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融合图像在肝癌介入治疗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2020-03-03 04:31陆舜钦李彦管竹春何丽娟
肝脏 2020年7期
关键词:对位肝癌病灶

陆舜钦 李彦 管竹春 何丽娟

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之一,肝癌死亡人数位居世界第一[1]。临床针对无法行手术切除的患者多采用姑息性手术切除、放化疗、动脉介入治疗等方式,近期疗效肯定[2]。增强CT/MRI被认为是评估介入治疗疗效的可靠方法,但无法提供病灶范围、病灶大小等手术指导[3]。CT图像由于无法清晰显示肝癌患者的病灶边界,造成勾画肿瘤靶区具有一定困难,而MRI的软组织分辨率高,在显示肝癌病灶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将两者图像进行融合,利于确定肝癌肿瘤靶区,明确肿瘤病灶大小及介入治疗后疗效。本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CT/MRI融合图像对于肝癌介入治疗术后疗效评估的价值,详细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开展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单发或多发肿瘤;单发病灶≤5 cm,多发病灶≤3 cm且数目≤3个;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具备介入治疗适应证并行介入治疗;卡氏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未接受其他抗肿瘤治疗;均于我院接受MRI及CT检查;至少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病例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肿瘤最大直径>5 cm;既往接受过化疗患者;急性感染;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功能不全或障碍;肝功能Child-Pugh C级;大量腹水或顽固性腹水;自身免疫疾病及全身疾患者;伴有远处转移者;侵犯血管或肝外转移;动脉一门静脉、肝静脉瘘、门静脉主干或左、右主干癌栓;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随访脱落者。

80例肝癌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42~76岁,平均(56.33±7.02)岁;卡氏评分60~80分,平均(77.03±6.47)分;肿瘤直径12~50 mm,平均(24.41±4.63)mm;原发性肝癌69例,胆管细胞癌8例,转移性肝癌3例;其中65例有慢性肝炎合并肝硬化史;单发肿瘤46例,多发肿瘤34例。

二、方法

(一)介入治疗方法 采用Sedinger法经皮动脉穿刺,置入导管鞘后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行腹腔动脉造影,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及供血情况,将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注入明胶海绵微粒和化疗药物进行栓塞治疗,将两种药物混合均匀后经导管注入,一边栓塞一边造影,直至肿瘤血流中断、染色消失。患者术后予以抗炎、保肝、抑酸等治疗。

(二)CT/MRI图像融合 采用飞利浦Ingenuity 128层CT及飞利浦INGENIA 3.0T核磁共振成像仪,患者取仰卧位,根据内定标法中的一面一点法将术前CT和MRI图像进行对位融合,多选取门静脉矢状部、门静脉右支分叉等位置固定、显示清晰的解剖标志点,调节图像以至能完全重合,融合成功标准为CT和MRI图像重叠后同一解剖结构间的距离的对位误差不超过5 mm,若对位3次仍不成功则为融合失败。

(三)疗效标准 依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及MRI影像学提示肿瘤直径变化制定:完全缓解(CR):所有靶病灶均无动脉期增强;部分缓解(PR):靶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的直径总和缩小≥30%;疾病稳定(SD):靶病灶的缩小程度未达到PR标准,且增大程度未达到PD标准;疾病进展(PD):靶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的直径增大≥20%或有新的肿瘤灶出现。有效人数=CR+PR。有效率=有效人数/总例数×100%。

(四)术后随访 术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采用电话随访或门诊的形式每个月随访一次,进行超声、CT或MRI、肝功能甲胎蛋白(AFP)水平等检查,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金标准,评价CT/MRI图像融合对肝癌介入术疗效的评估价值。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和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标准α=0.05,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

结 果

一、临床疗效结果

80例肝癌患者经介入治疗后,45例患者经DSA结果证实为有效,35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有效率为56.25%(45/80)。

二、图像对位分析

80例肝癌患者共计102个病灶,CT与MRI对位97个,图像融合成功率为95.10%(97/102),融合失败的5个病灶均为大块病灶,其中3个与术后患者体位变化引起肝解剖位置改变有关,2个与肿瘤受到气体遮挡而现实不清晰有关。

三、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估

80例肝癌患者的97个CT/MRI图像融合成功的病灶中,CT/MRI图像融合评价106个病灶全部被覆盖,其中37例患者的CT/MRI融合图像显示病灶因胆管或肝内大血管等因素无法达到介入治疗范围,肿瘤病灶增大后或缩小不明显,即介入治疗无效,45例有效。CT/MRI图像融合评估肝癌介入治疗的准确度为97.50%(78/80),灵敏度为95.56%,特异度为100.00%。

讨 论

CT/MRI图像融合是将增强CT/MRI获取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配准融合,一般3个以上点的对位后,则可使得CT/MRI图像与人际实际解剖结构完全重叠[4],在其协助下可准确判断病灶范围、大小及介入治疗的疗效[5]。

本研究结果中,80例肝癌患者中共计102个病灶,CT与MRI对位97个,图像融合成功率为95.10%,为避免融合失败,患者检查时需保持正确的体位及与CT/MRI一致的呼吸时相、胃肠道充盈情况,且检查者不能用力按压探头,避免引起局部解剖结构的变化。经过DSA检查证实45例患者治疗有效,35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有效率为56.25%,97个CT/MRI图像融合成功的病灶中,CT/MRI图像融合评价106个病灶全部被覆盖,其中37例患者的CT/MRI融合图像显示病灶因胆管或肝内大血管等因素无法达到介入治疗范围,肿瘤病灶增大后或缩小不明显,即介入治疗无效,CT/MRI图像融合评估肝癌介入治疗的准确度为97.50%,说明CT/MRI图像融合在评价肝癌介入治疗方面具有较高准确性,能够准确评估介入治疗是否到位,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对位肝癌病灶
以“对位变奏思维及模式”观兴德米特“天体音乐”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自由对位与严格对位的博弈
——论传统对位教学两种体系的冲突
PSMA-靶向18F-DCFPyL PET/CT在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术中超声在颅内占位病灶切除中的应用探讨
一种跨层盲孔制作及对位方式研究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