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月敏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小平阳镇初级中学 广西 来宾 546111)
初中道德与法治与学生的观念成长密切相关,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与思考,通过学生参与与思考,才能够对教学的内容有所理解,并且逐渐的形成对教学内容的认同。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化到自我认知系统中去,影响行为。教师要充分的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重视课程教育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初中阶段的学生较为特殊,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有着充分的认识,学生对外部世界与自我差异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并且逐渐在深化这种认识,因此表现出一种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如果教学没有能够吸引到学生,那么在被动的学习中,许多学生会失去参与思考的热情。同时,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情境的构建能力,仍旧较为有限,通过自我构建情境的方式参与课堂难度高。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具体内容,塑造出适合于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参与到课堂的思考当中。例如,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构建出相应的教学情境,教师要选择适当的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通过声光电等综合性的手段,对学习的与思考的相应情境进行创制,使得学生能够沉浸于教师塑造的情境中,产生深度的体验与思考。除此之外,在一些特殊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构建出相应的情境,对知识进行体验与学习。例如,在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在小组中模拟出一个简化版的虚拟法庭,对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应用。这种方式能够增加趣味感与学生的体验感,一举两得[1]。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各种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应用多元化的信息作为教学的补充资料,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充分的结合现实进行思考,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实际价值。
首先,在有关于道德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对生活中的事件信息进行收集,例如,可以将学生发生的实际事件进行整理,作为教学资料备用;也可以从一般社会新闻中寻找资料;教师自身的生活经历也可以作为教学中的资料进行应用。其次,时事热点的学习,对学生深化理解道德知识,扩展眼界塑造个人理想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时事热点的学习与了解,学生能够了解到当前的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特点,结合学习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理解国际事件以及国内事件发生的原因。
无论是在生活事件的应用中,还是在时事热点的应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考与探讨参与。对于较为简单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探讨,教师分别参与不同小组的探讨,了解情况即可。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如国际社会事件,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知识储备较为有限,容易受到局限。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向,进而再展开自由探讨,加深认识[2]。
在以上的教学策略中,教师虽然对于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了充分的考虑,然而由于受到学生参与能力的限制,教师仍旧是课堂中的主导者,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中整体的参与机会是有限的。
为了在课堂中展示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例如,在复习课程中,学生已经能对主要的知识有所掌握了,这种情况下可以要求学生对复习的内容进行讲解。仍旧以小组为单位,将班级中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应用抽签的形式,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课程内容,进行复习课程的讲解。为了使得课堂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也保证不同小组中学生的参与,在时间的划分上,教师要采取适宜的方式,避免学生讲解的时间过短或者过长。初中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要求每个小组中制作出简单的幻灯片,配合课程讲解的内容。在幻灯片中,需要包括课程的知识结构图,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以及相关的题目解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相对独立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必须要对讲解的内容深度的了解与思考,才能进行正确的说明与讲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能够认识到教师备课的辛苦,理解教师讲课中作为学生要如何配合课堂。从而更为尊重教师备课的劳动成果,积极的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配合[3]。
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学效率提升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堂参与。学生的主动理解与思考,能够使得其理解知识的速度有所提升,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模式,能够实现学生的主动理解与思考。另外,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应用构建教学情境、融合生活化教学内容、融合时事热点等,都可以促进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升。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适当的“放手”,如在复习课中要求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应用综合化教学策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