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发展的优势、困境与应对策略

2020-03-03 05:51纪春艳
理论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时间银行志愿志愿者

纪春艳

(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倒置以及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之间的差异,农村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重点、关键和突破口[注]杜鹏:《中国农村养老服务现状与发展方向》,《中国社会工作》2018年第2期。。据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14.98%)高于城镇3.3个百分点;2000—2010年十年间,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增长(4%)高于城镇2个百分点;农村老龄人口(近1亿)比城镇约多2100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家庭小型化、核心化和空巢化的趋势,农村留守老人队伍日渐壮大,在2000—2010年的十年间从1800万增至4500万,未来养老保障和照料服务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受自我、家庭养老保障能力等的限制,农村老人的照料风险逐渐凸显,老龄事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进程,农村养老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不断创新,多元化养老服务格局逐渐形成。其中依托于社区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就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互助养老服务供给机制探索,在国外被广泛使用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该模式立足社区内的互助养老需求,强化社区与外界的联系,弘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增强社区养老的吸引力,对老年人、社区以及老龄化社会都大有裨益,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有益补充和低成本应对战略。近年来,部分农村地区将“时间银行”应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已取得一些成效。2015年4月11日,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五陵村率先成立了首家农村“时间银行”,扎实开展志愿养老服务,有效地回应了当地农村老人的多层次养老需求。

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发展互助式养老,民政部也将“时间银行”纳入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范围,以期在全国推广运行。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农村老人的照料性需求会愈发突出,“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可作为一种社区居民互助养老方式,是老人非正式支持系统的重要体现,可为我国现行养老体系提供有益补充,实现老人、社区和社会等多方共赢的效果。

一、农村“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发展的价值意蕴

就国内实践而言,“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主要是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养老志愿服务,其服务时间由“时间银行”工作人员计入档案,等该志愿者年老需要服务时可以享受其他人无偿为其提供的同等被服务时间。该模式是健康老龄化社会的崭新尝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体现了社会互助精神,在无偿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实现了服务者付出与回报的有机统一,为互助养老服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实现多方共赢。在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人口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家庭养老保障功能日益弱化以及机构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的背景下,该模式可以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有益补充,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一)满足老人多层次养老需求,节约社会成本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按发生顺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种。前三种属于较低层次的需求,而后两种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这些需求为梯状递进关系,在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更高层次需求才会产生。人一生中都有这些需求,在同一时期多需求并存且相互重叠,但每种需求的紧要度不一。通常是未被满足的需求占据主导地位,影响个人行为[注]A. H. Maslow.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1943,(4).。农村老人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也存在这五种需求。伴随着时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养老需求也日益高层化、多元化。他们日常生活中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要满足吃饭、穿衣、住所等基本生活需求,进而才能谈及其他高层次需求。由于身体机能渐衰,自理能力变差,他们的医疗卫生保障等安全需求较为强烈。同时,他们也需要家人的陪伴交流或融入社区等情感需求,以减轻老年的孤独寂寞,满足归属和爱的需求。此外,他们还希望参与社区工作,发挥老年价值,得到他人和社会对其的尊重和认可。

在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以及家庭代际关系变化的背景下,更多老年人遭遇“老来空”问题[注]穆光宗:《建立代际互助体系 走出传统养老困境》,《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年第6期。。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老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养老困境日益凸显[注]贺书霞:《发展福利视角下的互助合作社会养老模式研究》,《农村经济》2014年第1期。。除了年轻时有积蓄、有富裕儿女可依靠的农村老人外,大部分农村老人收入有限,虽然在经济上有一定的政府生活补助,但距晚年生活所需尚远,养老保障金不足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对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等养老存在困难的群体来讲,温饱等基本生活难以保障,更不可能追求安全、尊重等较高层次的需求。据有关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存在孤独失落感、焦虑忧郁感等不良精神状态,精神需求满足存在一定困境[注]毕红霞、徐汝峰:《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路径优化——以山东为例》,《人口与社会》2015年第4期。。因此,农村老年人生理、安全等低层次需求并未被满足,仍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家庭等多方协力,给予其更多关注,帮助其满足多层次需求。

