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知语法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与社会文化和话语语境中的语言研究密切相关,其在建立自身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就纳入了语境因素。认知语法奠基人Langacker划分的情境、系统和组合语境都在认知语法的包括侧面/基体、认知域、射体/陆标和背景等在内的基本概念之中得以体现。本文将对这三种语境是如何在认知语法的上述基本概念中体现的进行概括分析,从而进一步证实语境概念在认知语法中从未被忽视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认知语法;侧面/基体;认知域;射体/陆标;背景;语境
作者简介:陈萱(1995.4-),女,汉,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2--02
一、语境于认知语法中
牛保义教授基于文献研读,在他的文章中概括了国际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为:两个转向(社会转向与量化转向)、三个延伸(沿时间、空间和模态三个维度的延伸)、一个特征(百家争鸣)(牛保义,2018),展望了认知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要结合现有的研究趋势,实现跨学科融合,求同存异,再语境化”(牛保义,2018)。无论是从两个转向中涉及的“社会转向”还是未来发展趋势中提到的“再语境化”都在强调认知语言学研究应更加注重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著名语言学家Dabrowska 以“认知语言学的七大罪”为题写文章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取得不可小觑成就的同时,也犯下了“七宗罪”,其中一宗就是:忽略语言的社会因素。他表示,认知语言学发展初期的30多年里,对于社会因素对语言结构的影响和作用的关注严重欠缺。综上可得,社会因素似乎是长久以来一直被认知语言学家忽视,是一个亟待认知语言学领域对其倾注心血的重要方面。而这个推论真的合理吗?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牛保义教授在他的文章《认知语法的“语境观”》中就曾对Dabrowska 提出的“忽略语言的社会因素”这一宗罪发出过不同声音。他在认真研读了认知语法奠基人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基础》一书后就发现,在其中谈及语境的第一卷第十章中就对社会文化因素给到了足够的重视。
首先关于上文提到的“社会转向”,在认知语法中,更准确恰当地说,重视社会因素并非为“转向”,而是“直线向前”(牛保义,2018)。认知语法领域对社会因素问题一直是重视而并非忽视的,所说的“社会转向”,对认知语法领域来说其实是要继续保持好对社会因素给予应有的重视,而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再之是关于“再语境化”。认知语言学中对语境的讨论不多,但并不是因为它是主张去语境化的,恰恰相反,“语境因素已经被纳入了语法构建的核心部分许多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都包含了语境因素”(谢应光,2008)。作为认知语言学重要的理论之一,认知语法在其语法理论的基本概念创建中就引入了语境因素。在前面谈及过的《认知语法基础》有关语境的一章中Langacker 就表示:所有的语言单位都是语境依赖的(Langacker , 1987)。
二.Langacker的系统语境、情境语境、和组合语境
系统语境就是用以规约性单位对一个实际用例进行范畴化判断。规约单位是存在于语言使用者大脑中的规约性的表达式,实际使用事件是说话人在一具体环境根据某一具体目的所使用的象征表达方式,可以是一个词、短语或句子。规约单位亦被称为活跃结点,结点的激活涉及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可引发激活别的规约性单位,从而将这些结点与其他的结点联结起来。系统语境就体现在这种结点及其相互关系的作用中。比如,“desk”的规约意义可包含:物理特征(固体,形状和尺寸,原材料等);功能特征(用于办公、学习等)。每个特征构成一个结点,每个特征的下属特征又构成一个个更细化的支结点从而形成一个网络,这就是“desk”这个单词表示的概念的系统语境。
情境语境是指以言语事件参与者为中心的语用环境即语言表达式的外部环境包括言/听者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文化背景时间地点等故也可称为社会语境。例如言语行为句“I sentence you ten years sin prison.”,言语事件参与者为法官、罪犯,说话的地点一般为法庭。这些情境语境对成功实施“判刑十年”这一言语行为来说必不可少,而同样一句话如果是一名老师在教室里说出是无法实施这一言语行为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情境语境是这句话所表达意义的一部分。离开了情境语境句子的意义是实现不了的。
组合语境指的是语言内部两个语义或音位结构的相容相适应。一个语义结构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生出变体是受语境制约的。一定程度上变体能从引发这一变体的语境中区分出来。Langacker用下面两个例子说明“fly”在不同的组合语境中语义结构的变异情况。“fly”的原始义为:鸟扇动翅膀推动自身在空气中前进。例如,“A bird flew over my head”。而当“fly”出现在“Jets fly in the sky”中时,“fly”为适应这个新的主语“Jets”,延伸出一个语义变体“靠机器推动自身在空气中前进”。这样,一个被限制在主语为鸟类动物的语境,一个被限制在主语为飞机类的飞行器这样的语境中。由此可见,组合语境主要涉及语言表达式内部成分结构之间的相容和整合。
三、语境于侧面/基体、认知域概念中
