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丹丹 黄明和 曾历
摘 要: 多径传输协议以其透明地利用多路径特点,让用户可以反向多路复用冗余的信道资源,从而提高网络的整体吞吐量和可靠性。而随着AI、AR、物联网、大数据、量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原有传输层的协议已经难以满足用户对高带宽网络的需求,因此多径传输技术将被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并成为学术工作者们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然而,现有研究方案大多倾向于数据调度,路径管理,数据分配和拥塞控制等方面,但是网络缓冲区的动态变换、带宽延迟变化以及实时流媒体时间敏感性问题又亟待解决,所以本文从部分可靠,智慧协同,公平性方向出发,分析多径传输协议的研究成果和限制,并对未来多径传输技术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 多路径数据传输;部分可靠性;智慧协同;公平性;MPTCP;SCTP
中图分类号: TP393.0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20.01.060
本文著录格式:余丹丹,黄明和,曾历,等. 面向部分可靠和智慧协同的多径传输技术综述[J]. 软件,2020,41(01):276282
【Abstract】: The multipath transmission protocol uses the multipath feature transparently to allow users to reverse multiplex redundant channel resources, resulting in improved overall throughput and reliability of the network.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AI, AR, Internet of Things, big data, and quantum computers, traditional transport layer protocols have been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users for high-bandwidth networks, so multipath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will be further researched and developed, and it will b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of academics. Most existing research solutions tend to be in data scheduling, path management, data distribution and congestion control, but the dynamic transformation of network buffers, bandwidth delay changes and real-time streaming time sensitivity issues need to be solved.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multipath transmission protoc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tial reliability, intelligent collaboration and fairness, and forecasts its future research trends.
【Key words】: Multi-path data transmission; Partial reliability; Smart cooperation; MPTCP; SCTP
0 引言
隨着网络的搭建和运用,众多设备都逐渐配置多种不同的网络接口,就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来说,一个终端设备就同时具有WIFI、蓝牙、LTE、3G/4G 甚至是5G蜂窝网络。互联网的普及使其在日常生活中突出重要作用。传统的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单一的可靠性传输协议,且只假定一个数据流在现有网络中流通,网络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多路径传输技术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高标准、高要求的带宽需求迫使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发展和研究多路径传输技术;二是多路径传输技术可以聚合多条可用带宽资源,并在发展TCP的同时又极大地保留了TCP协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近年来,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1]、多路径传输控制协议(MPTCP)[2]相继出现,极大地缓解了带宽紧张的局面。