一直以来,正式的养老保障体系多侧重满足老人的经济供养需求,而相对忽略了其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需求。一般来讲,后者较为简单、琐碎,专业性不强,但时间和情感投入较多,由志愿服务者来提供较为合适。在依托社区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中,志愿者提供的养老服务具备有偿性,其服务时长可以通过存储在“时间银行”中以备未来支取,使得志愿服务更易契合长时段照料服务的特点。“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功能多元,能为有养老诉求的老人提供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可弥补正式养老保障体系的不足。“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服务对象较广泛,涵盖高龄失能老人、空巢老人、经济困难老人等弱势老年群体,当他们有养老诉求时都可以通过“时间银行”申请享受服务。由于结对双方同属一个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易获取且可接近性强,可实现就近安排,也方便照料老人,帮助老人实现在社区就近养老的愿望,因此该模式可以为低收入水平、购买养老服务能力受限的农村老年人提供低成本养老的途径,在节约社会成本的同时为老人晚年生活提供养老保障。该模式利用社区零散、闲置的人力资源为老人提供互助养老的渠道,满足其生活照料需求;通过志愿者与老人的陪伴交流,满足老人的尊重和精神慰藉需求;通过整合社区力量扩大老人的社会参与,使老人在社区中践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生哲学,从而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二)开发农村老人人力资本,推进积极老龄化

1997年6月,西方七国丹佛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和主张。2002年4月,WHO正式公布报告《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指出积极老龄化是指人至老年,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最大化的过程。此后,积极老龄化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理论、政策和战略。积极老龄化是保持身体健康、积极参与生活和保持良好认知的协调统一,类似于“老有所为”理念,将老年人视为资源,认为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能够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双赢[注]陈际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发展难点及应对策略——基于积极老龄化的理论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在不断延长。据《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7.0岁。大多数低龄、健康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很愿意为社会奉献余热,有继续参加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的潜力和需求。据《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中的数据显示,低龄、健康老人是老年在业人口的主体,其中60—64岁的老人在业率为42.8%;农村老年人口在业率显著高于城市,但其收入水平却低于城市退休老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老人经济上并不富裕,再加上家庭的小型化趋势和人口流动加快的影响,空巢家庭增多,很多低龄、健康老人也对自身养老问题心存担忧。若他们长期赋闲在家,会强化自身变老的失落感,加速衰老。

“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基于“老有所为”的理念,强调邻里互助,是通过老人自助互助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养老机制。一方面,它为老人提供了互助养老平台,通过招募低龄、健康老人为志愿者以发挥其余热,为高龄和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志愿养老服务,这种代际接力互助方式能够调动其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开发老年人力资本,丰富其晚年生活,缓解赋闲在家的无用感和不适感,增进其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调动老人“自我养老”积极性,鼓励其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通过将服务时间储存到“时间银行”储备养老资本,未雨绸缪地解决以后自身的养老之忧,增强未来生活安全感。在“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通过参与养老互助活动积累了“时间货币”,实现自我养老积累,扩大了社区交往,也提升了晚年生活质量。

