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联合综合精神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2020-03-02 02:16高晓庆马冬梅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社会功能社会工作精神分裂症

高晓庆 马冬梅

[摘要]目的 探讨社会工作联合综合精神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综合精神康复训练模式;观察组患者接受社会工作联合综合精神康复训练模式。观察两组患者训精神症状(PANSS评分)、社会功能(SSPI评分)以及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训练后的PANSS评分均较训练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前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義(P>0.05);观察组训练后的PA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训练后的SSPI评分均较训练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前的SS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后的SSP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会工作联合综合精神康复训练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效果优于单纯的精神康复训练。在临床管理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社会工作;精神康复训练;精神分裂症;精神症状;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20)01-194-04

精神类疾病不易彻底治愈,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此病具有迁延性和复发率高的特征。据资料显不,在2016年我国15周岁以上的精神病患者已超1亿人[1]。常见的精神病类型主要有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或心理行为障碍,其中精神分裂症所占比例最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时常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怪异举止及言行,致使容易受到社会大众的歧视、排斥[2]。精神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患者精神残疾的发生,促进患者的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恢复[3]。但仍有部分患者的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得恢复不理想,其原因可能是这类患者服药依从性低和缺乏主动性所导致。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其秉持“全人健康”的理念,社会工作属于第三方进入医疗机构,介入医患之间,从人文角度帮助患者[4]。社会工作能否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目前相关报道甚少。本研究对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社会工作联合综合精神康复训练,取得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临床资料完整;(2)年龄20~60岁;(3)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Intemational List of Causes of Death,ICD-10)中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相关标准;(4)服用药物在维持治疗剂量,病情基本稳定;(5)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内容、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除脑系统疾病外,合并有心、肝、肾、肺等严重脏器疾病者;(2)不同意社会工作介入者;(3)中途退出本研究或转院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共9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5~57岁,平均(43.4±7.9)岁;学历:大专及以上12例,高中及以下3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4~59岁,平均(43.6±7.9)岁;学历:大专及以上13例,高中及以下3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抗精神病药物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综合精神康复训练模式,精神病科的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精神康复训练,如生活技能、学习技能、社交技能、职业技能以及体能等综合精神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接受社会工作联合综合精神康复训练模式,其中精神康复训练内容与对照组一样。社会工作嵌入主要为:(1)社会工作方案制定:了解患者的社会、经济状况、心理社会需求、心理社会功能特点,评估患者社会功能的损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并结合精神康复训练内容,制定社会功能康复方案。(2)个案工作:社会工作者通过加强巡视病房、查房,以发放《致患者一封信》等途径寻找需要帮助的患者。定期对患者进行个案访谈,指导患者适应住院环境,解答患者对治疗的疑问。密切关注患者的认知、行为等,对有偏激的患者,应予以心理、情感等多方面的疏导。同时将患者的问题反映给相关的医生,便于医生调整诊疗方案。(3)寻求社会资源帮助:对实际困难的患者,社会工作者帮助患者挖掘周围可利用的资源,解决患者就医过程中的难题。(4)完善患者的家庭支持:不少家属难以接受其家庭成员患有精神分裂症。社会工作者应倡导家属对患者的理解和帮助。同时为患者家属提供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医学知识,让家属对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的认知,从而主动为患者创造一个有利恢复的健康环境。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以及依从性,其中:(1)精神症状使用PANSS量表[5]进行评价,该量表包含有16项精神病理症状、7项阴性症状、7项阳性症状,每项评分为1~7分,得分越高,说明精神症状越严重。(2)社会功能使用(住院)精神病SSPI量表[6]进行评价,该量表包含有主动性、交往情况、社会活动、日常生活能力等,共12条目,每条目评分为0~4分,得分越高,则说明社会功能越好。(3)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以及不依从,患者配合护理且自觉主动服药表示为完全依从;偶尔配合护理及偶然自觉服药表示为部分依从;不配合护理且拒绝服药表示为不依从。完全依从率+部分依从率=总依从率。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软件SPSS23.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的PANSS评分比较

