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祺 刘纯城 高海德 张浩 李训海
肝脏尾状叶位于左右叶背部中央位置,该处毗邻门静脉主干、下腔静脉及第二肝门中的肝静脉,手术是这些患者首选治疗方式,但由于尾状叶位置深、周围伴有重要血管,因此存在手术切除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几率高等风险[1-3]。近年来,有关肝细胞癌的非手术治疗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在临床中应用。总的来说临床实践中经皮射频消融可能一定程度上延长肝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同时它还具有创伤小、安全性可靠等优点,已慢慢变成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4-5]。本研究报道的是有关射频消融在尾状叶肝细胞癌治疗中的临床体会。
研究纳入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入院接受治疗的尾状叶肝细胞癌34例,经皮射频消融(消融组)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56.7±6.8)岁;手术切除(手术组)22例,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57.9±10.2)岁。纳入标准包括:经肝脏组织病理或经增强CT及MRI确诊是尾状叶肝细胞癌;肝脏尾状叶病灶≤6 cm;影像评估完全消融;非Child-Pugh C级;肝外转移排除;无治疗禁忌证。
(一)仪器与设备 Cool-tip射频消融仪及电极(Valleylab公司,美国);超声下射频消融引导应用Aplio 500型超声诊断仪(东芝公司,日本)。
(二) 消融手术过程 遵照肝癌消融治疗规范作术前准备。患者取仰卧或侧卧位,结合术前CT和/或MRI影像资料,在超声引导下选取射频消融穿刺相应部位及所需要的进针方向。常规作消毒、铺放手术消毒巾后,采取局部麻醉方式,根据患者耐受情况结合静脉镇痛。将射频电极穿刺到目标肿瘤实质内的最大截面之处,每针消融时间为10 min左右,依据肿瘤大小决定穿刺次数及消融点数。
(三) 研究内容 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手术信息。术后定期监测血清学肿瘤标志物(AFP)、复查CT,观察两组患者肿瘤复发、总体生存情况,AFP持续异常、CT提示肝内或肝外存在病灶则考虑肿瘤复发,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0月1日。
手术时间:(50.6±15.4)min(消融组)、(178.4±35.2)min(手术组),术中出血量:(22.8±9.6)mL(消融组)、(402.8±98.4)mL(手术组),均具显著差异(P<0.05)。
随访截至2019年10月1日,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在9~85个月之间,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消融组患者术后第1、2、3年肿瘤复发率分别是8.3%(1例)、25.0%(3例)及41.7%(5例),术后总体生存率是91.6%(11/12)(第1年)、83.3%(10/12)(第2年)及66.7%(8/12)(第3年);手术组患者术后第1、2、3年肿瘤复发率分别是9.1%(2例)、27.3%(6例)及40.9%(9例),术后总体生存率是90.9%(20/22)(第1年)、77.3%(17/22)(第2年)及68.2%(15/22)(第3年);两组在上述指标比较中均发现无明确差异(P>0.05)。
消融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包含发热、疼痛及肝被膜下积液,手术组除发热、疼痛,还另外包含感染、腹腔出血、胸腔积液、膈下积液等相关病例的出现。消融组、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2/12);31.8%(7/22)],具有显著差异(P<0.05)。
由于肝尾状叶的特殊位置,该处病症切除是肝脏外科中具有难度的手术操作之一。目前与手术治疗尾状叶肝细胞癌有所关联的学术报道逐步增多[6-7],但由于我国约80%左右肝细胞癌患者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肝硬化,继而相当一部分患者肝功能状态较差,并不能够耐受手术带来的创伤,因此需要通过非手术方式来治疗疾病。
射频消融以常规的方式需在治疗前进行精准的影像学资料来进行定位,本次研究中采取的是超声方式来引导。本次研究表明,消融组与手术组患者在肿瘤复发及总体生存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表明了两种治疗方式具有相近的总体疗效,而在比较手术资料及并发症情况时,消融组患者围手术期表现优于手术组,同时围手术期间前者并发症出现的例数也明显少于后者,说明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在保证疗效的同时能够减少患者创伤、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这些结局与先前的那些与单纯射频消融治疗肝尾状叶恶性肿瘤有所关联的研究结论是相似的,表明了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式治疗方式,具备临床可及性并有应用价值[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