图1展示了多路径传输场景中异构网络的多种可用带宽被多宿主终端设备纳入可利用资源,大大地减少了TCP中可靠性传输的数据重传和数据确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事实上,现有的关于数据重传策略和应对丢包方法往往针对已经发生丢包的特殊情况,而多路径的优化方案也局限于延迟响应、数据调度和分组重排等方面., 端与端之间、各子流之间的协同合作极少涉及。多路径传输协议作为传统传输协议的拓展协议,还存在以下问题:
(1)带宽延迟和接收缓冲区动态变化容易引起接收端的阻塞;
(2)实时流媒体服务在网络阻塞情况下坚持完全可靠传输势必会降低用户的体验质量(QoE);
(3)多路径流和单路径流等价定义模糊,难以公平地分配带宽资源;
(4)网络各节点自行运作,缺乏协同合作能力。
目前,关于网络中的多径TCP协议的综述类的文章有很多。文献[3]综合讨论了近几年来关于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等跨层优化方案。文献[4]是研究MPTCP的体系结构,路由和拥塞控制,希望能够提高链路利用率和鲁棒性。文献[5]总结和阐述了MPTCP实际部署、乱序控制、联合拥塞控制、能耗管理、安全以及关于路径选择、移动性和QoS、数据中心中的应用等其他方面的研究。上述研究对数据调度,路径选择,能耗管理和拥塞控制的分析已经相当完善了,但却很少有研究涉及到多径传输领域内部分可靠,公平性,智慧协同的应用综述。这为我们研究路径传输关于部分可靠性、智慧协同、公平性综述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1 多径数据传输
随着多媒体服务遍布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高带宽,低延迟的网络质量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如何利用多网络接口接入技术提高端对端的网络传输服务质量成为重中之重。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什么端对端的多路径传输,现在简单的介绍目前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广泛流行的两种多路径传输技术:SCTP技术和MPTCP技术。
1.1 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
2000年因特网工程任务组定义了SCTP协议,其目的是为不可靠的传输服务提供可靠的数据报传输协议。SCTP是一个面向连接的流传输协议,可以为端和端之间提供稳定、有序的数据传递业务。虽然,它由TCP协议改进而得并继承了较为完善的TCP拥塞控制,但却同TCP连接支持单流不同。SCTP能够在一个连接中支持多流机制,如图2所示,SCTP端点A、B之间可以同时在路径1和路径2进行传输,以此形成支持多流、多宿主的数据传输服务。
1.2 多路径传输控制协议(MPTCP)
MPTCP的设计必须遵守应用程序兼容性和网络兼容性两个原则,其核心思想(如图3)是定义一种在两个主机之间建立连接的方式,而不是在两个接口之间(标准TCP)。在标准TCP中,连接应在两个IP地址之间建立。每个TCP连接由标志着源和目的地的地址和端口的四元组来标识。鉴于此限制,应用程序只能通过单个连接创建一个TCP连接,因此会出现两个主机之间虽然可能同时建立了多个连接,但同一时刻只有单个连接被某个应用利用,而 MPTCP则允许同时连接使用多个路径。
2 主要研究分类
传统TCP协议主要用于网络应用和各种文件数据的传输,而流媒体应用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TCP技术不能满足文字、数据、图形、图像、视像和声音夹杂的多媒体数据传输要求。如何缓解日益增长的流媒体需求同落后传输技术的矛盾,早已成为现今学术界和工业界密切关注的问题。
2.1 面向部分可靠性的研究
多路径传输协议和TCP协议都提供完全可靠的数据传输,但多路径传输协议在性能改进、带宽聚合以及实时性流媒体容错方面具有更加优异的表 现[6]。提供可靠性传输可以为用户带来良好体验,但过于追求可靠性将会大大降低网络性能。如图4所示,用紅色叉和不同颜色区域分别表示接收缓冲中各数据块的不同状态,当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缺失数据块时,接收端不会将其它已接收缓存数据块递交给上层使用,直至缺失的数据块接收成功,由此提供的完全可靠的数据传输时延代价大。因此,研究人员在多路径传输技术上提出了部分可靠性的概念,希望能够最大化利用带宽资源,极大地提高整体网络平均吞吐量,尽可能的为网络用户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质量。
