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秀荣
淮海戏,江苏省最主要的地方戏剧之一。
“天然去雕饰,淡水出芙蓉。”以荷花为戏花的淮海戏,长期以来深受淮海地区广大乡亲们的欢迎和喜爱,赢得了“淮海平原一枝花”的美誉。它诞生于清朝末年,成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发源于伟大的淮海战役的淮海平原,流行于苏北的徐州、连云港、淮阴、盐城和皖东北的三十多个县、市,有两千多万人口的地区。尤为值得称颂的是淮海戏在坚持演出现代戏和优秀传统戏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
近几年来,淮海戏获得了飞速发展,《皮秀英》《豆腐宴》《秋月》等大批剧目惊艳亮相全国重大奖赛艺术舞台,捧回了座座奖杯。从早期的“拉魂腔”到今天成为一个独立于戏剧舞台上的戏曲艺术,它不仅拥有丰富的传统音乐(唱腔、曲牌等),同时兼容大量的本土民间音乐,还有独立、独特的“四大件”主奏团体。淮海戏最初的伴奏乐器为皮三弦,后经逐渐磨合改为板三弦,淮海戏的二胡定调为D—A(即1—5弦),在演出的不断实践中,出现了用二胡与板三弦同奏时,形成板三弦与二胡争主奏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团前辈著名琴师朱培銮老师,于1957年开创性地使用E—B弦高胡(即2—6)为唱腔伴奏,突破性地解决了二胡与板三弦争主奏的矛盾。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又增加了A—E弦小中胡(5—2),还有皮三弦。淮海戏在有了这“四大件”后,在伴奏过程中构成了“主心骨”,从此我们淮海戏有了必备的四件随腔的主奏乐器(即四大件)。淮海戏中的高胡和中胡,犹如京剧中的京胡和京二胡,在整个乐队中,起到了领头主奏的作用,是整个乐队的灵魂,是演员唱腔的最好帮手。
我们之所以把2—6弦高胡定成主胡的骨干,是因为,(一)由于三弦高于D、A弦,弦的张力较紧,使琴音高、亮,符合淮海戏曲调爽脆、刚劲、粗犷的特点,特别是能与女演员的嗓音吻合;和谐、清晰、明亮、铿锵有力,能与演唱者有机地融合和加强戏剧气氛,深化人物感情。(二)这种高胡在中小乐队中能与其他一些弹拨和拉弦乐器在演奏中的音响起到一定的抗衡作用,有一定的带动力和承揽力,尤其在室外的大庭广众演出中,就凸显了该乐器的支柱作用。(三)使用该高胡作为淮海戏的主奏乐器,对于淮海戏的音乐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牵引作用。大家都知道淮海戏是在地方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它有显而易见的优点,但在表现悲壮、激昂、意境、缠绵等极快特慢的感情时,就有不灵的地方了。有了高胡,将有助于这些感情的表达。除了伴奏唱腔外,还可以基本解决剧情中特定内容的唱腔的独立伴奏。(四)淮海戏的高胡在伴奏变调的唱腔中作用显著。我们的老淮海戏唱腔几乎没有运用转调这一手段来演唱大的唱段,多为一调到底。有了高胡之后,才逐步向着多把位的音乐、唱腔发展。如目前的女腔已有A、C、D、F、G等调了,男腔也有A、C、D、G等四五个调了,这样以高胡做主奏乐器,从一个调转到另一个新调的主音,转调既方便又能听得清楚,由此更丰富了曲调的表现力,也使淮海戏的音乐、唱腔多姿多彩,并能深刻地体现各种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内涵。尤其值得我们一提的是男唱腔问题。对解决男女同弦的某些矛盾,开拓男腔的大调音阶旋律化的唱腔,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当然,这种高胡也是有缺点的。因高胡为E—B弦,使得淮海戏大多数的D调唱腔主音没有中音“1”,只能翻高八度音阶。
“四大件”板三弦是形成淮海戏音乐特色的主要乐器,如没有板三弦清脆悦耳的声音伴奏唱腔,那么就使本剧种的特色大为暗淡。我们讲了E—B弦高胡,没有否定板三弦的重要作用。淮海戏的板三弦是淮海戏戏曲演奏者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反复修改而形成的,为淮海戏伴奏主奏之一。板三弦的性能比琵琶要稍硬一些,比月琴、柳琴稍软一点。板三弦在表现淮海戏的唱腔中功不可没。例如在现代淮海戏《秋月》一剧中,最后秋月人物的压轴大段唱“感谢你们来送行” 和最后几句唱词“不为名,不为利……”,作曲就是用板三弦独奏,用1/4突快的节奏和板三弦清脆的音色,加上演奏员干净、利落的演奏,配合演员一气呵成,把人物上刑场前拜托大家扶养儿子的感恩之情推向高潮,极大地感染了观众,直击观众心灵。每次演到这里,观众都报以热烈掌声。高胡和板三弦的配合更能把板三弦的使用效果提高一步。有了高胡的主干音,不光使板三弦演奏起来省力、神气,而且使得它的多调把位、音域开阔的特点都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四大件”主奏乐器中的A—E弦小中胡(即5—2胡琴)比高胡的大多数常用音都要低一个八度,如京胡和京二胡那样的关系。内弦和板三弦的低音一样,小中胡在伴奏唱腔时,不宜多奏高音,这样伴奏唱腔时犹如给演员和高胡铺下了旋律的“音毯”,使它们在上面“欢歌笑舞”。这种A—E弦小中胡,是高胡的好帮手、好伙伴。如大多数为D调唱腔中落中音“1”和E弦以下的几个音,都由5—2小中胡给补充了,并有连接高胡和板三弦、填充它们之间空隙的作用。
还有为板三弦做“衬衣”的小皮三弦,也是“四大件”中不可少的一件,它比板三弦整个低八度音,比高胡有的音还低两个八度,它的声音几乎是板三弦伴奏的回声和立体声,它能把板三弦的“嗓音”衬得更清脆、明亮、动听,又能穿入高胡的“心脏”里去,使得整个“四大件”齐奏时发出的声音有骨有肉,成为淮海戏“四大件”小乐队的基础。如再加上竹笛、唢呐就可以胜任小型演出活动的伴奏了(指广场)。因此我们可以把2—6弦高胡、板三弦,5—2弦小中胡、小皮三弦,说成为“大哥”“二姐”“三弟”和“四妹”——大哥有嘹亮直昂、委婉坚实的嗓音;二姐有爽朗刚健、明快利落的歌喉;三弟有甜畅雅厚、温情柔绵的唱技;四妹从容自如,和谐悦耳。它们可算得“亲如一家”“近乎手足”。
“四大件”是我们淮海戏伴奏中主奏的四件乐器,是淮海戏伴奏乐队中的“统帅”。发展至今,“板三弦”已成为淮海戏独特的主奏乐器,淮海戏剧种也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剧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潮流的发展不停变化。在快速发展的艺术多元化竞相存在的今天,淮海戏也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我们期盼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关怀下,在剧种各位同仁的努力下,淮海戏在广阔的艺术大道上不断地努力前进,让淮海戏这朵亭亭玉立的荷花开得更香、更美,更好地为广大观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