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2020-03-02 11:52陈镭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建设问题对策校园文化

陈镭

摘 要:在高校教育规模逐渐扩大的背景下,整体学生的素质以及文化建设工作遇到了一定的挑战。相关管理人员需要进一步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基础问题,并结合其概念以及现实条件,深入研究解决对策,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学习与生活,进一步强化高校人才培养效果。文章分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并深入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建设;校园文化;问题对策

在高校日常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会自发形成一种固定的文化形式,从而使整体凝聚力上升,实现校园团结的工作目标。校园文化属于高校内在精神核心的体现,能够传达独特的信息,使学生逐渐与学校风格一致,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效果。为此,高校管理人员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与思想引导效果,实现良好的文化氛围创设目标。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概念

校园文化属于一种氛围表现形式,其主要通过高校内部固定的教学流程、生活模式、科学研究效果、管理策略执行方案等综合因素而逐渐形成,能够传达出高校本身的特色与行动特征,有利于社会的认知与学生的分析。同时,校园文化还处于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的一种内部状态,与基础设施应用效果、环境因素、基础条件等物质内容有关,同时也与校内规定、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等思想内容有关。通过合理的建设策略,能够显著完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与教师的生活与学习质量,降低出现认知偏差问题的概率,实现良好的发展目标。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偏向物质文化建设,导致制度与精神建设资源不平衡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整体效果不好,不利于正向文化氛围的营造。在这些问题中,最为常见的便是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轻视制度与精神文化建设[1]。常规情况下,校园文化主要分为三个种类,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内部绿化情况、基础设施等因素,而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则包括行为规定、道德指引、精神面貌、心理素质等。由于多种客觀条件限制,建设物质文化的难度相比制度与精神文化的难度低,导致高校管理人员普遍存在重视物质建设,轻视制度与精神建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内在精神文化无法得到有效指引,容易出现行为失衡的现象,不利于校园文化内涵的建设。虽然外在物质条件建设能够迅速改善校园面貌,但如果不重视内在部分的引导与规划,便会导致校园文化出现空洞、不均衡的问题,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同时,校园文化与校园内涵关系紧密,如果仅仅重视外在,便会导致建设措施流于表面,无法触及师生的内心深处,达不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局限性较强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局限性较强,仅仅集中于学生的行为管理以及思想引导的内容部分,没有重视整体规划与教学内容的配合,导致两者存在一定的割裂性,不利于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属于高校日常活动的必然产物之一,其能够反映环境条件以及师生的行为特征,对日常教学的影响较为显著,能够承担一部分的德育功能。因此,高校需要针对文化建设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建设的质量与效果。然而,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将相关工作内容分配为附属行动,导致管理部门重视不足,无法有效开展建设工作[2]。在这种情况下,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导致活动内容与思想引导的关联过强,不利于学校文化氛围形成。此外,文化建设活动与学校的资源配置割裂问题日渐严重,降低了师生行动的效果,不利于文化氛围的功能发挥,导致整体建设质量不理想,无法达到规划的目标。

(三)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功利性与娱乐化问题

当前,高校文化建设的相关活动具有较为强烈的功利性,整体规划设计存在短视现象,对长期的发展与建设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随着高校建设的逐步进行,部分策略效果出现了娱乐化的问题,导致文化建设活动的严肃性受到了损害,不利于正向氛围的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属于阶段较多、整体难度较高的活动内容,其需要师生在长期的生活与学习中相互配合,完善行动模式与思想体系,这样才能够达到良好的建设效果。然而,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人员普遍存在功利性思想,对长期策略的认同感较低,导致建设流程出现差异化改变,不利于整体执行效果的提升。同时,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人员受到功利氛围的影响,导致行动出现偏差问题,降低了文化氛围的正面作用,不利于建设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在这种背景下,部分高校为了提高文化建设的效果,选择将应用策略向娱乐化氛围转变。虽然这种方式能够在短期内强化师生的参与意识,进而提升文化建设效果。然而从长远角度进行分析,娱乐化建设方式会严重降低正向思维体系的应用效果,不利于高校内部的严肃条件扩展,容易导致学术氛围受到负面影响,降低整体文化活动的质量与建设效率。因此,功利性行为与娱乐化转变因素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负面作用,管理人员应当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更正。

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途径

(一)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升文化建设的基础效果

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引导,提高文化策略应用的效果,关注全局建设的重要性,尽可能实现良好的发展目标。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成熟,高校师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多样化信息,使各类思想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在这种背景下,如果高校管理层没有重视文化建设,便容易导致功利化、娱乐化现象的出现,不利于正向文化氛围的形成[3]。因此,相关人员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影响效果,通过宣传、讲座、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发挥思想引导的作用,使文化建设走向正轨,达成良好的活动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管理层需要重视不良文化带来的冲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信条,完善校风、学风的正向建设,通过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引导师生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强化正向思想。

(二)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完善整体规划范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管理层应当进一步加强重视,将其作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纳入总体规划范围内。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教职工的重视程度,并加强学生的适应性,为良性文化氛围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也需要高校管理层与师生的共同努力。目前高校文化虽然较丰富,但整体偏向关注学生的业余生活,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影响较小。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管理层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制度与精神建设,将整体策略重心放在了物质条件的改善方面。这势必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高校发展的规划结合度较差,无法达到良性发展目标。因此,管理层应当重视这一内容,进一步强化文化建设策略,使其能够对正向氛围的形成提供有力的帮助。高校还需要重视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作用,结合日常活动内容,强化整体效果,提升校园文化的正向氛围,达到良好的教育目标。

(三)采取有效宣传与培训措施,实现全员共建的基础目标

校園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师生的协助与管理层的重视,因此解决当前存在的局限性问题应当从全员共建的方向入手,进一步强化群众协助效果,实现良好的文化建设目标。高校管理层应当加强宣传措施,并组织合作活动,团结教职工与学生群体,共同开展正向文化普及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显著扩大文化建设的范围,解决活动附属问题,真正实现良好的建设目标[4]。同时,管理层还应当组织研讨会议,改善工作人员的建设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文化建设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协助,从根源上解决策略狭隘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领导人员应当发挥示范作用,深入日常文化建设活动,与师生共同开展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工作,实现良好的引导目标。通过这一方式,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能够显著加强,教职工与学生群体可以深入文化建设内部,解决原有的局限性问题,达到良好的拓展性建设效果。全员共建意识有利于整体正向氛围的强化,能够排除负面问题,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四、结语

在高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以及教职工、学生群体应当认识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弊端,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使文化建设活动能够正常进行,营造良好的氛围,达到理想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孙伟.大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14-115.

[2]周燕,赵竟丽,梁露.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探析[J]. 活力,2018(22):164-165.

[3]佘勇.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24):95-96.

[4]徐静.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问题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6(6):53-56.

作者单位:

无锡太湖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建设问题对策校园文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立有效的学生谈话机制的思索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