当网络出现严重拥塞和传输时延大等差环境时,为了确保用户对流媒体服务的良好体验,学术工作者们将“部分可靠”概念应用到多路径数据传输。但是,这些解决方案很少考虑到多媒体帧寿命受限的特点。部分可靠的多路径传输有PR_MPTCP[7]和PR_SCTP[8],其研究目的是在有数据丢失情况下,仍能达到预定的可靠性传输效果。多径传输技术的部分可靠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重要度、有效帧和时间约束。
2.1.1 基于内容重要度
将多路数据传输协议运用到实时多媒体传输时,过期数据段的重发是不必要且效率低下的。在空间不足情况下,多路传输发送缓冲区的堆栈会放弃一些用户消息,这些消息能被其他具有相同关联度且优先级高的消息代替(即根据内容重要度判定消息的优先级)。
虽然PR_SCTP在人为损失情况下明显优于TCP,但大部分工作考虑的是没有竞争流量的人为损失情景,若PR_SCTP与竞争流量共享瓶颈时,其传输性能增益并不明显。文献[9]指出了导致共享网络资源时性能降低的原因是:小消息(内容重要度不高的消息)导致的非必要开销和较高的字节流丢失率。文献[10]研究了面向数据流的优先级调度策略,为重要的数据分配高优先级并使用最好质量的路径,优先保证重要数据的提交和传输。
随着多媒体应用的激增,使用会话发起协议(SIP)来进行会话管理的SIP业务[11-12]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献[13]就因特网传输SIP流量的类型和要求,引入了不可靠的PR_SCTP传输发送,并且适当地协调应用和重传机制(传输层),确保有效、低次重传丢失信息。为了提高接近3G蜂窝网络路径上视频传输质量,文献[14]试图通过选择性地丢弃最不重要的包来配合发送端,减轻通信量,促进最重要信息的优先级排序。多媒体应用对服务质量的要求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越来越高,文献[15] 研究了基于H.264编解码器的交互式视频应用中实现MPTCP的“部分可靠性”概念所带来的QoS效益,在可用的网络资源内动态地执行和调整丢弃不重要信息,为移动网络和应用程序提供自配置和自适应机制。
2.1.2 基于有效帧
随着网络视频、直播等多媒体应用(如:抖音、斗鱼、虎牙)的发展,视频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单纯地传输和储存所有多媒体信息肯定能保证视频质量,但现有的网络带宽和存储空间负担不了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巨大数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发现如果在发送端去掉大量的重复信息,保留部分可靠的有效信息,传输压力就会大大降低。
流媒体数据由众多I、P、B帧组成,在传输过程中,所有帧的有效性不同。如图5所示,多媒体数据由应用层交付到传输层时,由于最大报文段长度的限制,它们会被重新分配成不同报文段(报文1、2、3)。当报文2丢失时,即使能够正确传输,由于有效帧I的不完整使得报文1也不能被解码。因此,如何确保有效帧的传输对部分可靠的多路传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实时视频,有时需要放弃一些丢失的数据包,而不是盲等重新传输。文献[16]将来自应用层的有效帧作为消息并记录其边界,每当一个报文段过期时,根据消息边界确定最合理的丢弃范围。文 献[17]就运动图像文件帧具有不同优先级和寿命特点,提出了一种用于多媒体流的部分可靠并发多径传输协议,兼顾了并发多路传输的同时又优先发送有效帧。文献[18]联合考虑了帧间优先级、多媒体帧的寿命限制性质和网络的动态变化,为动态变化的流媒体网络条件下实现“定时可靠服务”。
H.264/AVC是一种高度压缩数字视频编解码器标准。一些研究人员[19]评估了PR_SCTP用于运动图像文件和H.264 / AVC视频序列的实时流传输,其工作表明通过允许有限数量的I帧重传,可以为其提供TCP友好性和可靠性,同时提供较TCP更低的延迟。文献[20]在基于H.264/AVC的MPTCP交互式视频应用程序中,选择性丢弃和消除发送方的每一个不是其他帧的解码帧,实现“部分可靠性”概念所带来的QoS效益。为了区分视频传输中每个帧的可靠性,文献[21]根据帧类型和重传剩余时间,差分重传次数来限制最大重传次数,并保证无效帧的丢失对视频流质量无重大影响。
2.1.3 基于时间约束
多路传输协议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传输层协议,它可以利用多条子路径来缓解带宽压力。但这些子路径因其不同的特性,使得多路传输无法做到地公平公正的利用各条路径,当网络出现拥塞时极易造成失序想象。作为完全有序的协议,多径传输协议(MPTCP和SCTP)将会一直缓存已经接收的未排序数据包,直到重新接收到丢失的数据包才会将传输数据交付给下一层。而多径传输由于长期处于丢包重传的等待时间,其他缓冲数据包就有可能会过时,这给网络用户造成了不必要的网络时延,大大降低了网络传输性能。因此,有人通过考虑时间感知机制,为部分可靠的传输协议提供了另一种设计思路。
实时流媒体中数据传输与时间敏感的应用息息相关,端对端的延迟和抖动是多路径数据传输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文献[22]指定了定时可靠性约束,给MPTCP的丢失数据包定义重传等待时间,超时后放弃重传数据,并将其否定确认给发送方,确保接收方将不再接收相应的用户消息。文献[23]通过“定时可靠服务”概念,实现部分可靠的CMT和PR_SCTP的数据传输,利用PR_CMT的数据与生命周期密切关系和错误传输的确认时间,使得所有可用路径根据时间要求具有不同的可靠性级别。
