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绍铭 昕一
《正义的慈悲》剧照,左为史蒂文森,由迈克尔·B·乔丹饰演:右为麦米兰,由杰米·福克斯饰演。
上世纪80年代,黑人沃特·麦米兰因一桩被栽赃陷害的谋杀案锒铛入狱,在美国死囚牢房里待了6年,后虽查明无罪,却因黑人身份未获任何赔偿,在不公判决带来的疾病与困顿中去世。
时至今日,麦米兰案在美国仍备受关注——正是从他的沉冤昭雪开始,美国刑事司法系统中的种族不公正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更多人被无罪释放。在该案发生33年后,麦米兰案首次被拍摄成卖座电影《正义的慈悲》,由影星迈克尔·B·乔丹(此乔丹非彼乔丹,不是篮球巨星,而是美国知名演员,最为人所知的角色就是《黑豹》中的反派)主演,并于近日在美国公映。
明明不在凶案现场的麦米兰为何仍会成为嫌疑人?被法庭判死刑后,麦米兰如何翻案终证清白?案件又为何久拖不决?电影还原了麦米兰冤案的诸多细节,从种族视角讲述了美国司法体制的不公和偏见。
1986年的冬天,18岁的白人美女朗达·莫里森突然被人枪杀,死在了美国阿拉巴马州繁华街区一家洗衣店的地板上。当时,如此毫无征兆的恶性案件并不多见,因而一发生便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警方查遍线索,却一无所获,案发7个月仍未能破案。在愤怒和恐惧的社会情绪下,警方急需一个凶手来顶罪。
就这样,在当地声名狼藉的黑人麦米兰成为警方眼中的完美“替罪羊”。麦米兰出生在阿拉巴马州的黑人社区,从小以摘棉花为生。尽管出身贫寒,但他勤劳肯干,开了一家小型伐木工厂,过上了与出身“不相称”的小康生活,这令不少人嫉妒。而且,麦米兰开朗、慷慨,有着粗犷的外表,颇受女人喜欢。他自己也有些飘飘然,竟然与已婚白人女性卡伦·凯利公然保持情人关系,并导致后者婚姻破裂。要知道,在当时的阿拉巴马州,跨种族性关系会给黑人男性带来生命危险,黑人为此遭受私刑处死的案例屡见不鲜。因为自己有“不伦情事”,再加上儿子也冒天下之大不韪,和白人女性成婚,麦米兰俨然成了当地人的“眼中钉”。
在莫里森被杀案无法告破时,丑闻缠身的麦米兰成为杀害少女的嫌疑人,似乎是理所应当之事。“反正他已经是‘公敌,符合白人眼中的杀人犯。”负责破案的警长泰勒经过考虑,顺手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
接下来,泰勒诱使已经卷入另一起谋杀案的白人拉尔夫·麦尔斯做出漏洞百出的口供。在亲眼目睹电刑的痛苦后,迈尔斯精神几近崩溃,警察让他说什么他就说什么,于是,他声称亲眼看到麦米兰枪杀了莫里森。
1987年6月,麦米兰作为谋杀案嫌疑人被捕,他不断争辩:谋杀案发生时,他在教堂里与许多人一起做礼拜。然而,警官的回答却是:“我丝毫不关心你那天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我也不管其他证人会怎么说,我就要把你这个黑鬼放在12名会认定你有罪的陪审员面前!”
影片再现了这一看似荒谬的过程——无能警长随便抓一个无辜黑人,并威逼利诱其他死刑犯做假证,直至黑人被关进死牢。就这样,未经审判的麦米兰,和一群死刑犯一起,被拘押进阿拉巴马州死囚牢房。
15个月后,麦米兰谋杀案开庭。主审法官把庭审地点定在一个当地居民超过86%都是白人的地方。尽管3名检方证人的证词漏洞百出,麦米兰也有确凿的不在凶案现场的证据,由11名白人和1名黑人组成的陪审团还是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仅用1天半时间就裁定麦米兰谋杀罪成立,判处其终身监禁。
主审法官似乎还不解恨。他利用阿拉巴马州法律赋予的“推翻权”,把麦米兰的判决从终身监禁改为了死刑。据统计,阿拉巴马州几乎70%的主审法官都使用过一票改判特权,以推翻陪审团判决。阿拉巴马州200名死刑犯中有至少36名是因此制度而被改判死刑的。
于是,麦米兰仅仅因自己的肤色和私生活丑闻就被迅速定罪,奋斗半生的事业化为乌有。他不得不和一群死刑犯朝夕相处,时不时目睹犯人在电椅上被杀死的惨象,度过生命中痛苦不堪的时光。“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恐惧,闻到你曾共处的人被烧死的气味是世上最恶心的经历。” 但他没有放弃,始终坚持自己是无辜的。
就在麦米兰几近绝望时,28岁的黑人律师布莱恩·史蒂文森介入案件。作为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史蒂文森原本可以找到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他却执意要当一名公益律师,免费帮无辜的黑人同胞辩护。
