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飞
(四川省西昌市月华初级中学 四川 西昌 615035)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递进关系,同时也可以解释为阅读的一种意义就是写作。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过去学生只能简单地复制、机械地记忆的浅层阅读方式,并通过写作的方式,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让学生能够将阅读的重心放在文本的逻辑性体验和感性体验上,从而达到规范学生表达形式,深化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阅读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时,我首先问学生:“老师每次读这篇课文都会被感动,想到自己的父亲,但是神奇的是这篇课文并没有使用什么‘高大上’的描述方式,那么到底是什么感动了我们呢?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回答:“主要讲了父亲决心送‘我’去车站,父亲帮‘我’讲价钱,父亲给‘我’买橘子的情景。”笔者接着再问:“你在阅读文章时将重点放在了哪里?”学生回答:“重点放在了父亲买橘子这件事上。”我问:“为什么?”学生回答:“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可以让人感受到深深的父爱。”我问:“为什么买橘子这样一件小事就可以带给人这么大的感触呢?”学生经过一番探讨后,发现这个情景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作者细节描写得好,通过一个个的动作来描写对父亲买橘子这个画面进行了拆分处理,使人在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在脑中生成画面,继而产生深深的感触。最后,我再对学生说:“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学习了特写的写作方式,下面我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大家回忆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画面,并展开写作,在下节课上一起进行分享,看看能不能带给他人同样的感动!”如此,就将阅读与写作有效地融合在了一起,让学生沿着课文的写作方式尝试构建自己的语言,便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原文的认同感,让学生的情感在写作实践中得到强化和升华,从而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使用对文章进行拆解、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授课方式是单向的,学生很难真正地参与进去,学生表达出来的是教师和课本答案上的理念,而非学生自身应当具备的想法。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也使教师形成了照本宣科的教学习惯。对此,我们应积极做出改变,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观点,并鼓励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以促使学生产生批判性的思维。我们可以使用对文本内容设置疑问的方式,引起学生对文本的争议,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的欲望,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在讨论中促进深度阅读。比如,在学习《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熟读了文章后,笔者开始问学生:“文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求生舍义或者求义舍生?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生与义之间的关系?你们可以先相互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出实际的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学生在经过一番讨论后,有的说:“生和义哪样更重要应该从具体的情况来看,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解放军战士将人民群众的生命放在自己的生命之上,所以他们选择了舍生取义。”笔者回答:“没错,这是一种非常高尚的表现,那么还可以怎么看待生与义呢?”有学生经过思考后说:“在面对小偷或者歹徒时,抓住他们虽然是对社会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是首先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命安全,因为这种义不应当是建立在我们的生命之上的,所以可以选择舍义取生。”笔者回答:“是啊,义有大义、小义之分,我们应客观地对待它们与生命之间的联系,还有什么观点?”……在学生一一表达了自己的案例认识后,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我们必须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文章中有一句话表达了对呼尔之食的看法,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你们认为可以接受吗?”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对前面的观点进行了整理,提出“接受他人的食物其实本身并没有错,接受之后就可以延续自己的生命,继而有时间、有机会去做更多的事情,用一点小义去成全大义,是在合理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如此一来,通过可以使学生产生疑问的关键点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全面地分析文章,实现深度阅读。
我们阅读的每篇文章实际上都是作者的心态、性格的发展过程,是作者对世界的个性化理解,也因此会形成属于作者的独特艺术风格。不同的人生经历会造就出不同的性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可以掌握这些作者独特的个性,就能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深层内涵。而由于作者的情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其他作者也很有可能会出现类似的情感,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联动文本的方式,让学生从其他的文本上获得经验,从而深化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文本的理解。如,在学习《武陵春》这首诗的过程中,我对学生说:“我们可以从这首诗的哪一部分读出作者的愁情愁绪?”学生思考后回答:“从‘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句中的‘泪’字,可以使人在脑海中不自觉地生成情景。”我接着说:“没错,一个‘泪’字,说尽了作者的千言万语,那像这样的愁泪谁还在别的作品中见到过?”有的学生想起了苏轼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有的想起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然后,我再带领学生针对原文中各个关键词展开了联想,让学生尝试着通过对比来探索作者的忧思。这样一来,通过文本联动的方式让学生展开阅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作品的风格上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