随着无线网络全球性覆盖和铺设,有损网络上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下载、上传、传输文件,但是严格有序的数据传输将会导致有损网络性能下降。文献[24]提出了一种使用PR_SCTP和SCTP的多数据流超时减少方法,该方法在不更改SCTP超时策略的前提下,在有限时间内重新传输丢失的数据包,并将丢失数据作为应用层的部分请求来保证有损网络的较高吞吐量。
2.2 融合智慧协同的研究
为了解决互联网僵化的工作模式,学术界和工业界将研究焦点逐渐转移到自适应型智慧网络的发展,例如:“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以及“智慧协同网络”等概念层出不穷,如何协调网络中各元素的分工合作是未来智慧型网络服务的工作重点。为了推动智慧型流媒体传输服务的发展,当前学术工作者提出了跨层智慧协同和节点智慧协同。其中文献[3]已经很好地对跨层智慧协同进行了综合性总结,本节的工作重心在节点智慧协同。
近年来,MPTCP在网络容量方面虽然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由于延迟倾向于与最差的执行路径对齐,因此可能会出现延迟性能差的情况:通过短延迟子流传输的数据包必须在重新排序的缓冲区中等待通过长延迟子流传输的数据包。文献[25]以接受器为中心最大限度的减少MPTCP流媒体的应用级延迟,建立了一个考虑网络排队延迟和多个子流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文献[26]将发送速率估计作为切入点,建立以一个接收器辅助路径切换触发器以及重传感知的快速重传模块。然而,多径传输协议有序的调度和路径间差异容易导致分组重排和缓冲器阻塞,这将加重发送方的调度压力。因此,文献[27]提出了一种用于CMT的接收机驱动的多径数据调度策略,用以缓解分组重新排序问题、提高CMT性能以及平衡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开销和共享负载。
图6表示的是接受端-发送端之间的智慧协同示意图,数据流总是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传递,该图对应的是多径传输过程中接受端和发送端两节点之间的协同。其主要功能描述如下:主要致力于计算接收器侧的每路径发送速率,并向发送方提供路径发送速率值的反馈;在接收器处选择适当的主路径并向发送器提供关于所选择的主路径信息的反馈以用于切换决定;快速重传模块致力于帮助发送方及时检测丢包并触发快速重传以实现丢包恢复。
在异构无线环境中,执行“发送器 - 接收器”协作驱动的数据传送同传统的多径数据传输相比,确实有较大优势来解决开销平衡和和共享负载。但 “接收端-发送端”智慧协作的数据调度方案的关注点是两个节点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而现实网络中不会只存在接收端和发送端两个节点。未来我们还可以考虑多节点协作,如图7所示,多个网络节点之間通过协同计算,互通有无缓解非对称网络技术瓶颈带来的缓冲区内阻塞。
2.3 兼顾公平性的研究
多径传输可以同时利用终端的多个接口,最大限度得提高传输吞吐量。但是,单路径流与多路径流共享同一瓶颈链路时,多径流占用的网络带宽会更大。如图8所示,当接收方收到来自发送方的第一个数据包后,慢启动被触发,这时单个子路径吞吐量就高于TCP的吞吐量,这使得随后接入的子路径再也无法享有平等的吞吐量,并且这种不公平性随着子路径的不断接入愈发明显。为了确保网络的绿色友好性,多径传输在优化传输性能的同时还应保证其公平性。文献[28] 将公平性的概念从单路径传输扩展到多路径传输。但是同一系统的多条路径可能同时存在多条共享瓶颈链路,不同角度(即用户、网络、业务流)分析得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因此,多路径传输公平性的研究意义如下:
(1)提高多路径传输的吞吐量以及数据流的稳 定性;
(2)保证多路径传输连接对TCP 连接的友好性,不会导致TCP 连接吞吐量的下降;
(3)减少拥塞控制过程中因公平性引起的不必要的网络延迟。
当MPTCP流与单路径TCP流共享瓶颈链路时,将导致不公平的带宽竞争,文献[29]提出一种基于流体的MPTCP模型,以便实现公平性和拥塞平衡的目标。为了更方便的检测共享瓶颈子流,文献[30]基于瓶颈链路的公平性定义,以RTT和丢包信息设计了一种子流矩阵拥塞控制算法,对共享和非共享瓶颈链路执行不同的拥塞控制策略。共享瓶颈链路的不同使得网络传输中带宽公平性变化趋势不同,如何通过网络带宽占用情况提供公平性传输将成为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
基于多路径的传输控制技术被广泛运用到移动视频传输中,而无线信道的动态变化以及较低层的不确定性,造成视频传输过程中带宽消耗过多,从而导致网络资源的共享不公平。文献[31]提出了传输层和链路层联合优化方法,目的是解决多跳随机接入无线网络中的速率控制问题,实现端对端会话之间的比例公平。文献[32]着手于SCTP跨层公平驱动的CMT解决方案,利用窗口的流程控制机制平衡交付的公平性和效率,保证对TCP流的竞争公平。
