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环
【摘 要】 疫苗和一般药品不同,因此在管理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对于疫苗质量的监管,同时还必须不断深入学习,做好疫苗质量的跟踪工作,一旦发现疫苗有不良反应,则需要尽快上报,同时积极整理疫苗的相关信息,以便为接种人员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从而保证疫苗的安全应用。本文从疫苗对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及如今的发展状况入手,对基层医院疫苗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基层医院;疫苗;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2-277-01
1 疫苗对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及如今的发展状况
在人类预防疾病的研究中,疫苗是目前已经证实的最为有效也是最成功的一种方式,我国自1978 年开始实行计划免疫,1988、1990、1995年,先后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四苗”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92 年卫生部积极推行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策略,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使我国儿童乙肝感染情况得到有效控制。2000 年,我国实现了消灭脊灰的目标。国家大力支持预防接种发展,2006 年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成立,免疫规划管理处的人员编制扩充达原来的2 倍以上。2008 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5 种扩大到14 种,预防的传染病由7种增至15种。
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的开展,我国和沿线国家都有了非常良好的交往,而且在“一带一路”公共卫生合作网络的构建过程中,我国提出了非常具有价值的意见,我国强调了疫苗的重要性,同时表示要加大疫苗的研发强度,以保证我国在“一带一路”卫生安全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和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以控制疫情的发生。
我国在疫苗的推广方面之所以可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绩,主要归功于我国将儿童的免疫工作放到了首位,同时建立了网络监管体系,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以及冷链系统,从疫苗的生产到运输以及销售环节,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法律法规保护体系。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科技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截止目前,我国已经可以自主生产的疫苗达到50多个品类,年供应量超过10亿剂次,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要,而且还销往国外,并且多个研究所生产的疫苗已经得到了WHO-PQ的承认,目前我国的疫苗在亚太地区,中亚以及非洲地区销售情况良好,给这些国家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疫苗管理法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法律,把分散在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中的规定,整合成一部法律,有助于规范疫苗的研制、生产、流通、预防接种等环节,大幅提升了对制售假劣疫苗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对违法行为有着强力震慑,捍卫了公共安全的底线,疫苗法的出台彰显了我国确保疫苗安全、有效、可及的信心和决心。
2 基层医院疫苗风险点管理
2.1 疫苗采购、验收
各基层预防接种点在进行疫苗采购时,根据相关部门要求从北京市疫苗进销存系统进行疫苗的采购,并通过区县级疾控中心审核通过后,才能由统一疫苗运输配送中心,按照冷链运输要求配送到各基层预防接种点。疫苗的由经过培训有资质的专人负责管理,要求对照配套的生物制品批签发,配套進口药品通关单,对疫苗的名称、生产厂家、数量、质量、批号、规格等逐一核对。同时严格查验运输途中温度记录,各项质控查验合格后留存相应纸质材料收档保存。对于资料不全或者是运输记录不符合疫苗,不能接收。
2.2 社区服务中心疫苗储存管理
社区服务中心则必须有专职人员进行疫苗的管理工作,同时定期对其进行相关业务的考核和培训,这主要是由于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于疫苗的储存以及养护更为熟悉,同时对于疫苗的存储温度以及湿度等要求也更为敏感,因此更有利于提高疫苗的存储质量。而在疫苗的管理过程中,疫苗冷链管理是保证安全接种的有效措施,在冷链管理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详细检查并记录疫苗的存储设施;其次对于已经验收合格的疫苗,必须根据相关要求存放于合适的环境下,并且不同疫苗之间要保留1到2厘米的空间,而且疫苗和冰箱壁之间也要保留1到2厘米的空间,防止疫苗冻结。同时要用温度计或者其他温度监测设备对冰箱进行温度的监测,要求每天要记录至少2次温度,并且不能少于6小时的间隔时间,将冰箱冷藏室的温度要控制在2-8℃,冷冻室的温度要≤-15℃小鱼-15℃,而且在冰箱内的温度监测设备在使用之前必须经过校准够方能使用;最后,对于疫苗的出入库需要管理人员每天进行日清工作,每月进行一次月结,并且对于疫苗要定期盘点,确实保证和帐目数量相符。
2.3 医院疫苗接种
第一,在基层医院以及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接种的人员必须经过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的专业培训, 在进行疫苗的接种中,必须确保接种人员具有相应的资质,进行过疫苗接种的培训。第二,在基层医院预防接种显著区域明确公示各类疫苗的信息,在给相关人员接种时,接种人员必须将疫苗的名称、禁忌以及作用和在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等信息告知接种人或者接种人的监护人员,第三,接种人员在接种时要根据疫苗的有效期限的顺序先后使用,在接种前要核对好疫苗的品种,同时对疫苗进行外观检查如果出现变色、过期或者冻结现象,则不能使用。第四,接种人员还要做好接种记录工作,根据相关规定做好疫苗的名称、厂家、规格、有效期、接种时间、批号、接种者、受种者等,并且要求该记录最少保存5年。
2.4 规范工作流程
接种门诊建立可以信息化管理平台,规范接种流程。按照叫号,预检,登记,接种,留观程序有序进行。预检登记后LED 屏幕显示排队顺序,避免了插队纠纷。受种者持预防接种证首先接受预检,排查接种禁忌证,家长要据实回答,在信息化管理平台完成登记后,在接种证上填写所接种疫苗的基本信息,开处方到接种室准备接种。接种后向家长交代可能出现的反应,注意事项,并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及时间,在留观室观察30 min 无异常后方可离开。
3 结束语
疫苗是特殊类药品,在保障公众健康预防一些疾病方面有非常好的效果,同时由于其特殊性,疫苗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则更为重要,例如在2016年山东发生的非法经营疫苗案、2018年的长春长生疫苗记录造假事件都暴露出我国在疫苗的生产以及流通环节中的监管漏洞,这给人民造成了非常大的生命财产安全隐患,因此加强疫苗的安全风险管理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从疫苗对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入手,详细阐述了几点疫苗的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秀娟,李蒙,郭素兰.精细化管理在儿童预防接种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5):2748-2749.
[2] 徐桃香.护理安全管理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9):165+182.
[3] 郭春玉,赵华澜.探讨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对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3):231+233.
[4] 张克美.预防接种门诊的护理安全管理体会[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8,24(0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