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民琦 李晓玲 王佳慧 莫彩琰 殷银霞 吴玉泓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730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广西 桂林541002;3.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广东 深圳518116
麦粒肿为临床常见眼科疾病,因其发病部位特殊,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生活质量且不美观。现代医学治疗主要以手术切开为主,但易复发。中医学认为眼为肉轮,属脾胃,所以麦粒肿其内因病机为脾胃之伏火,伏火不去,眼疾不除,故而反复发作。临床在麦粒肿治疗上应用清泻脾胃伏火之法,并在此基础上加用凉血消肿、解毒散结的药物,用之速效。
中医认为“伏火”为具有伏潜、潜藏性质的火邪。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提出伏火:“饮食劳役所伤,自汗小便数,阴火乘土位,清气不生,阳道不行,乃阴血伏火”。多数医家认为“伏火”是因正气不足、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痰浊、瘀血及内毒等内在致病因素所引起,是具有伏匿特性的火邪,常伏藏于阴血之中,煎熬阴血,以至阴血不足、伏火上炎等症。伏火亦有先天后天之别,均由内伤杂病引起,故统称为“内伤伏火”。内伤伏火以慢性迁延、反复发作缠绵日久、为致病特点。临床上以脾胃、肺中伏火多见。历代医家对脾胃伏火的论述最多也最全面,《医方集解·泻火之剂》指出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治法治则上都遵循着“火郁发之”,升散宣泄的原则[1]。当今临床医师多推崇泻黄散以治疗脾胃之伏火,泻黄散始载于《小儿药证直诀》,由“儿科之圣”北宋钱乙所创立,其中《目内证》篇曰:“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因其疏散中佐以清泻,能泻脾胃伏火,而无寒凉伤脾之虑[2,3]。
麦粒肿属中医学“针眼”范畴,《诸病源候论·目病诸侯·针眼候》云“此由热气客在眦间,热搏于津液所成”。后世“五轮学说”也有眼胞属脾,称为“肉轮”的论述。肉轮内应于脾,脾与胃相表里,故眼胞之病当责之脾胃。李东垣亦云:“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之“浊阴出下窍”,而脾胃为机体升降出入之枢纽,脾主升降,胃主降浊,两者升降正常,出入有序,则浊阴下窍而出,不致于上犯清窍。因此,麦粒肿则为脾胃蕴积热毒,壅阻中焦,清阳无以升,浊阴不能下降,痰湿热互结,邪毒外侵,相互蕴酿为成,甚则气血瘀滞,腐败为脓。治则以疏风,清热、泻火、解毒、消瘀、散结为主[4]。
麦粒肿,临床初期常表现为眼睑炎性红肿,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并在眼睑部位生出硬结,状如麦粒[5,6]。近几年麦粒肿发病率有所上升,发病群体年轻化,发病人群范围扩大。每个人一生中可能患麦粒肿1~2次且部分患者极易复发,病情顽固,不但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如处理不当,还会留下疤痕,甚至因挤压或切开过早,炎症通过眼周无静脉瓣的丰富血管进行扩散,轻则引起眼眶局部蜂窝组织炎症,重则形成海绵窦血栓并引发败血症,从而危及生命。西医在治疗麦粒肿时,于成脓前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并口服抗生素,成脓后则通过手术切开局部炎症部位排脓并配合超短波等治疗方式加速局部炎症的消退,方法较为局限,尤其是手术既痛苦又容易留下瘢痕,极易引起眼睑部变形而影响眼部功能及美观。而中医疗法多样,涵盖中药的内服外用、针刺、放血、灸法、推拿、耳针等方法对麦粒肿治疗效果确切[7,8]。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手术时间短,麦粒肿手术是在局麻下进行。因全身麻醉需要住院治疗,且存在诸多风险,所以治疗过程中固定患儿是一个很大的问题[9]。小儿年龄、心理较特殊,在手术时相当一部分患儿会感受到明显疼痛,并产生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以至哭闹、躁动不安而影响手术的正常进行。面对此种情况,常规的护理一般通过强制性手段让患儿配合,此做法并不能消除患儿恐惧心理,多数患儿仍不能很好地配合手术治疗[10]。手术之于患儿的伤害已然很大,如若再不顾及患儿心理健康问题,非但麦粒肿治疗效果欠佳,更会对患儿以后的身心发展埋下隐患。对于麦粒肿的反复复发,中医认为此种疾病的病因-脾胃蕴热没有根除,中药内服能够治愈反复复发的麦粒肿。