近年来,网络编码的MPTCP技术开始流行起来,但网络编码的使用使得MPTCP拥塞控制方案的负载不均衡,并产生严重的不公平拥塞控制问题。为此,文献[33]提出了一种端到端拥塞控制方案couple+,平衡编码子流和非编码子流之间的拥塞,保持TCP流与MPTCP流的友好。文献[34]从网络角度出发,根据多路径子流与TCP流关系制定约束条件,若子流与TCP相同,则公平的获取总带宽的均匀份额;若多路径的总吞吐量不小于最佳路径上的单路径流的总吞吐量,则激励最终用户启用多路径传输。以此来分配网络带宽保证多径流和单径流之间公平性。
3 研究趋势和未来展望
随着异构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的使用增加和5G、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技术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人们的网络生活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多路径数据传输对这些新技术的涉猎还相对较少。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多路径传输技术与新兴技术相互融合,具体方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5G
5G技术将以以超高的流量密度、连接密度和可移动性为广大网络用户提供更加智能的移动网络服务。与此同时,5G技术优异的信号强度和无线覆盖能力将会为实际应用程序提供一个更加智能型、友好型和绿色型的网络环境,这也为未来无线终端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虽然现在已经有少量研究将5G接入技术引入MPTCP[35].但是随着5G基站的铺设和运营,未来融合5G的多路径传输技术一定会得到研究。
(2)AR/VR
AR/VR技术从最初的仅为三百六十度观看视频, 到发展学生的教育增强工具[36]以及医学的渲染治疗。虽然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体验,但AR / VR的普及必定会使现存的网络设施压力加剧。文献[37]利用多路径传输控制协议的多流程特点,使用固定子流的方法建立用于发送数据的虚拟专用信道,优先传递AR/VR数据,并评估所有子流的传送性能,动态的选择最优路径。由此可见,AR/VR技术的应用将给多路径传输带来了新的优化空间。
(3)大数据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在线访问数据每秒都已以惊人的速度在线产生、收集、存储和分析,大数据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38-39],如何利用多径传输和大数据实现拥塞控制是当今互联网行业的一大难题。多路径传输协议处理大数据应用是否具有可行性分析,支持MPTCP设备通过互联网连接到大数据云接口,能不能获取更高的吞吐量,联合耦合拥塞控制能否公平地处理其他传统TCP流。
(4)深度学习
多路径TCP(MPTCP)协议以其跨多个链路的容量聚合能力和针对单路径故障的连接维护等特点著称。而深度学习是对复杂结构和大样本的高维数据进行学习,其中包括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生物信息学、自动控制,并在人脸识别、机器翻译、自动驾驶等现实问题中取得了成功。目前开始有研究将深度学习方法纳入到MPTCP协议当中去,例如文献[40]用深度学习机制优化了MPTCP的调度器,提高了非对称路径的数据调度性能.未来,深度学习机制与MPTCP的融合将会进一步加深。
4 总结
多路径传输技术是传输层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在学术界和工业界流行的两种多路径传输技术(MPTCP和SCTP),并分析了多径传输的基本功能和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主要考虑了多路径传输技术的部分可靠性,公平性和智慧协同,对近年来利用这三个因素的多路径传输相关研究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多路径传输技术的优化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网络传输性能,但大部分研究都设定了特定链路条件,缺乏对实际网络流量的考证。最后,结合当前研究热点对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希望能为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思路。
參考文献
[1] Wu J, Cheng B, Wang M. and Chen J. Energy-Aware Concurrent Multipath Transfer for Real-Time Video Streaming Over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2018, 28(8): 2007-2023.
