时期占绝对优势,这足以窥探和印证复音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繁盛。从词性来看,名词数量居多,体现了“阿”作名词词缀的普遍性,代词“阿”的出现更是《世说新语》的一大特色。《世说新语》非词缀“阿”数量较少,词缀“阿”占80.7%。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阿”已经是一个常见的名词词缀,实词虚化也已处于成熟阶段。
“阿”本来是一个实词,汉代以后,其意义逐渐虚化,职能也进一步扩大。魏晋时期,“阿”常以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和小名小字词缀的形式出现。《世说新语》中的“阿”除了常见的实词用法外,也可表示第一人称代词“阿”,还可作第二人称代词“阿奴(你)”、指示代词“阿堵(这、这个)”、亲属称谓、小名小字和排行的词缀,可见“阿”在这一时期的用法之丰富。《世说新语》中“阿”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用例较少,只有1例,且仅有单数用法;第二人称代词“阿奴”只表示单数,主要用于长呼幼、尊呼卑,有时也用于同辈之间,具有一种亲昵的感情色彩;指示代词“阿堵”,只表示近指;以“阿”为词缀的小名小字,在《世说新语》中最为普遍。作为一个口语性极强的词缀,“阿”在《世说新语》中的大量使用,更加体现了这部文言小说通俗、谐趣的语言魅力。
注释:
①见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论丛》一卷四号。
②《魏书·萧道成列传》(列传第九十八):“(萧赜)临死,执昭业手曰:‘阿奴若忆翁,当好作’。”此处用于祖父称呼孙子。又列传第八十六“昭业呼何氏曰:‘阿奴暂起去’。”此处为萧昭业对妻子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