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人文空间建设助力乡村文化的实践研究
——以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

2020-03-03 02:46魏红梅廖金芝
晋图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书屋国学人文

魏红梅,廖金芝

(长沙理工大学 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1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文化自信,反映的是文化的力量、文化的效应。文化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虽然文化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文化的单位或组织是不会持续发展的,没有文化的乡村也是不可能发展的。要脱贫,产业扶持不能少,但是要实现乡村振兴,文化扶贫才能激发村民脱贫的内在动力。

人文空间是具有地方性的、居民进行生产生活并与之经常性产生联系的居民认同的空间场所[2],是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宜居的、可达的、绿色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与空间的结合体[3]。无形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想通过创新性强、独具特色的、有形的物质空间去体现,这就形成了特色人文空间。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思想,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积极探索特色人文空间建设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研究,具体案例如下。

1 特色人文空间建设助力乡村文化的实践研究

1.1 国学教育

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成立了以“读经典,习书法,交益友”为特点的国学读书会。同时将国学引向乡村,在邵阳绥宁县雀林村建立了国学村,读书会负责国学村国学堂的师资培养、教材选定、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及与企业的互动等。自2015年12月6日国学堂成立以来,该村的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教育、村民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及乡村环境卫生、甚至人生观、生活观、发展观都在发生改变。2016年6月国学基地授牌仪式在绥宁县雀林国学村举行,这是我校国学推广的第一个授牌基地,也是我校将国学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有机结合,有组织有计划向农村拓展的新的尝试。几年来,国学村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吸引了大量的村民加入其中。

1.2 农家书屋

“我从7岁开始走进农家书屋,11年来,书屋已经成为我的好朋友,让我增长见识。村里越来越多的人也喜欢到书屋阅读了。”这是湖南省新宁县水庙镇枧杆山村一个18岁的高三学生林丹与大家分享自己与农家书屋的故事。枧杆山村是长沙理工大学对口帮扶村,也是省级深度贫困村,2018年,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受学校委托购买和捐赠了上万册图书,还配齐了书架、书桌和椅子,为枧杆山村村民筹建了一个农家书屋。书目种类较多,科技类、文化类、生活类、少儿类等等,分类摆放整齐,并由专人负责日常管理。不只是水果、蔬菜种植、家禽养殖等都可以通过相关书籍自学,长沙理工大学还经常派一些专家下乡现场指导。据了解,自国家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农家书屋58.7万家,共向广大农村配送图书突破11亿册,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从工程实施前的0.13册增长到现在的1.63册。湖南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0.71亿元,建成农家书屋44 058个[4]。农家书屋能够为村民提供知识,通过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带动乡村教育发展,助推乡风文明。

1.3 阅读推广:乡村文化的“加油站”

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将阅读推广活动延伸到了扶贫村,让阅读推广活动成为乡村文化的“加油站”,通过阅读,点亮梦想,传承文明,助推乡村发展。2019 年4月2日—4月3日,在新宁县水庙镇枧杆山村部礼堂举行了为期2天的“我的书屋我的梦”阅读实践暨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活动。此次活动由中宣部印刷发行局指导,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国地图出版集团联合主办,这也是该活动在全国首场示范。中国地图出版集团为孩子们举办国家版图知识讲座,并捐赠学习用品、体育器材等;湖南省新华书店邀请青少年教育学科名师为乡村孩子们带来绘本阅读及戏剧表达公开课;天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开展“走进经典”阅读推广活动,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带来“朗诵艺术公开课”等。[4]通过大量的阅读推广活动,让乡村弥漫书香,引导村民爱上阅读。

1.4 建立文化活动中心

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依托学校扶贫队,自2018年驻枧杆山村帮扶后,就把文化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充分发挥高校的人力、智力和资源优势,为枧杆山村进行了整体文化建设规划,加强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了村级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培训提升村级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的服务能力,加强了村级文化工作的管理;同时,精心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拔河比赛、文艺演出、知识抢答赛等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评比“平安卫生户”“五好家庭”,营造崇德向上、勤劳致富的良好风尚。2019年3月以来,由学校设计并建设的“枧杆山村文化活动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除了设有标准化的农家书屋以外,还建成了能容纳近千人的村部礼堂、芒果视听文化站、爱心公益超市、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场所,共占地2 000多平方米。从文化讲堂、文艺演出、红色电影节、到农业技术培训、农村党员培训大会……枧杆山村的文化活动轮番上演。一个全村人口1 435人的小村庄,参加文化活动的达到了1 200多人次。枧杆村党支部书记杨忠祥说起枧杆山村的变化,有种掩饰不住的欣喜,觉得自从有了村部礼堂和文化活动中心,枧杆山村有了“文化味”,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4]。