[2] Khalili R, Gast N, Popovic M, et al. MPTCP Is Not Pareto- Optimal: Performance Issues and a Possible Solution[J].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2013, 21(5): 1651-1665.
[3] 江卓, 吴茜, 李贺武, 吴建平. 互联网端到端多路径传输跨层优化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 2019, 30(02):112-132.
[4] 王毅, 廖晓菊, 潘泽友.多路径传输控制协议技术综述[J].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11, 9(1):7-11.
[5] 薛开平, 陈珂, 倪丹, 张泓, 洪佩琳.基于MPTCP的多路径传输优化技术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6, 53(11): 2512-2529.
[6] Xue K., Han J., Zhang H., Chen K., Hong P. Migrating Unfairness among Subflows in MPTCP with Network Coding for Wired-Wireless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7, 66(1): 798-809.
[7] Xu C., Huang H., Zhang H. et al. Multipath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MPTCP) Partial Reliability Extension[S]. IETF draft-xu-mptcp-prmp-04.txt, Dec. 2016.
[8] Ramalho M, Xie Q, Stewart R, et al. 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 (SCTP) Partial Reliability Extension[S]. RFC 3758, May, 2012.
[9] Mohammad R., Brunstrom A.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R-SCTP in Networks with Competing Traffic[C]//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 2011: 898-905.
[10] Lu W, Yu D, Huang M, and Guo B. PO-MPTCP: Priorities- Oriented Data Scheduler for Multimedia Multipathing Servic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 2018, 2018(12): 1-9.
[11] 占桑. 基于SIP協议的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J]. 软件, 2012, 33(9):67-69
[12] 方骅, 马严. SIP应用中多宿主技术的研究现状[J]. 软件, 2012, 33(12): 263-267
[13] Mohammad R., Brunstrom A., and Lindskog S. Priority Based Delivery of PR-SCTP Messages in a Syslog Context[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cess Networks. Heidelberg, Berlin, 2010: 299-310.
[14] Wang X. and Leung V. Applying PR-SCTP to transport SIP traffic[C]// the 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St. Louis, MO, 2005: 1-5.
[15] Diop C., Dugu G., Chassot C. et al. QoS-oriented MPTCP extensions for multimedia multi-homed systems[C]// 2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Workshops, Fukuoka, 2012: 1119-1124.
[16] Qin J., Xu C., Huang H., and L. Zhong. MO-PR:Message-Oriented Partial-Reliability MPTCP for Real-time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Networks[C]// 14th Internatio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Conference (IWCMC), Limassol, Cyprus, 2018: 36-41.
[17] Fiore M, Casetti C, Galante G. Concurrent multipath communication for real-time traffic[J].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2007, 30(17): 3307-3320.
[18] Huang M., Lin S. Multimedia streaming using partially reliable concurrent multipath transfer for multihomed networks[J]. IET Communications, vol. 5, no. 5, pp. 587-597, March 2011.
[19] Cao Y., Liu Q., Luo G., et al. PR-MPTCP+: Context-aware QoE-oriented multipath TCP partial reliability extension for real-time multimedia applications[C]//Visual Communications and Image Processing (VCIP), Chengdu, 2016: 1-4.
