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民国时期自由职业群体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0-03-03 04:41
陇东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职业化新闻记者会计师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民国时期的自由职业群体是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对此,学术界予以了一定的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总结这些成果的得失利弊,可以为相关研究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发,寻找新的突破点。有鉴于此,本文试对近十年来自由职业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据知网,统计相关研究论文有50 余篇,相关论著有2 部。著作主要从国家—社会变迁角度对自由职业群体进行宏观研究,相关论文主要以某一地域或某一群体为对象进行个案研究。总体来说,这一议题仍属新兴研究领域,本文将从自由职业群体兴起的原因和背景、自由职业群体的职业化进程与身份认同、执业活动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具体观点与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一、自由职业的概念界定和特点

关于自由职业的概念界定,徐小群认为可能来源于德文的翻译[1]1,朱英认为自由职业这一概念最初应该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指那些需要接受高深教育及特殊训练,进而获得特定从业资格的专门职业。如律师、医生、会计师、建筑师、工程师等。并非指包括现在广义上所说的一般“个体户”在内的所有自由从业人员[2]。在自由职业者的特点方面,国内的研究者观点并不一致,陈时伟认为,近代的自由职业者最大共同特点就是,经济上比较独立,经济收入远较一般工薪阶层为高,因而有精力从事某一专业方面的研究[3],还有学者认为自由职业者的特点在于不被纳入国家权力体制当中,尹倩对自由职业者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概括,她认为自由职业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l)近代新式知识分子,并以此身份投身某一职业。(2)经过系统学习,具有某一专业的相当知识,并在这一行业内不论是对知识还是对市场都具有垄断性。(3)职业生涯相对独立,可以自我聘雇(self employed)(这可能是最体现“自由”的地方)。(4)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远较一般劳动者为高[4]。徐小群在其著作中引用了西方社会学家在定义自由职业时的“属性模式”,认为自由职业具有以下三种属性:(1)通过高等教育而获得理论和专业知识,(2)不计报酬而为公众服务的职业道德,(3)以自我管理和通过职业社团控制入业标准取得在提供某种职业服务方面的自治和垄断。

总而言之,学者们普遍认为自由职业者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加入相应控制准入资格的专门职业团体,进而从事某一专业活动的人群。这些人群在社会中属于中等以上阶层,是民国时期中产阶级的主体,对近代城市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起较大推动作用,有学者甚至认为形成了一个新的阶层—知识阶层。而之所以被称为自由职业者则是因为这些人群的工作时间、地点、场所相对而言比较不固定,职业生涯相对独立,在管理上受自治公会的约束,收入的弹性也较大。

二、自由职业群体兴起的原因和背景

自由职业群体是指民国时期新兴自由职业者所组成集群,主要包括律师群体、会计师群体、医师群体、报人群体等。自由职业群体是近代中国的新兴事物,对其兴起的原因和背景,近十年来研究者做了较充分的考察。在对律师群体兴起原因的考察中,1912 年北洋政府颁布实施的《律师暂行章程》被认为确立了中国近代律师制度。赵永利分析了武汉律师兴起的地方原因,他认为武汉作为通商口岸优越的地理位置、租界的出现和会审公廨制度的确立是武汉律师群体兴起的诱因,而外籍律师的影响、科举制的废除、新式学堂和新式法律教育的出现、留学生的大量外派和近代审判机构的设置则成为律师群体出现的主要原因[5]172。肖秀娟认为推动律师业兴起的根源在于清末民初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变革,由于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经济纠纷的增多、政体的变更和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等,这些因素成为民国律师群体兴起的主因,同时她还认为民众权利意识和诉讼观念的形成也是民国律师业兴起的原因之一[6]13-16。在地方律师群体的个案研究中,邱志红认为北京律师公会的建立和大量法政院校的兴起促进了北京律师业的发展[7]。

关于近代会计师群体兴起的原因,杜艳娜在考察上海会计师群体时,认为资本主义企业和经营方式的兴起、本土化会计人才的需求和制度化文件的出台,是使会计师群体不断壮大的因素[8]7。魏文享从市场、知识和制度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了会计师群体的兴起,在市场层面,社会对于财务核算及财务信用之需求推动记账与审计职责的分离;在知识层面,引自西方的复式借贷簿记使会计师职业的专业能力得到学术支撑;在制度方面,政府、工商界及会计界将推进会计科学化、建立独立的会计师制度作为共同目标,使会计师制度得到法律及市场的认同[9]。他认为以上三个层面的因素共同促使了民国会计业的兴起。而在对于记者、报人、建筑师、西医、作家等自由职业群体出现背景的考察中,除了清末民初社会转型和外国影响的共同大背景外,也体现了各自领域的特殊性。