同组训练后的PANSS评分均较训练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前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后的PA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兩组患者训练前后的SSPI评分比较

同组训练后的SSPI评分均较训练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前的SS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后的SSP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此疾病会导致患者丧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需长期服药控制病情,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7-11]。由于该病的患者言行举止、行为等潜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常受到社会的歧视、排斥。而家属受于社会舆论压力,以及传统的思想“家丑不可外扬”,往往对该疾病抱有回避的态度和恐惧、消极、担忧的心理[11-13]。在经济落后地区,有些家属还会求助于封建迷信,这不仅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也给家庭带来更大心理压力和恐惧。出现该类情况主要是家属缺乏对精神病的认知。

精神康复训练是在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精神活动的一种模式,可使患者的不良行为、精神活动得到调整[14-15]。若得不到社会工作的支持,患者及家属内心的阴影和担忧也难以消除。因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精神康复训练的同时,还应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社会工作的价值是社会工作专业者基于社会和谐、平等、公平、公正的理想和人类基本需求满足而奉行的一套基本理念和态度[16-18]。其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使用专业技巧去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走出困境,引导患者挖掘自身的潜能,恢复和发展其社会功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社会工作嵌入,可消除患者对疾病的病耻感,改善家属对疾病的消极心理[19]。社会工作首先通过了解、倾听、鼓励、接纳的方式,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不信任,引导患者和家属正视心理问题,解开患者和家属的心结,恢复其相关的社会支持,并协助患者寻求正确的社会支持。在此同时,护理人员鼓励并协助患者参加体能、学习、社交、职业、生活等综合性的康复训练。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社会工作嵌入联合精神康复训练,结果发现,观察组训练后的精神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训练后的社会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分析为:(1)社会工作者帮助患者充分认识导致自己的病情以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增强患者和家属对精神分裂症治愈的信心,从侧面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2)社会工作者帮助患者挖掘周边的周围可利用的资源,以最大限度解决患者就医过程中的实际难题。(3)社会工作者教育家属正视现实,同时树立家属的正确心态,让家属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也说明了社会工作可很好的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联合综合精神康复训练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效果优于单纯的精神康复训练。在临床管理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宁波,周福春,王传跃.精神病超高危个体社会功能研究及评估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9,46(1):1-3,10.

[2]郭建兵,马文有,张英杰,等.精神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37(8):900-902,907.

[3]鲜玉霞,寇晓敏,银燕.社区精神康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的影响[J].华西医学,2016,31(12):2053.

[4]朱修明.医务社会工作视角下个案转介分析与探索一以华山医院医务社会工作为例[J].现代医院,2018,18(2):207-210.

[5]肖剑文,黄丽,申璎.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WCST执行功能与PANSS五因子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7):11-15.

[6]张莹,柯文英,温燕文,等.现实导向训练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影响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2):123-124.

[7]黄放洋,段炼.社会工作视角下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资本的调查研究一以广州市H医院102名住院精神病患者为例[J].中国社会工作,2018(9):25-30.

[8]林振东,黄海锋,周强.社区严重精神病个案管理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8,8(22):14-17.

[9]林淑贤.长期住院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冲突调查及护理管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7):186-188.

[10]邹颂婷,苏巧玲,周堪清.探究分析认知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状态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8,8(23):64-67.

[11]曾丽,徐秀瑛.精神分裂症病人延续护理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9,17(12):1447-1450.

[12]彭伟容何,汝冰,刘艳萍,等.人文关怀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27(4):29-30.

[13]李妙银,苏明玉.特定认知行为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8,8(17):114-116,144.

[14]蒋雪英.精神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的改善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19,26(4):33-35.

[15]冯杏.精神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6):130-131.

[16]马明芳,邵灿,梁杏莉,等.人文关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5):891-893.

[17]钱金平,吴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8,17(12):28-32.

[18]陈本兴.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9,40(2):402-403.

[19]白艳宁.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精神病患者救助问题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5):191-192.

(收稿日期:2019-05-29)

猜你喜欢
社会功能社会工作精神分裂症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类型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