(三)提高互助养老可持续性,构建和谐社区

作为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理论流派之一,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霍曼斯和彼得·布劳。乔治·霍曼斯指出,任何人类行为都受外来的奖励和报酬的交换行为支配,是合理化选择的结果。人际互动都涉及社会交换,这种交换模式基于双方互惠而持续,相对较为稳定。彼得·布劳将社会交换中获得的回报形式划分为内在性报酬和外在性报酬,前者是指人们自身在社会交换中所获取的爱、乐趣、友情、感激、尊重等报酬,后者是指人们在交换关系之外所获的金钱、权利、商品等回报[注]杨帆、曹艳春:《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我国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影响因素分析》,《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在传统社区互助养老服务模式中,倡导责任和奉献,主要是志愿者对受助者的单方向服务,缺乏双方互动及有关激励机制。志愿者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品质,从对他人提供无偿养老服务中获取幸福感和成就感,并受到参与人的积极性影响。但长此以往,志愿者会逐渐产生单调感和疲劳感,最终影响互助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注]李明、曹海军:《老龄化背景下国外时间银行的发展及其对我国互助养老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农村“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中的互助实践可视为一种社会交换行为,它以“双向互助”为主,为时间储蓄者与接受服务时间者双方搭建了各自需求协同满足的平台,提供了异质、异时、异域的时间交换服务,打破了以往单向志愿服务模式,实现了接力式互助。该模式提供有偿互助服务,构建了有偿激励机制,鼓励老年人通过参与志愿养老服务或者时间交换,既满足了人们敬老爱老助老的心理,实现了自身价值,赢得他人尊重、自信和满足感,又从此行为中获得了储蓄时间积累,为未来提供可提取的同等服务时数回报,并能使其随个人积累服务时数的增长而获得荣誉感。这种双向和有偿激励更持久,克服了传统互助养老模式中老人服务积极性不足的问题,更有利于提高互助养老行为的长期性与可持续性。同时,该模式还为老人提供更开放的养老渠道,志愿者可视自身情况自主安排参加志愿活动时间,且能够按照自身需求灵活支取存入的“时间货币”,灵活性和流动性强,可以为助老服务提供不竭动力。

邻里关系作为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媒介,是现代社区里人际关系中的最重要部分,是精神文明创建和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邻里关系日渐淡漠。“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在社区内搭建了老人互助养老平台,通过老人间的有效双向互动积累社区资本,增进彼此友谊,从而融洽邻里关系,同时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加强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区关系网形成和发展,共建和谐社区[注]马贵侠:《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四)补充现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缓解农村老龄化问题

目前,我国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建成,而“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作为互助养老的一种形式,属于非正式照顾系统,可为现有养老服务体系提供辅助,构建农村多元化养老格局。一是“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可弥补家庭照料的不足。在传统家庭中,基于“双向关系”的“互惠性孝道”,家庭成员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照料。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家庭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空巢老人数量激增,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注]张紫薇、张云英:《社区“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的SWOT分析》,《社会福利(理论版)》2016年第9期。。而“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作为接力式的照顾模式,易于获得农村老年人认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强化了互助氛围,并通过挖掘老人自身养老潜质发挥其作用,体现了认同感和价值感,为农村社区弱势老年群体提供养老支持,满足他们的养老需求,从而弥补传统家庭养老照料的不足,实现互助养老。二是“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可弥补政府养老力量的不足。因自身承载能力受限,政府无法在养老事业中以“超人政府”的角色做到尽善尽美,而需在明确其自身职能前提下鼓励社会参与和全员动员。“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对于时间充裕、经济条件不够富裕的农村老年人具有一定吸引力,可为其提供自主养老的途径,并通过发挥民间互助力量补充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构建互助养老体系以弥补政府单项投入的不足,缓解其养老压力。三是“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可克服市场养老“嫌贫爱富”的缺陷。市场养老方式源于其逐利性,容易带来养老市场供需以及养老维度的失衡。而“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基于公益的理念和非盈利性的目标取向,超越了市场养老的“利益本位”,有助于克服养老供给的逐利趋势,同时可利用现有资源解决养老供给不足的问题,缓解老龄化压力[注]欧旭理、胡文根:《中国互助养老典型模式及创新探讨》,《求索》2017年第11期。。

二、农村“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发展的特殊优势

由于受资金的限制,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滞后于城市。“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在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缓解养老服务资金不足的困境,低成本提供互助养老服务,保障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注]彭炎辉:《代际双重绑定时间银行: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西北人口》2017年第6期。。

