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自明
(广西桂林平乐县榕津中学 广西 平乐 5424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中学生在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双重影响下很容易出现诚信友善观念的变化。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发展阶段,是学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过渡时期,生理的变化使学生渴望人格的独立,获得尊重与信任,致力于寻求新的行为准则来扮演新的角色获得新的社会评价,但是由于中学生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在处理自我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人关系、朋友关系、集体关系等方面却常常出现困惑、矛盾,导致行为出现偏差或错误。因此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在处理自我认知与人口关系时的重要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为了帮助学生重塑诚实友善观念,初中道德与法治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对农村中学生开展诚信友善教育,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复杂关系,同时也促使学生人格更加完善,促进了身心健康的成长。
2.1 立足课堂,创设良好德育环境。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中学生诚信友善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教育,更是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发挥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功能,借助案例分析、视频观摩、情境表演等多种方法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德育环境,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会到诚信友善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意义,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在生活中将诚信友善作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促进了中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
2.2 立足教材,渗透诚信友善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诚信友善教育是一个持续渗透的过程中,比如关于人际交往中的友善教育七年级侧重于最自己友善,八年级侧重于对他人友善、诚实守信,九年级则侧重于对社会友善,老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渗透和培养,遵循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为原型,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思考和分析问题,使学生在解答生活问题的同时将抽象的诚信友善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促进了诚信友善观念的建立。[1]比如 “与规则同行”中“诚实守信”这课,老师借助孔孟之道来引出诚信二字,通过“狼来了”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对个人、社会的重要性,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诚信无价”,进而自觉的在生活中践行诚信,做文明诚信的人,掌握运用诚信的智慧。
2.3 创新方法,唤醒学生情感体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灌输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将德育内容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需要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年龄心理特征创新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诚信友善德育内容与学生的心灵距离,使学生在情理交融中深刻感悟诚信友善价值观,引导学生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在感性与理性认识融合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稳定持久的诚信友善价值观,在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积极的践行诚信友善的人际交往价值观念,从而取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爱在家人间”这课时,老师结合学生青春期阶段与父母沟通中容易出现的矛盾冲突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深刻体悟亲情,同时通过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来使学生感知到爱的碰撞中父母对子女的爱,进而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化解亲子冲突的好方法,进而接纳、尊重、理解父母,并积极的与父母进行沟通,促进与父母间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友善观念。
2.4 组织活动,强化学生思想意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诚信友善教育不仅是学生思想上的改变,更是需要学生在实际行为中得到相应的改变,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感,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将诚信友善价值观落实在实践上。比如学习“让家更美好”这课后,老师鼓励学生以家庭关系作为践行诚信友善价值观的载体,做到对家人诚实、守信、尊重、友善、关爱,使学生对诚信友善拥有更加深刻、直观的感受,进而逐渐在行为上对待其他关系中也能诚实守信、友善待人。
对农村中学生而言,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微妙变化很容易由于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中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渗透诚信友善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形成诚实守信、善待他人的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