2 特色人文空间建设助力乡村文化的重要意义

2.1 加强乡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通过建设特色人文空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乡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从而加强乡村的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2.2 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立足乡村文明,建设具有本村特色的人文空间,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保护好文物古迹、民族村寨、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及其相关资料。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不断丰富表现形式,赋予乡村文化时代内涵,不断适应社会进步的节奏,适应社会的发展。

2.3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特色人文空间的打造,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各种智力支持,针对性地提高农民主体地位以及自身的经济、文化知识水平等各方面综合发展能力,为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并畅通无阻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从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2.4 打造村民精神家园

2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日益融合,逐渐趋于一体化,文化力日趋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强大内在驱动力,推动着整个经济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求,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前和今后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建设特色人文空间的最终目的,还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振兴。

3 特色人文空间建设助力乡村文化的主要措施

3.1 智力扶贫与培育阅读习惯

建设特色人文空间,要与德化自身、敦化家风、净化村风、纯化民风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个体修身、家庭伦理、社会公德、乡村经济社会之中,让国学基因和国学养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精神动力支持作用;要与思想文化精神扶贫相结合,可以通过学校利用暑寒假,定期派师生到乡村进行国学支教和国学志愿服务,让国学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文化奠基、思想引领作用;并通过创新机制,探索出国学践行模式,成为高校、地方国学践行的品牌。我们可以让企业家支持村民学国学,彰显出企业的精神品质和企业家的社会担当。同时,加大对流动图书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让文献资源发挥其价值,为文化精准扶贫提供信息资源支持。鼓励学校图书馆优秀人才投身于文化精准扶贫,开展专题研究,开展阅读推广。我们可以针对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培养农村阅读推广人[5],通过农村阅读推广人,带领大家一起阅读,培养农民阅读习惯,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3.2 对接产业需求

高校应加大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对贫困户的思想文化教育工作,引导贫困户树立“滴水可以穿石、弱鸟可以先飞”的脱贫观,改以往思想上的甘于贫困为不甘贫困,行动上的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加强讲座培训、技术指导与扶贫工作相融合,高校可以送知识下乡,送技术下乡,发挥讲师团队资源、培训经验及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多方面的优势,重点面向有脱贫意愿和有脱贫能力的群体,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的技能培训,将先进的信息、理念等面对面地传授给村民,让村民可以掌握新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理念,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目标[6]。利用专业技术团队为贫困地区提供网络技术保障,促进贫困地区早日进入“互联网+”时代,为贫困地区提供方便快捷的互联网文化服务。利用云平台开展精准数字文化扶贫,利用云平台海量资源,开设三农专题、技能培训、创业帮扶、电商平台等模块,设置地方特色板块,促进特色文化资源走出去,带动贫困地区致富。

3.3 守住文化之根

乡村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和人们精神情感之根。但是,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民居以及古祠堂、古树木等被盲目拆除,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现代化浪潮中被逐渐湮没,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严重挑战。我们的特色人文空间建设要立足于贫困地区的优秀文化背景和资源禀赋,充分挖掘保护和宣传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及非物质文化资源,打造地方文化产业,完善相关文化服务配套设施,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带动力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设立扶贫项目并开发推广。大力传播地方优秀特色文化,也可以让文化资源进社区、进校园、进课堂,保护和传承富有地域和特色的文化产品,增强地方文化的吸引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有利于唤起人们的乡土意识,增强当地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对守住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3.4 助推文明乡风

搭建多元的文化扶贫交流平台,创新文化生活服务平台,开展文化扶贫论坛、座谈会、文艺演出等,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营造积极文化氛围,帮助贫困户打破传统固化思维,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7]。高校图书馆可依托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自身的专业优势将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地方曲艺、百科知识等建成一个小型的移动图书馆,这种方式更易于被老百姓接受。同时要强调“参与、共治、共享”,增强本地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引导参与共治,推进培育村民的社区意识,通过乡村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努力实现发展目标,一同享受社区建设的成果。贫困文化反映的是人们深层次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安于贫困的价值观、听天由命和消极无为的人生观,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知识扶贫,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提高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脱贫信心,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 结束语

推进精准脱贫攻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体从中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但是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力,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资等,更要注重有针对性地扶志与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的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扶贫先扶志,教育当为先”,这就需要贫困户们不断加强学习和开拓视野,而打造和建设特色人文空间,就是为了激发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端正贫困户的思想观和发展观,并拓宽贫困户自身的发展思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进步的节奏,才能有更为清晰的发展思路,从而彻底摆脱贫困。

猜你喜欢
书屋国学人文
“垂”改成“掉”,好不好?
篽箖·上野书屋
梦幻书屋
人文绍兴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