(一)农村社区邻里关系的紧密性

自古以来,农村就有敬老爱老、互助和谐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守望相助的文化乡风。在农村,仍有很多人持有“远亲不如近邻”等传统理念,互助共济的社会风尚和传统美德存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流动较少,人们多基于血缘、亲缘、地缘而形成较紧密的社会关系网,可为“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在这样的“熟人社会”中,同村同社的邻里之间非亲即故,相互之间的熟悉度、信任度和亲近度都较高,更容易为获得精神激励参与“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为高龄老人提供较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并为老年人自己的未来养老储备资本,从而弘扬农村优良传统。

(二)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和土地经营、产业结构的局限性

农业生产作为生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明显。因此,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因时间段不同而不同,农时有农忙和农闲之分。对于处于农闲时间的农村留守劳动力而言,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可以参与社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为有养老诉求的农村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缓解社区养老压力。

部分农村地区由于未实行规模化的土地经营,农民在农闲季节有较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农业之外的活动,再加上农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农民在当地难以从事其他产业而获得收入。在这样的前提下,为农民参与“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创造了客观条件。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但由于受制度、个人、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这种转移是暂时的,具有阶段性特征,大部分农民最终仍将回归农村。从较长的时期来看,我国外出农村劳动力返乡回流现象严重,呈现“两栖”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农村劳动力并未真正脱离农业和农村。在这种转移模式下,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季节性地向城镇转移,农闲时进城务工,农忙时返乡务农,一部分农村劳动力阶段性地向城镇转移,常年在城务工,之后又返乡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其他[注]唐茂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创新路径及政策建议》,《经济界》2007年第2期。。待到农民工彻底回归农村之后,便具备了从事养老服务的可能性。

(四)农村养老志愿服务的实践积累

近年来,我国农村包括“时间银行”在内的养老志愿服务已开展较多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2015年,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五陵村在国内最早成立互助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组织村民和党员义工作为志愿者,为老人提供生活类看护、简单的医疗健康以及精神文化方面的养老服务,有助于推广社区互助养老服务,满足社区老人养老需求[注]李玲玉:《五陵村互助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问题研究》,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2015年以来,浙江省余姚市以三七市村和幸福村为试点,突出“邻里互望”主题,立足志愿服务,以弱势老年群体为重点对象,通过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推行“五个一”服务模式、创新志愿服务载体等途径开展农村居家养老志愿服务制度化探索,组织健康、低龄老人为高龄、独居等老人提供居家养老志愿服务,缓解了农村社区养老难题。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科苑街道办事处迎春苑社区开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发动居民充当社区志愿者,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护、心理疏导、陪聊等针对性服务,服务时间计入“时间银行”;对空巢老人则安排接受过培训的志愿者提供上门服务,并积极鼓励低龄空巢老人加入志愿者队伍,为以后储备服务时间,取得了明显效果。2017年,山西省晋中市东阳镇车辋村开展“健康储蓄银行”模式实践,招募留守妇女、低龄老人做志愿者,由卫生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培训,为村里老人提供养老志愿服务,并将其服务项目、时间、次数等作为“健康储蓄”存入“健康银行”,待以后服务者本人或者亲人需要时支取,缓解了农村弱势群体的生活照料问题。这些养老志愿服务的探索为“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在广大农村的开展奠定了实践基础,提供了有益参考。

三、农村“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发展的困境所在

随着“时间银行”项目在国内一些地区的推行,其在社区养老方面的作用业已发挥,但总体上其发展仍存在一些困难。农村“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由于实施时间较短、政府支持不足等原因,发展尚不成熟,面临组织设置、操作管理、运行机制等诸多困境,难以充分体现其最初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社会认知度较低