例如,徐梦雅在关于民初新闻记者的职业化现象研究中认为,辛亥革命后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为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较理想的社会语境,同时,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假报业为阵地,客观上也提升了报业的影响力[10]13-16。梁柳湘在论述晚清报人群体时,认为晚清捐官制度的大行其道、科举渠道的日益狭窄,从而致使传统士人群体失落,开始委身于报业之中,客观上为早期报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11]。路中康探讨了民国建筑师产生的三条路径,他认为传统营造工匠主动接受新技术、新结构、土木工程师的转行以及国内外建筑科毕业生涌现,成为民国建筑师群体出现的三大因素[12]27-35。赵俐探讨了清末民初女西医群体,揭示了女西医产生的缘起,其认为除了西学东渐的大背景外,外国女医学传教士的来华及其精湛的医技为女西医的出现提供了示范作用,同时,近代以来的妇女解放思潮和实际的社会需求(诸如妇产科等)也促使了女西医的出现[13]。关于民国作家群体的生成背景,张玉华认为,小说地位的变化和文学改良运动的兴起促使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同时作品的现代传播途径和稿费制度的确立与规范也成为作家群体产生的原因[14]。

自由职业作为一种新兴职业的出现,本身就离不开西学东渐的影响,其出现与发展本质上也反映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因而,其产生就不仅仅只是各自专业领域的现象,还是重要的社会现象[4]。近十年来,在关于自由职业群体产生的原因研究中,研究者们从社会史和行业史路径出发,聚焦于西方文化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现代转型、政体的变更和政府的立法、新式教育的涌现以及民间社会的需求等社会背景进行了充分阐释,对各自不同职业的内部具体原因也进行了探讨。然而,在研究视角上,各研究者似乎仍囿于传统的冲击——反应模式,对自由职业产生的内生动力研究不够,对旧式职业的现代转变以及新旧融合尚无较多的关注。

三、自由职业群体的职业化进程与身份认同

关于“职业化”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阐述,安德鲁·阿伯特定义了一个一般性的职业化概念,他强调了职业化进程体现于行业控制中某种形态的演进,认为:“专业的白领行业向着某种特殊的行业控制之结构形态和文化形态演进。这种结构形态就是所谓的职业,它由一系列协会组织、控制组织和工作组织构成”[15]。于连涛认为:“职业化就是职业素养的专业化……职业化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化技能和职业化行为规范”[16]。质而言之,自由职业者的职业性是区别于其他民间团体的最本质特征之一,而职业化的过程又是自由职业群体之所以存在的重要表现,因而许多学者对自由职业群体的职业化进程进行了考察。同时,身份认同又往往与职业化进程密不可分,甚至其职业化的进程本身就是其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而身份认同的强化又促进其职业化,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正是笔者将二者并列探讨的原因。

罗映纯以民国时期新闻教育为中心,通过个案研究,分析了民国时期的新闻教育对新闻职业的建构作用。她认为,民国新闻教育通过仪式策略与话语策略,试图赋予新闻职业以专业地位,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结构性限制,这种职业化建构又显示出有限性[17]。此外,罗映纯还揭示了报人群体的(以报馆、社团为场域)公共交往对于形塑职业报人群体的意义,指出这种公共交往可以促进职业身份认同、职业精神培育和职业阶层的再生产[18]。许梦雅分析了新闻记者的职业化现象,认为民国时期新闻记者经历了“访员”到记者的发展过程,在称谓变更的背后,揭示了其薪酬待遇和社会认同的上升[10]1。在民国时期报人群体的职业形象考察中,齐辉认为,报人群体借助“九一”记者节及其活动,力图通过一系列话语和仪式,重新建构新的历史记忆,以此来扭转国人对于新闻界的负面印象,重塑该群体的职业形象。并认为这标志着职业化报人群体的崛起[19]。尹倩分析了民国医师群体的专业化道路,指出医师群体主要通过建立专业团体和推动专业医师制度建构来实现自身的职业化进程[20]1。

舒畅在对近代律师群体的探讨中认为,律师制度的建立以及律师公会的成立大大地促进了近代律师群体的职业化[21]。余波从上海新闻记者公会内部规范化管理、记者团体与新闻记者群体的内部联结、以及维护记者群体权益等方面展开论述,考察新闻记者公会如何通过增强记者群体职业认同,从而推动记者群体的职业化[22]1。王敏以新闻记者的社会地位变化为主线来观察新闻记者的职业化,其结合了不同时间段的记者地位的变化,考察了清末至整个民国时期的新闻记者职业化历程[23],徐小群在对民国西医群体的探究中认为,民国时期西医与中医的冲突,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与西方影响之间的冲突[1]236。

