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李苹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的许多产业和行业都开始重视走出去为自己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这种现象对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交通运输行业对铁道机车专业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复合性需求,相关部门应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框架下进行跨学科整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基于国际化的发展机遇,对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development strategy, many industries and sectors in China have begu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major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hat going global brings for themselves. This phenomenon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raining international talents. In order to meet the diversified, multi-level and compound needs of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for railway locomotive professional talents,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carry out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within the existing talents training framework and innovate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he paper actively explores and researches the training of compound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關键词】“一带一路”;铁道机车;人才培养
【Keywords】"the Belt and Road"; railway locomotive; talents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2;U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12-0094-02
1 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开始重视通过走出去为自己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这对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机遇与挑战下,如何有效保证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活工作环境?如何有效保证中方人员与当地工作人员能够协同作业?如何实现技术技能人员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的融合?这都对铁道机车专业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2 “一带一路”背景下铁道机车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 铁道机车产业国际化建设的人才需求
随着国内铁道机车企业走出去,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展项目投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需要一大批具有较强职业意识、精通外语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2 铁道机车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有差距
从国内外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语言、人文社科有针对性地列入培养计划的很少,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主,不能满足“一带一路”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对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复合性需求。为此,铁道机车专业人才培养应充分调研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情况,有的放矢,使自己培养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以服务经济发展。
3 “一带一路”背景下铁道机车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
3.1 坚持开放共享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开放与共享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和价值追求,更是一种资源与成果共享的机制。应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从国际伙伴和国际发展环境中汲取先进的教育理论。此外,共享的概念建立在开放的前提下,将影响国际资源的重组和整合,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培养国际人才的重要手段,建立国际交流平台是对外合作办学的重要途径。2007年10月,中国、俄罗斯、韩国等8个国家的24所高速交通运输院校联合成立欧亚国际运输院校联合会,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培养铁路人才,同时,在和其他国家的不断交流和合作当中,通过整合一系列优质资源,有效地推动了铁道机车专业发展的国际化进程,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交流、课程标准等方面积极与发达国家教学模式接轨。
3.2 开展国际项目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合作共赢是发展的根本方法和根本要素,而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培养国际人才的必经之路,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应该积极和其他发达国家开设铁道机车专业的院校进行合作,学习其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熟悉铁道机车市场的实际需求,在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提升高校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定期进行国际化的培训,积累国际培训经验,切实提高国际人才培养目标。此外,学校还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国际应用能力的人才,主动与国际标准接轨,引进德国、日本等先进的课程体系和师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部分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革。加强与现场交流,提升交流频次和拓展交流深度,深入铁路局车辆段、运用车间和一线生产班组了解企业最新用人需求和现场生产组织、技术等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以此不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终极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抓手不断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距离对接。总而言之,在创新自我的教育模式时,以自身发展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将国外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和自己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借鉴国际当中比较经典的合作项目管理案例和发展十分迅速的信息技术,开展铁道机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保证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显著提高。
3.3 提升国际交流对话能力,开阔学生眼界
对于提高学生国际化的能力来说,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参加或主办留学生活动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海外资源。同时,学校还应提高教师在规划、操作、组织等方面的国际事务能力。其次,为了提高教师的国际教学能力,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到国外培训,促进他们充分了解铁道机车行业的国际标准,并在后续教学过程中结合我国的特点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实施双语教学的激励机制,对于教学效果较好的老师,在年终可以给一些奖励,保证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当中充分使用外语。最后,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素养,与国际当中其他类别的院校建立起友好的联系,增加学生出国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定期开展学生管理社团活动和素质培训,或者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学习平台,使各个国家利用互联网就可以交流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科研经验,学生也可以在互联网上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一些困难和看法,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4 重塑教师角色,创新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具有基础知识差、理论学习能力弱、偏好动手操作的特点。鉴于此,作为直接接触学生的一线工作者——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与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重新鼓劲,让学生觉得自己不仅学得懂,而且可以学得好。传统的教学是“权威和管理型教学”。因此,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其地位是权威而不容动摇的。考虑到职业院校的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同时,为了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师的角色必须重新进行定位。其“管理者”的角色应该向“管理者+服务者”的双重角色过渡。教师对学生,既要管,还要爱,更要引。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实现优秀教学的第一步,当然也是进行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的第一步,只有学生愿意听老师讲、向老师学,才有可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要求。
为了配合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特点、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一门课可以由多个领域的老师授课,一堂课可以有1~2个不同领域的老师同时上课,在课堂上同方位多角度讲解一个体系,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科学相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要注意讲授型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不能因为强调实操而忽视了讲授的重要性。
3.5 加强互联互通,推动资源共享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高职院校通常采用校园交流的方式和国外高校进行互联互通,方式单一,在进行国外和国内资源融合的过程当中,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当今国际发展的机遇,利用优秀的国际平台资源以及人才培养计划弥补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此外,通过平台内的各种交流形式,深化跨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利用“一带一路”这一发展平台在合作交流的过程当中,秉持开放、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在优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保证联盟成员学校之间的学生文化素养都得到迅猛的提升,这种方式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成员学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的合作,推动资源共享。
4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各个企业在国际发展当中面临许多的挑战和机遇,同时,我国铁道机车类行业对于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应该强化合作意识,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合理地使用国际当中先进的教学体系,充分挖掘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资源,改革创新鐵道机车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剑飞.“一带一路”背景下轨道交通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88-90.
【2】石恒贵,周琼芳.“一带一路”战略下高校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路径探析[J].魅力中国,2016(3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