社会认知度不高是制约“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素。“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作为志愿服务的范畴,其发展需要社会组织从下而上的引导和推动,在社会上进行宣传推广。由于受历史因素、传统观念影响,我国志愿活动的社会氛围培育相对滞后,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不健全,再加上政府对“时间银行”的关注不足,大部分“时间银行”发展规模受限,不易开展广泛的社会宣传,社会认知环境和舆论氛围较缺乏,公众对它的认知度、信任度和参与度仍较低[注]张文超、杨华磊:《我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南方金融》2019年第3期。。即便是“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已经建立的地方,多数人对这一新生事物并不了解,知晓度和参与热情也不高。虽然“时间银行”的工作人员极力宣传,但影响范围不大,效果一般。目前参与“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储户,多是低龄或健康老人,其他群体相对较少。根据一项针对686例大学生的调查显示,564人不了解“时间银行”,参与的仅为24人[注]印荷杨、陆方、黄琦程:《基于大学生视角的“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意愿与影响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年第3期。。相比较而言,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社区的地方社会组织发展相对完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相对集中,这些地方对“时间银行”模式的社会宣传力度和范围较大,社会认知度略高一些。但在我国其他大部分地方,“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社会认知度仍比较低[注]张晨寒、李玲玉:《时间银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新探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对于农村来讲,“时间银行”更是个新鲜事物,与国外的较快发展以及城市社区的先期尝试相比,农村“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发展相对缓慢,规模和影响力还比较小。

(二)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受限

缺乏良好政策环境是制约“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发展的根本[注]陈功、杜鹏、陈谊:《关于养老“时间储蓄”的问题与思考》,《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6期。。“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源于民间,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滞后,制度化和规划化保障不足。我国目前尚未有专门规范“时间银行”养老模式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有关指引和支持政策,制约了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地方层面,仅有浙江省政府首次提出了建立“时间银行”制度。二是“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为自下而上的民间探索,各地做法不同,其组织实施者和管理指导者也不尽相同,资金不足且来源不一[注]夏辛萍:《中国互助养老“时间银行”本土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反思》,《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年第22期。。三是在运行实践中,志愿服务时长的分值界定、换算标准、登记在册、有关监管等具体操作由于缺乏统一、规范化文件的指导,随意性和无序性较强,导致管理标准混乱,从而影响了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和自身发展后劲。四是缺乏相应的纠纷处理渠道和机制,运行社会风险较大。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是高危人群,易发生意外,从而可能引发纠纷。一旦在为老年人服务过程中出现意外,由于无明确的法律条文作为纠纷处理依据,参与“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志愿者和老人的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影响了潜在参与者的积极性。五是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年轻、空余时间少的人群缺乏足够吸引力,使得“时间储户”年龄比例失衡现象突出。“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在实践中由于缺乏严谨的制度设计,主要依靠参与者的热情和自觉,可持续性发展大大受限。

(三)运作和管理机制不健全

“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是新事物,在我国仍处于初探阶段,试点项目相对分散,运作和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功能较弱。一是组织力量薄弱,可利用的资本有限,权威和信誉不足。“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多是由街道办、居委会等筹办发起,常面临组织影响力小、队伍不稳定、规模化运作差,以及组织与管理稳定性差、风险防范能力小等问题。如河南省新乡市五陵村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是基于社区志愿者的志愿精神而自发形成,其资金来源渠道较单一,运行主要靠银行成员资助以及社会公益组织捐赠,政府资助、社会组织等其他途径资金较少。二是管理效率较低。由于缺乏人员和技术条件的保障,“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信息化管理滞后,有些地方开展的“时间银行”业务尚未建立起现代网络信息管理体系,信息储备方式落后,主要以手工方式和纸质材料来进行登记,易造成高误差和管理低效率。三是跨地区信息共享和通存通兑问题突出。在发展规模、覆盖范围、资源获取等方面的限制下,“时间账户”信息无法突破地域差异实现全国信息共享和联通使用,仅能在相对固定的区域内使用,志愿者积累的“时间货币”难以在新的社区或地区进行认证和兑换,降低了志愿服务者的参与热情。四是操作机制不健全。主要问题有:缺乏科学客观的志愿服务核算标准,难以准确衡量互助服务质量;兑换周期长,缺乏信用保障与相应转让机制,难以保障“储户”利益等[注]张紫薇、张云英:《社区“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的SWOT分析》,《社会福利(理论版)》2016年第9期。。组织运作和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大大削弱了“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功能的发挥以及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实现大规模发展的能力。