关于自由职业者的身份认同研究,目前尚缺乏专题研究,大多都是在对自由职业的研究之中旁及身份认同。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关于身份认同,研究者主要从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两方面展开论述,李春雷、赖二招从话语体系和职业场域两个角度分析了新闻记者对于自身职业化的建构,认为新闻记者通过塑造专门的话语体系,建构新闻职业的理论与规范,从而逐步树立群体的社会身份认同[24]。张忠认为,随着民国自由报人的社会影响力的日益增强、社会收入的日益增加以及职业理念的形成,使得报人的认同感得以强化[25]。冯剑侠主要从性别与职业两个维度出发考察女记者身份认同形塑的历史过程,归纳了民国时期女记者身份认同上的两种类型:性别意识主导的女记者和职业意识主导的女记者,在女性自由职业群体身份认同上取得重要突破[26]。刘晓伟以民国时期沪宁女记者为例,认为女记者将自己的职业身份建构成一种“平凡的职业”,从而解构社会对于女记者“交际花”“无冕皇后”的污名化形象,并以此来获得正常的身份认同[27]。在关于律师群体的社会认同方面,肖秀娟从官方、民间、自我三个层面进行考察,就官方而言,对于律师的印象仍停留在传统的“讼师”层面,甚至直接将律师等同于传统的讼师,而民间对于律师的评价也不高,一方面由于固有的“讼师”印象,另一方面则由于部分律师颠倒黑白、包揽词讼导致社会对于律师普遍缺乏良好印象[6]162-168。

概而言之,学界对于自由职业群体的职业化进程进行了较充分的研究,相关制度的建立、专业教育的出现、自治公会的成立、经济收入的增长都促进了自由职业者群体的职业化进程。但对于自由职业者群体的身份认同尚缺乏专题研究,对于职业化进程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双重互动关系也缺乏相应探讨。

四、自由职业群体的执业活动和社会参与

近十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自由职业群体的执业活动和社会参与逐渐成为研究对象,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研究者对不同自由职业群体的执业活动和社会参与展开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在建筑师群体方面,路中康揭示了建筑师的几种执业活动,如开设建筑师事务所、担任教职、入公立设计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等,大多数建筑师于这几种执业活动之间往往兼而有之。而这几种方式也是其他自由职业者群体的代表性执业活动。由于民国的社会背景和西方建筑理念的影响,建筑师群体的建筑设计带有浓郁的西式风格,而在民族主义的背景下,建筑师也开始了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为推进建筑的本土化做出了贡献[12]50-55。袁曦临、顾建新以中央大学建筑系为例,揭示了建筑师群体在首都规划,以及实践“吾国固有之建筑形式”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并且创造出时代气息与传统特色相融合的新民族风格[28]。在报人与记者群体方面,由于报纸舆论宣传的特性,朱孟艳指出在抗日救国的大潮中,《世界日报》报人群体坚持爱国思想宣传,大力揭露、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声援反帝、反军阀统治[29],客观上为抗战动员做出了一定贡献。李晨赫考察了私营大报记者群体的职业生涯,对旅行记者、战地记者的考察生活作了一定程度的描绘,并认为新闻记者承担了社会之公人、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公共领域发言人三种社会角色,在风云变幻的社会图景下,记者群体成了启蒙与救亡的先锋[30]。王鹏贺进一步指出,民初报人已经成为兼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怀的职业报人,在社会参与方面,越发地能够承担历史使命,日益地成为社会价值的引领者[31]。

在律师和会计师群体方面,由于职业特性,上述两个群体往往涉及经济、司法等领域,甚至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推动社会法制化和经济的有序发展贡献了独有的力量,同时也成为代表性的自由职业群体。关于律师的执业活动和社会参与,赵永利分析了武汉律师获取业务的几种途径,指出利用同乡或熟人关系获得案源和利用各种媒介传播广告是最主要的两种方式。在业务开展方面,除了常规的担任民事代理人和刑事辩护人、公证人及非诉业务之外,一些有名望的律师还可以担任企业或个人的法律顾问,且收入不菲。在社会参与层面,赵永利梳理了民初至抗战后武汉律师群体的发展轨迹,指出由于民初各级政权亟待用人,于是接受过新式法政教育者大量投身政界,而政局的动荡不安,也对律师业务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到了抗战时期,沦陷区的一些律师除了继续执业活动以外,还担任伪政府职务,亦有极少数律师充当国民政府的特工人员。同时,由于民国社会风起云涌的社会浪潮和法律与政治天然的联系,一些律师如董必武、张国恩等积极投身于了革命运动和反帝爱国运动[5]25。关于律师群体的执业活动和社会参与对社会的功用,刘强从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法制建设三个方面,阐释了该群体对现代法律制度的建立和法治社会之形成起到的积极作用[32]。肖秀娟揭示了民国律师执业行为的全过程,包括从获得委托、准备开庭、参与法庭审理,同时指出律师在法庭之外亦从事律师公会工作,并且参与立法司法改革和学术研究等活动[6]125-133。跟律师群体不同的是,会计师群体对政治参与抱有某种疏离感,魏文享认为,会计师群体只有在涉及行业利益和职业制度时,才会与政府进行交涉,体现出了鲜明的职业主义色彩。在社会交往方面,会计师群体基本以职业圈为主,同时也加入相应的职业团体。作为城市中产阶级,会计师群体收入较一般人员为高,因而注重于享受城市文化生活[33]。在西医群体研究领域,尹倩从三个方面梳理了该群体的社会参与,在民族情感表达方面,医师群体号召医学救国,致力于推动医学教育本土化,与外国势力相抗衡,在日军侵华的民族危机之下,广大医师也积极投身于抗战救国的浪潮之中;在民主政治方面,医师群体对宪政抱有热忱,对国民大会和国民代表选举持关注和欢迎的态度;在社会事务方面,该群体致力于普及医疗知识和进行医疗救济,为公共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2]258-273。