[20] Connie T., Nasiopoulos P., Fallah P., et al. A Sctp-based transmission of data-partitioned H.264 video[C]//4th ACM workshop on Wireless multimedia networking and performance modeling, New York, 2008: 32-36.
[21] Kim K, Jeong K, Kang C, and Seok S. A transmission control SCTP for real-time multimedia streaming[J]. Computer Network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rchive, 2010, 54(9): 1418-1425.
[22] Huang C., Lin M. Partially Reliable-Concurrent Multipath Transfer (PR-CMT) for Multihomed Networks[C]//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New Orleans, 2008: 1-5
[23] Diop C, DuguéG, Chassot C, et al. QoS-aware and autonomic- oriented multi-path TCP extensions for mobile and multimedia applica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Ho Chi Minh City, 2012, 8(4): 306-328.
[24] Funasaka J., Katsube J. and Ishida K. Timeout Reduction Method for Multistream Segmented Download Using PR-SCTP[C]//3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Workshops, Philadelphia, PA, 2013: 380-385.
[25] Cao Y, et al. Receiver-driven Cooperation-based Concurrent Multipath Transfer over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J]. KSII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2015, 9(7): 2354-2370.
[26] Park S, Joo C, Park Y. and Bahk S. Minimizing Application- Level Delay of Multi-path TCP in Wireless Networks: A Receiver-Centric Approach[C]//IEEE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 Protocols (ICNP), San Francisco, CA, 2015: 245-255.
[27] Sarwar G, Boreli R, Lochin E, et al. Mitigating Receiver's Buffer Blocking by Delay Aware Packet Scheduling in Multipath Data Transfer[C]//2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Workshops, Barcelona, 2013: 1119-1124.
[28] Thorat M. and Deshpande V. Handling fairnes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C]// 2012 World Congress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Trivandrum, 2012: 922-924.
[29] Zhao J, Xu C, Guan J. and Zhang H. A fluid model of multipath TCP algorithm: Fairness design with congestion balancing[C]//201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ICC), London, 2015: 6965-6970.
[30] Kou Lan, Liu Jianxing and Hu Min. A multiple-path TCP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 based on subflow correlation matrix[C]//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oud Computing and Internet of Things, Changchun, 2014: 140-144.
[31] Wang X. and Kar K. Cross-layer rate control for end-to-end proportional fairness in wireless networks with random access[C]// 6th 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bile ad hoc networking and computing, New York, NY, USA, 2005: 157-168.
[32] Xu C, Li Z, Li J, et al. Muntean. Cross-Layer Fairness- Driven Concurrent Multipath Video Delivery Over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2015, 25(7): 1175-1189.
[33] Xue K., Han J., Zhang H., et al. Migrating Unfairness Among Subflows in MPTCP With Network Coding for Wired-Wireless Network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2017, 66(1): 798-809.
[34] Zhou D., Song W. and Cheng Y. A Study of Fair Bandwidth Sharing with AIMD-Based Multipath Congestion Control[J].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13, 2(3): 299-302.
[35] 高偉, 王昱霖, 吴倩莲, 等. 基于VR技术的教育游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 软件, 2018, 39(5): 60-65.
[36] Polese M, Jana R. and Zorzi M. TCP and MP-TCP in 5G mmWave Networks[J].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17, 21(5): 12-19.
[37] Silva F, Bogusevschi D, Muntean G. A MPTCP-based RTT-aware Packet Delivery Prioritisation Algorithm in AR/VR Scenarios[C]// 14th Internatio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Conference (IWCMC), Limassol, Cyprus, 2018: 95-100.
[38] 季芳, 陈立华, 孙浩, 等. 基于大数据的检察院新媒体平台稿件优化方法[J]. 软件, 2018, 39(10): 250-253.
[39] 王刚. 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研究[J]. 软件, 2018, 39(10): 60-63.
[40] Xu Z, Tang J, Yin C, Wang Y. and Xue G. Experience- Driven Congestion Control: When Multi-Path TCP Meets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19, 37(6): 1325-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