两张黑色的面孔在1988年的冬天相遇,史蒂文森的坚定信念和丰富经验令麦米兰重燃信心。史蒂文森先约见了谋杀案当天与麦米兰一起在教堂参加活动的居民,所有人都证明麦米兰是清白的。他说服一名目击者,让其提供了一份证明麦米兰不在场的“有利证词”。
随着调查深入,史蒂文森还发现,麦米兰被判有罪的主要证据居然只是迈尔斯的证词,没有任何物证能证明麦米兰是凶手。迈尔斯也是死刑犯,他完全有可能为了减轻刑罚而提供控方所需证词。也就是说,麦米兰的死刑判决仅仅是依靠一份前后矛盾、错漏百出的证词。
“没有作案动机,没有物证,只有一个人的话。”史蒂文森将这些如实告诉检察官,却引起对方极大反感。史蒂文森竟因自己的坚持被指控“妨碍司法”。祸不单行,就连教堂的目击者也因惧怕报复而拒绝出庭作证。
影片《正義的慈悲》从史蒂文森的视角出发,充斥着黑人律师彼时的绝望和无力感。为了追求正义,史蒂文森开始了他的漫漫上诉之路。在1990年至1993年之间,史蒂文森4次上诉至阿拉巴马州法院,要求对麦米兰案进行重审,然而僵化、傲慢的阿拉巴马州司法系统一直驳回。在影片中,这个过程被拍摄得极其缓慢,近乎停滞,也从侧面凸显出美国司法程序的冗长、繁复。
1993年,麦米兰被释放。
麦米兰(左一)被无罪释放后回到家。
走投无路的史蒂文森想到可以求助媒体,引发大众关注麦米兰的冤情。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影响巨大的“新闻60分钟”将史蒂文森搜集到的证据公之于众,包括迈尔斯承认当年迫于威胁而做出“定罪证词”的录音。
迫于舆论压力,阿拉巴马州法院终于受理了史蒂文森的第五次上诉,以定罪证据不可靠为由,批准了麦米兰案的重审请求。1993年3月2日,巡回法院法官判决麦米兰所有指控均不成立,死刑判决同时撤销。
麦米兰走出死牢时,已经被关押了6年之久。死牢里的经历使他出现了早发性痴呆,无法正常工作,生活相当窘迫。尽管如此,当年的检察官否认故意诬陷麦米兰,并辩解说,麦米兰的罪名免除,恰恰证明了阿拉巴马州刑事司法制度是公平公正的。麦米兰对参与谋杀案调查的官员提起的民事赔偿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最终也未获支持。当年负责这一案件的警长泰勒在工作岗位上安然无恙,直至2019年顺利退休。
“他的自由是基于简单的正义——他是一个无辜的人。”史蒂文森在谈到麦米兰获释时说,“在面对有色人种时,一些人总是更难以控制内心的暴戾。比这种戾气更加难以抵抗的是美国种族歧视的文化及历史。”
麦米兰的儿子曾发誓:“有人要为他们对我父亲所做的事情付出代价。”然而,他的誓言未能兑现。2013年9月,麦米兰在疾病和困顿中离世。本案还留下另一个未解之谜——杀害莫里森的真正凶手仍未抓获。
《正义的慈悲》展示了美国司法制度对黑人的歧视,并引用了一项统计数据: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每9个死刑犯就有1个是无辜的,且绝大部分被误判的是黑人,而真正的罪犯则逍遥法外。
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刑事司法有两大趋势,它们相互交织,构成了麦米兰案的背景:一是种族平等面临着严峻考验,非裔嫌疑犯大多无钱聘请律师,法院指定的律师又常常不作为,这导致死刑犯中,非裔美国人等弱势群体占了大多数。其次,当时美国采取重刑政策,死刑执行数量逐年递增。
正如史蒂文森所说:“相比于为麦米兰赢得自由的艰辛,将一名无辜之人判死刑显得太过轻松。”
尽管如此,麦米兰真诚地原谅了那些逮捕他、指控他、给他定罪以及出于各种阴暗心理抹黑他的人。沉冤昭雪的他以自身经历为案例,为推动美国死刑制度改革做过公开演讲。“相信还有其他像我一样无罪的死刑犯,这令我担心。”在多方努力下,阿拉巴马州最终通过了黑人遭遇冤假错案可 以向州政府索赔的法律,主审法官的改判特权也被取消。
如今,美国很多州已经废除死刑,力求减少麦米兰一样的冤案。然而,唯有审案时摒弃歧视和先入为主的观念,才能最终改变黑人在司法中的种种不公平待遇。
这种令人唏嘘的情绪被代入电影结束的片段里,黑人们聚在教堂里,唱着对上帝的赞美之歌,把一切痛苦、忍耐和希望都寄托于对上帝的信仰。正义的慈悲,在他们心中是那么遥远。
沃特·麥米兰1941年10月出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非洲裔美国人,因和白人妇女有婚外情引发众怒,并因此成为一桩谋杀案的“替罪羊”。他在被关进死牢后仍不断上诉,终于在6年后无罪获释。2013年9月,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