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雪, 陶慧娟, 周道银, 徐 健, 陈 燕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长海医院实验诊断科,上海 200433)
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是泌尿系统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膀胱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或传统尿脱落细胞检查一直是诊断BC的常规方法[1],由于前者为有创性,同时受病变体积、位置、环境和时间的限制,对BC筛查有一定的局限性。尿液细胞形态学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操作简便且费用低廉,在早期诊断BC中起着重要作用[3]。本研究报道1例根据尿液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辅助诊断BC的病例。
患者男,65岁,2周前在外院体检发现膀胱肿物,进一步行膀胱镜发现膀胱占位,初步怀疑为膀胱恶性肿瘤,收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入院查体:双侧上输尿管点无压痛,双输尿管走向区域未扪及肿块,耻骨上膀胱区无充盈,无压痛。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87×106/L,红细胞计数3.89×1012/L。血生化:血钾3.5 mmol/L,总蛋白64 g/L,肌酐86 μmol/L,前列腺抗原0.586 00 ng/L。尿常规:白细胞25.0个/μL,UF-1000i尿液分析仪(日本希森美康公司)异常报警。
尿液标本呈棕黄色,红细胞计数为34 510.1个/μL。红细胞直方图的峰值位于高Fsc通道区域,提示为均一性红细胞。细菌计数1 011.5个/μL,提示为明显菌尿。复检镜下可见体积较大成团分布的细胞。见图1。
图1 UF 1000i尿液分析仪检测结果
可见大量的异常细胞,部分异常细胞聚集成团,红细胞较多,真菌可见。见图2。
尿液瑞氏-吉姆萨染色镜检可见胞体形态不一、大小不等、呈圆形或不规则型的细胞,细胞散在分布或成团分布,体积较大(25~50 μm),大多为35 μm左右。成分多,如红细胞、真菌,排列杂乱;可见体积较大细胞,胞核体积明显增大,散在分布;可见体积明显增大的细胞,胞质染色不均,部分可见边缘深染,细胞核形态不规则,大小为15~25 μm,核染色质变粗,分布不均,部分可见双核,部分细胞可见明显核仁,疑似恶性细胞。周围还可见散在及成团分布的真菌。见图3。
图3 尿沉渣涂片下的癌细胞(瑞氏-吉姆萨染色)
膀胱镜检查:提示膀胱多发性片状或菜花状新生物,取2枚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双侧输尿管口不可见。膀胱肿瘤免疫组化标记结果为:CAM5.2(+)、P63(+)、CD44(-)、CK7(+)、EMA(+)、CDX2(部分+)、CK20(+)、P53(90%)、β-cat(+)、GATA-3(+)、Ki-67(70%)。最终诊断为(膀胱)高级别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尿液形态学检查的应用已从识别红细胞、晶体、寄生虫发展到用于检测尿液中脱落癌细胞[2]。尿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诊断泌尿道上皮细胞恶性病变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通过在血液以及尿液中发现细胞形态学异常,协助临床诊断取得了一些新进展,细胞核形态标准是高分化癌重要特征,而核仁特征可能有助于评估肿瘤细胞增殖性质[5]。根据细胞变化,通常将细胞学检查结果分为四级。Ⅰ级:未见异常细胞;Ⅱ级:发现异常细胞,但无恶性证据;Ⅲ级:高度可疑的恶性细胞,具有恶性特征但不够典型,或更典型但数目太少,需要复核;Ⅳ级:发现癌细胞,其恶性特征明显或数目较多,可作互相比较以确定为恶性者。
本例患者根据尿液中出现异常细胞特征,怀疑其为膀胱恶性肿瘤,与临床医生联系,结合临床资料及时对患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经病理诊断为(膀胱)高级别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充分说明尿液细胞形态学检查见异常细胞可为临床医生提供较明确的诊断思路,达到较高质量的诊疗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实验室应重视尿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提供更明确的指导依据,为临床诊断带来更多的帮助,进一步完善检验临床综合性诊治模式,改善临床诊断和监测BC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