(四)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与队伍稳定性不高

“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基于社区环境而产生,主要通过低龄者和高龄者结对来开展互助养老活动,缓解社区养老压力。为给社区高龄、失能、病残老人提供各种互助养老服务,志愿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护理技能。但目前“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志愿者大部分是社区低龄、健康老人,年龄较大,一般所具备的专业护理知识、技能以及护理经验极为有限,整体的服务素质和保障能力不高,“热情有余、专业不足”,再加上“时间银行”组织机构往往对老年志愿者的养老业务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得志愿者缺乏提升机会,更难以适应高强度、高层次、高专业技巧的服务内容,而仅能提供相对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一般护理等服务。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志愿者服务队伍来源不固定,人员稳定性差,多以老年人居多,且参与活动不定期,缺乏长效机制,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养老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一方面,人们志愿意识不够强烈,客观上缺乏志愿服务的时间和精力,年轻群体以及社区党员之外的人参与“时间银行”的热情不够。另一方面,“时间银行”组织机构对志愿者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不够,造成志愿者人才流失。河南省新乡市五陵村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在运行中就面临志愿者资源匮乏的难题,志愿者数量以及养老服务专业培训不够,难以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注]李玲玉:《五陵村互助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问题研究》,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年。。

四、农村“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总体上,我国“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遭遇一些问题在所难免。“时间银行”作为有效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一种有益探索,需要政府、社区及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以共同促进。对照问题,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农村地区“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具体如下:

(一)加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制度建设

为推动“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在我国农村的规范化发展,就必须依靠政府在立法上的保障,由权力机关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关法规制度,为其运行提供公信力保障。只有通过立法形式,才能明确该模式的合法性、各方参与者的权力与义务、纠纷的处理程序、资金来源等,引导各地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确保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有力的制度保障下,“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既能在发展中维护各方参与者的权益,又能够提高其社会公信力,最终吸引更多人积极参与。

“时间银行”作为兑换周期较长的信用机构,其信用属性决定了要由公信力较强的全国大型机构来负责运作[注]陈友华、施旖旎:《时间银行:缘起、问题与前景》,《人文杂志》2015年第12期。。因此,政府应该承担宏观制度设计职能,从战略高度出台文件,完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机构设置以及配套制度,在全国设立统一的“时间银行”养老服务管理机构,负责统筹管理覆盖城乡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业务,并因地制宜成立相应的分支机构,构建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同时基于各地实践,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养老服务的供需设定严格统一的量化标准和操作流程,并进一步细化服务内容和项目,制定质量评价标准,以此协调“时间银行”储户的供需平衡。地方政府可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适合本区域内的运行细则。

(二)完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运行机制

完善的机制是“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健康高效运行的可靠保障。一是要完善服务兑换评估机制。“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有别于以往志愿服务活动的突出表现是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回报相结合,构建了有偿性、回报性的公益新模式,由此产生对志愿者的吸引力。因此,“时间银行”养老模式要坚持其有偿性和回报性,在服务及兑换中体现公正公平原则。可根据老人的身体自理状况以及工作人员服务强度,在全国出台统一的“时间银行”志愿者服务等级划分标准和兑换系数,为“时间银行”服务兑换提供可操作性指导。二是完善通存通兑和继承转让机制。为推广“时间银行”养老模式,需建立统一的“时间银行”组织管理机构,制订兑换标准、调配资源,并加强各地联通,搭建统一的“时间银行”养老服务平台,实现时间货币在全国的通存通兑,并规定“时间货币”的代际传递和转让内容等。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在运营中以适当的物质、精神奖励、时间利息等方式激励优秀志愿者,以此来提高其参与储蓄时间的热情,并建立政府托底保障机制,以在运行困难或者中断时保障参与服务者的利益[注]周海旺、沈妍:《老龄化时代城市养老的时间储蓄与公益志愿——以上海为例》,《上海城市管理》2013年第1期。。