案例1,男,2岁,2016年4月11日因麦粒肿复发就诊,复发前曾有两次麦粒肿手术。刻下:眼睑焮红肿痛,面红,鼻腔壁有鼻浊涕、咽红肿大,伴大便干结。此为脾胃蕴热,治当疏风清热泻火,解毒散结排脓,方用泻黄散、银翘散、排脓散加味。
处方:防风10g,藿香10g,栀子10g,生石膏15g,生甘草10g,酒大黄6g,玄明粉3g,枳实6g,连翘10g,荆芥10g,薄荷10g,僵蚕10g,桔梗10g。3剂水煎服。服1剂后,排出大量脓液,3剂痊愈。
按:患儿热象严峻,为肺脾胃均有热。此类患儿之热象多为外感后无食欲,家长仍令其强食,以致胃部积热,病情由单纯的肺热进展而为肺胃之热,再盛者为肺脾胃同热。故应肺脾胃同清,消肿排脓。荆芥解表透邪;桔梗宣肺利咽排脓;薄荷清利头目,清凉镇痛;连翘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枳实下气消滞。加酒大黄苦寒泻热,攻积通便;玄明粉泻热通便,清火消肿,如《本草经疏》道:玄明粉,其色莹白,其味辛咸,沉而降,阴也;目为血热所侵,必亦肿作痛异常,硝性峻利,加以苦辛咸寒之极,故能散热结,逐热血,目病既去,必自明矣。及《日华子本草》:明目,退膈上虚热,消肿毒。谓用之妙也,此一举两用。
案例2,女,3岁。2019年9月21日因麦粒肿就诊,就诊前有麦粒肿复发史。患儿易感冒,面黄易食积,苔厚,脉滑。辨证为脾胃虚弱,兼脾胃蕴热,治当健脾扶正,疏风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散结,方用泄黄散加味。
处方:藿香10g,炒栀子10g,防风10g,石膏15g,炙甘草3g,僵蚕10g,赤芍10g,太子参15g。3剂,一剂两日,三日告愈。
按:此患者因脾气虚弱,故易气虚外感,且食积不化,食积则为热,热上攻于目则为麦粒肿。一般热象多用清法则已,但此患儿因脾气虚弱,无力气驱邪,一味清热,恐伤其脾胃,故泻黄散方中加入太子参以扶正驱邪,兼以补脾。此医案患者为脾之虚实夹杂证,故治疗当考虑清泻脾火兼顾补脾。
案例3,女,39岁,2017年11月7日就诊。患者双眼麦粒肿反复发作3年,每次发作眼睑红肿热痛,甚至脸部红热,自服抗炎药物(具体药物及剂量不详),曾2次在兰州某眼科医院行手术剔除术,但皆术后复发,近2月来工作压力增大后复发,伴纳差。既往乙肝病史(小三阳)。刻下症见:双眼麦粒肿,面部红热,伴易怒,表情淡漠,自汗,劳则加重,纳差,夜寐欠佳,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此为脾胃蕴热,肝气郁滞,治当疏风清热泻火,疏肝解郁,方用泻黄散合逍遥散。
处方:广藿香10g,防风10g,炒栀子10g,生石膏20g,生甘草6g,麸炒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白芍10g,柴胡10g,生姜10g,大枣20g,薄荷10g。中药颗粒剂7剂,开水冲服,一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2017年11月16日复诊:服药一周后麦粒肿逐渐缩小,饮食好转,仍感多汗,大便偏干,舌红,苔薄黄,脉弦。上方基础上加僵蚕10g解毒散结,服7剂而愈。
按:患者双眼麦粒肿反复发作,可知其脾胃有伏火,故用泻黄散以泻之。且患者既往慢性乙肝病史,并工作压力较大,致使肝气郁滞,故而其易怒,表情淡漠,脉弦,选用逍遥丸以疏肝解郁。诸药合用,脾胃蕴热消除,肝气舒畅,故病愈而能食。
麦粒肿临床之所以易反复发作,其病机为脾胃伏火,故治法上以泻黄散清脾胃蕴热。栀子清三焦之火,从小便出;藿香理脾肺之气,去上焦壅热,辟恶调中;石膏大寒泻热,善于清头面之热;《药类法象》云防风:“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邪”。防风既能发脾中伏火,又能于土中泻木,防木盛克土,能散肝火。石膏、山栀泻脾胃积热;藿香叶芳香醒脾;甘草泻火和中。即泻黄散既清泻脾中伏热,又振复脾胃气机。针对热毒蕴结及热腐成脓的病机,在泻黄散基础上再加赤芍凉血散瘀,以其能入血分以解蕴热之毒、消肿止痛,加僵蚕入肝、肺、胃经,解毒散结,并合取类比象法,以僵蚕形如肉轮、质如结肿,类比于麦粒肿,脓成者加皂刺、桔梗,则脓溃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