近代以来,自由职业者的执业活动和社会参与体现了一定的共性,例如加入相应的职业团体、开设事务所、担任教职等,而在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下,自由职业群体也在自身的专业领域为抗战救国贡献了力量。

五、自由职业团体研究

自由职业团体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新兴领域,关于自由职业团体的定义,国民党政府规定:“凡经主管机关批准立案由新闻记者、律师、医师、工程师、会计师等所组织之团体,皆称为‘自由职业团体’”[34]。换言之,自由职业团体是自由职业产生之后所衍生出来的组织。江文君从民族主义层面探讨了近代上海的自由职业团体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动员,认为自由职业团体在国难背景下的自发动员是一场民族主义的实践,并认为这一场实践所形成的共同历史记忆,有助于重建民众的文化认同[35]。路中康在考察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时揭示了建筑师团体在规范行业秩序、促进学术交流和行业发展中的作用[12]76-87。余波探讨了上海新闻记者公会从成立到演变的全过程,分析了新闻记者公会的内部组织体系和规范化管理,认为新闻记者职业团体的建立既是职业化的结果,又大大地促进了新闻记者的职业化。同时,分析了新闻记者公会在争取言论自由、反对新闻检查、维护记者权益方面与政府所进行的抗争,揭示了公会与政府之间抗争与妥协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22]37。在律师和会计师团体研究方面,赵永利认为尽管武汉律师公会分权制衡的制度设计体现了现代法治精神,但律师群体内部也不能避免派系斗争、权力争夺的陋习,因而损害了律师公会在社会中的形象。尽管如此,律师公会在收回领事裁判权和维护律师利益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5]61-74。李卫东以组织结构变迁为视角,认为上海律师公会组织结构的演变体现了国民党政权对于律师自治团体控制的强化[36]。杜艳娜对民国时期上海会计师公会做了全面考察,揭示了会计师公会通过提议政府修改公司法规,从而使会计师能够参与公司的各项税务工作,大大拓展了会计师的职场空间[8]46。

六、研究现状与展望

自由职业群体是近代以来的新兴职业,也是清末民初社会转型的产物,以自由职业和自由职业群体为切入点,可以一窥民国社会的阶层流动和社会变迁。总地来说,关于民国时期自由职业和自由职业群体研究,近十年来已经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一)加强自由职业群体的综合性研究

近年来关于自由职业群体的研究基本都是对某一个群体进行专题研究,而缺乏将几个群体结合进行比较的综合性研究,研究取向稍显单一。在专题研究方面,基本都是以上海、武汉、天津等少数中心城市为例进行单一的个案考察,缺乏对其他地域自由职业群体的研究,也缺乏对不同地域自由职业群体的宏观考察。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更注重宏观性比较性研究,同时也应该“眼光向下”,对二三线城市的自由职业群体和同业团体进行探讨,应结合多个城市,不同地域进行整体性比较性的细化研究,相信能发掘出更多面相。在研究的对象上也有待进一步拓展,除了关注律师、会计师、医师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群体外,还应该关注演员、画家、建筑师等一般性的自由职业群体,对于各个群体之间以及群体内部之间的差异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二)在研究方法上进行定量分析和跨学科研究

定量分析是社会科学领域常用方法,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多注重文本分析,而对数据分析关注较少。在自由职业群体的研究中,如对研究对象的经济状况、成员数量、籍贯、学历等变量进行量化分析,将为研究提供更简洁的证据,从中也可得出更具创新性的观点。此外,由于自由职业群体的研究涉及大量的学科领域,诸如社会学、法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因而不可避免地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所以在研究方法上要与其他社会科学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研究,从而使问题分析更加深入,同时也必将为研究带来新的视角上的突破。

猜你喜欢
职业化新闻记者会计师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2021年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举行
《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征集注册会计师审计相关学术论文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