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园区转型升级的动力

2020-03-02 07:42苏瑞娜
群众 2020年2期
关键词:园区升级转型

苏瑞娜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园区凭借其在物流、资源等方面的集聚效应与低成本优势在承接海外产业转移、引进外资、培育孵化新产业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园区建设十分迅速,形成了国家、省、市多层级多类型的园区生态系统,是各大区域及城市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但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园区传统的低成本优势面临边际效用递减挑战,已难满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为此,应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激活转型动能,深化管理专业化改革,从而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2017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释放了加快园区转型发展的信号,给园区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产能转移呈现新动向。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整体放缓,造成全球层面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诱发投资下滑与产业转移,部分行业出现兼并收购潮,全球产业链再次向更低成本的地区转移。全球层面的产能过剩、投资下滑、产业再次转移给我国传统的发展模式带来较大压力。过去,我国走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国内园区借助资源集聚形成低成本优势与规模效应,通过占据全球产业链低端区间的方式快速崛起。产业再次转移的浪潮使得产业链低端链条从中国大陆向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区转移。对于国内园区而言,以低成本招商引资为重心、以承接海外产业转移为主模式的发展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后劲不足的挑战。

技术变革带来新增长点。与外部产业转移潮同步出现的是国内技术快速变革所带来的新机遇。近年来,国内技术积累与迭代速度持续加快,涌现出以互联网行业为代表的各类新产业、新业态,这些新技术、新科技为国内园区产业的跳跃式发展提供了机遇。技术进步与突破会孵化新产业、改变产业链既有形态,而新产业的快速崛起则会加快传统产业链的瓦解与交融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较强颠覆能力的中小企业会成为园区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推动园区经济走向内生型创新发展之路。技术变革及由此带来的发展模式变化给国内园区提供了新机遇,园区在突发式、跳跃式创新中破除传统产业的“低端锁定”成为可能。

人产城多功能融合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园区主要围绕产业展开布局,侧重发展园区的经济功能。早期的园区规划、设计与发展主要关注平台的低成本集聚优势,忽视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园区相应的社会管理、服务功能发展滞后。这造成园区与城市在空间和生态系统上的相对隔离,只承担单一工作功能的园区面临非工作时段的“空心化”“空置化”挑战,与城市教育、医疗、娱乐系统的远离乃至脱节更限制了园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和汇聚能力。随着创新发展重要性的进一步凸显,人才和技术成为实现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创新引领的新型园区发展路径应遵循“人本理念”,强调生产、生活、娱乐的合理分配与妥善布局,将园区“经济增长极”功能向“创新生态系统”拓展。传统承载工业生产功能的园区也需要进化为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园区,通过建设优美宜居的环境与完备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吸引创新人才与高端技术聚集,进而推动园区走向创新引领之路。

我国园区早期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全球产业的转移浪潮,多数园区抓住了发达国家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发展机遇,以强有力的行政力量主导推动园区建设,通过提供有吸引力的税收、土地政策来引进外部资本和企业。这种园区发展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地区、城市经济的快速崛起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但政策主导的发展模式也造成了各地产业园区结构雷同、功能同质及由此带来的恶性竞争、供给过剩等问题,为园区的转型升级带来重重阻碍。如何在不破坏园区既有优势的前提下激活园区的内生创新优势成为当前众多园区转型升级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重塑园区发展理念。在后工业时代,有发展潜力的园区大多围绕科技创新构建竞争优势,这也是国内园区实现转型升级、突破产业“低端锁定”的可行路径。要推动园区转型升级,需先一步重塑发展理念,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实现动能转换,提升园区布局规划的长远性与科学性。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引领的发展模式对基础设施依赖较小,园区不用投入过多资源用于基础设施系统重新升级,可通过轻资产模式快速启动运营。国内大部分园区土地余量空间有限,部分园区用地开发已趋于饱和,园区转型升级只能是在既有的成型基础设施上做文章,通过产学研一体化能激活园区内生增长动力,改变要素组合方式。要重视大学、科研机构、医院、图书馆这些一旦建立就很少搬迁的“锚设施”,借助“锚设施”的汇聚效应实现人才与技术的聚集。同时,依托既有资源平台增强与周边高校、科研院所、各类实验室的合作,加快显现人才这类创新资源的汇聚成效。

激活园区转型动能。园区转型升级无异于另一场“创业”,需要极具活力的人和组织提供推动力,创新型人才与企业是塑造园区转型内生动力的关键。在人才引培、企业招引中应制定更为完善的精准扶持计划,增强平台的“点对点”服务能力。国内园区在引进创新型人才时往往陷入唯名气论、唯身份论等误区,将过多资源投入到争夺“奖项人才”“帽子人才”中,忽略了对后备人才、高成长型人才的培育。地方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及人才引培时过于强调“帽子人才”数量,忽视创新成果市场转化成效。可构建人才引培评级制,针对顶尖人才、成熟人才、成长型人才、技工人才等不同人才类别采用不同的扶持政策,给予人才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在招引创新型企业时,除了关注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之外,还应重视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孵化。借鉴海外园区成功模式,设置创新产业孵化器,为起步阶段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业务咨询等服务。一方面,提供专项资金给初创型中小企业重点解决当前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另一方面,园区借助平台方优势开发多方面的咨询服务业务,协助创业公司开展项目监控、评价,为创投项目提供优化建议。

推动园区管理专业化转型。随着新技术、新产业的快速崛起,“人”成为创新发展的最关键资源。园区创新发展成功的核心也在于人,不仅要在产业布局中关注人的因素,更要在园区管理中重视以人为本。园区管理团队是否有创造性与管理活力决定着园区转型升级的成败。在推动园区转型升级时,应先一步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以此激活管理团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适度下放人事权。在园区人员聘用、绩效调整方面给予园区一定自主权,探索管委会自行选聘人才的机制。推动“职业雇员制”的进一步完善,发挥奖励性绩效的激励作用,对个别特殊人才可推行契约化年薪制,对特別紧缺的综合性人才可探索特岗特薪制。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孙秋香

猜你喜欢
园区升级转型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转型
回暖与升级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