基体是一个表达方式激活的内容,在基体内直接表示出的实体就被称为侧面。例如,“hand”和“elbow”表示的事物都在同一个直接辖域“arm”内,意味着二者有相同基体;二者又可以分别以“侧面”这个身份呈现。它们选择了不同的侧面表示的事物是不一样的,导致表示的意义不同但却均与手臂有关。“这种构成侧面基础的基体实际上形成一个概念网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与词语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因素,相当于前面所说的系统语境的一部分。”(谢应光,2006)换言之,侧面和基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系统语境的反映。
认知语法中,与语境这个概念最为相似的概念应该是认知域。对上面的例子进行延伸可以的得到认知域的概念。“thumb”形成的概念可构成“thumbnail”这个概念的基体,“hand”可构成“thumb”这个概念的基体, “hand”的基体为“arm”,“arm”的这个概念又是根据“body”形成的概念形成的。Taylor认为,“thumb”这个概念是为了形成“thumbnail”的概念而专门激活的基体,而“body”则是所有表示人体部位的词语形成概念所依据的认知域。因此相比之下可以看出一个表达方式的基体是此表达式固有的、必然要激活的概念内容,而认知域则是一个更为概括的作为背景知识构架存在的概念内容。但仔细来看,认知域所包含的语境因素像基体中的一样也存在于概念网络中,一般不会出现在话语内容中,属于系统语境。
四、語境于射体/界标概念中
按照Langacker 和Taylor的观点,当一个表达方式勾画的是一种关系时,射体表示一个关系内的主要图形,即注意的主要焦点;界标则表示在这个关系中借以观察射体的参照物,即注意的次要焦点。例如,“The cat is jumping over the wall”中,“the cat”为射体,即说话人关注的主要焦点事物,而“the wall”表示的是界标,是说话者观察“the cat”的参照点,是次要焦点事物。“the wall”构成“the cat”的一种语境,由于两者都出现于同一个句子中,反映了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包容的语义关系,所以相对于“the cat”而言,“the wall”构成一种组合语境。因此我们可以说射体与陆标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组合语境的作用。
五、语境于背景概念中
Taylor指出,背景是言语事件的发生的整个环境,包括言语事件的参与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当时的情境语境、参与者所共享的知识等。背景成分可以在话语内容中明确表达出来称为“onstage”。如 “I will tell you the truth”中的I和you分别代表作为背景成分的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话语中被直接表达出来。而大多数背景成分不在话语内容中明确表达出来的情况被称为“offstage”,如 “The movie is boring”中并没有出现说话人和听话人。那么如何将这些背景成分体现在话语的语义结构中呢?方式就是要借助在话语中使用冠词、指示代词、时态形式等来联系话语内容和背景。在“The movie is boring”中,“movie”指的是一种类型的实体,世界上有无数个这种类型的实体即有无数个被称为“movie”的事物。加上了冠词“the ”指明了表达中的“movie”是言语事件的参与者在无数“movie”中选出来双方都能够识别的共享信息。由此作为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背景成分虽没有在话语中明确表达出来却与话语内容联系起来了;此外,句中虽没有明确出现表示时间的标志比如时间状语,但因其使用了be动词的现在时,仍能确定出话语内容在时间上与说话时间是怎样的位置。
事实上,背景设置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情境语境“对用例的情境化”(牛保义,2017)。牛保义教授就举到了“this book”这个例子,“this”的使用是对“book”的情境化。也就是说能够使说话者和听话者明确“book”是离说话人近的实体。所以笔者通过对比发现,这种在一个表达式中植入一定的情境成分(如this/that/a (n) /the/ -s/-es/-ed等)其实就是这里的背景成分。
六、结论
认知语法将语境看作语法的一部分,其理论从创设之初就充分意识到了语境对最终意义的影响并在其理论体系中毫不吝啬的给予了语境充分的“展示空间”。本文通过对认知语法中语境概念的概述分析发现:侧面和基体间的关系可看作是系统语境的反映;认知域所包含的语境因素存在于概念网络中也属于系统语境;射体与陆标间的关系则体现了组合语境的作用;而背景设置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情境语境的作用。因此,语境概念是溶于认知语法血肉里的,认为认知语言学忽视语境重要性的言论是不准确、不公平的。语境概念在认知语法中从未被小看。
参考文献:
[1]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1: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Stanford.[M].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牛保义.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外语,2018,41(06):852-863.
[3]牛保义.认知语法的“语境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40(06):78-86+158.
[4]魏在江.认知语言学中的语境:定义与功能[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39(04):39-46.
[5]谢应光.认知语法中的背景设置概念[J].山东外语教学,2006(0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