(三)构建“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系统

“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长期高效运转,要充分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建立和完善地区直至全国统一的“时间银行”网络信息平台系统,为志愿者的时间积累和价值兑现提供技术支撑,提高信息管理效率。一是建立较高级别的信息管理系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社区信息化建设,建立现代化的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志愿者注册登记、服务供需对接、时间衡量与兑换、服务评价与监督等综合功能一体化。在平台上,每个会员拥有记载自己服务信息的个人储蓄账户。在各社区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性直至全国统一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打破部门和地区的分割,实现信息、数据与相关资源的有效整合,解决储户跨区域通存通兑的问题。二是借助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供需最优匹配。通过交互平台发布和收集服务供需双方信息,并在工作人员或者系统安排后实现供需的有效沟通,为需求方提供最合适的志愿者或者联合服务机构共同提供服务,提高该模式的配比效率。三是利用平台加强线上宣传。通过搭建志愿者活动网络平台,扩大“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影响面,吸引各界人士利用空闲积极参与。

(四)扩大“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社会参与

与城市相比,“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在农村的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都偏低。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结合传统互助思想和孝道文化,在全国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与引导,提高公众认知度,以期达到文化认同,鼓励其参与,为“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发展奠定群众基础。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理念、运营模式、成功实践等,形成特定舆论导向,号召全社会广泛参与“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同时加强与社会营利、非营利组织的合作,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时间银行”养老体系,并建立相应的第三方监督机制,共同保障“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健康运行,为其发展提供人财物及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注]李明、曹海军:《老龄化背景下国外时间银行的发展及其对我国互助养老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社区可利用地缘优势,通过发放宣传单、举办讲座等向居民倡导互助理念,强化邻里互惠关系,尤其是要促进中年人和年轻人参与,壮大志愿者队伍,以扩大“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时间的来源和基数,确保“时间银行”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注]夏辛萍:《中国互助养老“时间银行”本土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反思》,《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年第22期。。可鼓励高校学生的参与,将其参与社区“时间银行”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或课外实践相关联,促进社会代际融合,提高大学生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时间银行”可采用商业合作模式等途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运作筹措资金,招募企业员工参加“时间银行”服务活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养老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培训

“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主要服务对象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甚至失能半失能老人,因此志愿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照护知识和技能。为保障志愿服务的质量,要建立完善的志愿者培训制度,对提供服务的志愿者开展多形式、系统化的养老服务技能培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和专业化水平,减少服务风险。可在政府资助下成立专门的“时间银行”培训机构,负责开展对志愿者的培训,由聘请的专业培训师来指导培训,或者和其他养老机构、正规培训机构进行合作,或者委托给第三方的专业培训机构,开展专业养老技能服务,提升志愿者专业化服务水平。对于专业性较强、需求量较大的志愿服务项目,可开展定期培训,保障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从而提高“时间银行”储户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倡导互助合作,将“时间银行”理念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推动养老模式由“受助式养老”向“互助式养老”转变,其所揭示的积极老龄化方式意义深远,提升了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节约了政府公共养老服务成本,能够缓解养老难题。该模式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益探索,以服务的有偿性推动社区互助养老的可持续发展,可为机构养老资源不足、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提供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供有益补充,可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以发挥其作用。但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完善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家庭等社会多方共同参与作用予以支持推进,使得中国特色的“时间银行”在农村由梦想照进“现实”。

猜你喜欢
时间银行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山东推出“时间银行”应对老龄社会
在瑞士,“时间银行”能“养老”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