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形象的异化研究

2020-03-02 02:22牛越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期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弗洛姆异化

摘  要:《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是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该书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至今仍十分畅销。小说以16岁的主人公霍尔顿的口吻叙述,讲述了其从学校离开到纽约游荡的三天里所发生的一切。本文采用埃里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从霍尔顿与社会、他人、自身三个角度分析霍尔顿异化的表现和原因,再现了主人公霍尔顿的孤独、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埃里希·弗洛姆;《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异化

作者简介:牛越(1995-),女,辽宁锦州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2--02

引言: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 ,美国著名作家。他于1951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他发表的著作还包括《弗兰尼和卓埃》、《高举屋梁,木匠们》和一部短篇集《九故事》。此外,还有一些作品至今未出版。和小说中霍尔顿相似的是,赛格林的家境也是相当富裕。塞林格本人曾在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了二战的胜利,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在这样的时期,"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它象征着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没有人在意别人的感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集聚着时代与作品本身的多重意义。

一.埃里希·弗洛姆的异化观

“异化”在拉丁文中译为 alienation,有让渡、转让、疏远、分离、精神错乱等意。在西方中世纪,“异化”最早指人的精神错乱、精神死亡。

埃里希·弗洛姆认为,“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种体验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是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他们。[1]异化现象像细菌一样嵌入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异化现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政治领域,还扩散到了心理领域。[1]

二.霍尔顿与社会关系的异化

在霍尔顿的生活中,他是一个典型的异化了的人或者局外人。他在学校和纽约都是孤独的,而且他很清楚自己的异化状态。他无法与社会建立联结,造成他与社会异化的原因在于霍尔顿在生存需求与自身需求上得不到满足。

对于霍尔顿来说,学生是他典型的社会身份,学校就是他生活的地方。但他关于学校的一些想法使他孤立无援。首先,在他看来,学校不再是象牙塔,而是充满了各种名利的地方,这是使霍尔顿选择离开学校的最大原因之一。霍尔顿眼中的校长哈斯先生,是学校的“伪君子”代表,是“最虚伪的混蛋”。“举例说,到了星期天,有些学生的家长开了汽车来接自己的孩子,老哈斯就跑来跑去和他们每个人握手。还像个娼妇似的巴结人。要是学生的母亲显得太胖或者粗野,或者学生的父亲凑巧是那种穿着宽肩膀衣服和粗俗的黑白两色鞋的人,那时候老哈斯就只跟他们握一下手,假惺惺地朝着他们微微一笑。”[2]其次,在小说中,霍尔顿表明学生在学校根本学习不到有用的知识。学生谈论的都是酗酒和性,父母和兄长希望自己将来出人头地仅仅是为了能够买得起一辆凯迪拉克。周围的世界就是这样的颓废。霍尔顿的话表达了他对学校的失望之情,进而使他决定在这次被开除之后不再上学。这些关于学校的想法使霍尔顿在学校里感到孤立和孤独。在学校里,他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给他安慰的人。在学校里,他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一个人站在汤姆逊的山顶,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去看球赛,原因是同学们把取消击剑比赛的责任归在他的身上;甚至在他離开潘西学校的时候,没有人同他告别。这些都加深了他的疏离感,也是造成他选择尽快离开学校去纽约的原因之一。

对于霍尔顿来说,纽约充满了虚伪、冷漠和孤独。霍尔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不到信任和爱。在纽约闲逛了三天之后,霍尔顿决定去过聋哑人一般的生活,因为这样他就不用必须和任何人进行愚蠢无用的对话了。16岁的霍尔顿在纽约城想尝试一下成年人做的一切。可事实上,他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孤独、沮丧、逃跑。不仅是旅馆、夜总会,所有纽约的典型事物都无法给予霍尔顿家的感觉和归属感。他想要开启一段对话,但没有一个人听他的;他想发泄自己的性欲望,可最后没能过自己心里的一关,反而被打。

三.霍尔顿与他人关系的异化

人的异化不仅存在于生产过程和消费中,而且每个社会成员都与其自身及他人相异化。首先,社会关系异化的第一个方面就表现为人与人关系的异化。[3]霍尔顿与他人关系的异化表现在他与老师、同龄人、父母间的关系上。霍尔顿与他人关系异化的原因在于他在关联性需求方面的不满足——他无法与其他人建立联系。

霍尔顿眼中的父母是很敏感的。所以在他得知自己被开除时,他是不敢把这一消息告诉父母的,他选择逃跑,等学校通知家长、等父母把这一消息消化之后,他再回家。霍尔顿的父母给了他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但却疏忽了对他的关注。每当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他的父母先是生气然后就是为他找到一个新的学校,而不是询问霍尔顿厌倦学校生活的原因;在霍尔顿眼中,大多老师都是伪君子。在收到斯宾塞老师的信后,霍尔顿去家中拜访。可拜访中进行的谈话并不如意。斯宾塞老师并不理解霍尔顿真正的麻烦,也不给他机会说出自己的心声。而看似为其提供住宿的安多里尼先生却是个变态同性恋者。

四.霍尔顿自身精神的异化

自我疏远意味着与世隔绝,人性的本质源于人在自然界中精神品质。霍尔顿与自身精神的异化,即:他在身体和精神需求方面的矛盾与挣扎。

在身体方面,处于青春期的霍尔顿面临着关于性爱的困惑。他在纽约的酒店住宿期间,经常考虑是否打电话给女孩琴,同时又在和其他的女孩调情与约会。但是不幸的是,他无法得到他想要的。他每次都想打电话给琴,却又每次都放弃。他找来了妓女,却又过不了自己心里的一关。

在精神方面,一个没有伪君子的理想世界是霍顿的梦想。但相反,霍顿生活在一个充满伪君子的世界中。霍尔顿意识到他的努力无法改变世界,他无处可去,所以有时他面对一些陌生人时必须戴上虚假的面具。不幸的是,他从这些互动中得不到任何乐趣或安慰,使他感到难过和沮丧,这种沮丧使他脱离了他的精神需求:理想世界。他隐藏他的真实思想和想法。例如,在去纽约的火车上,他遇到了他同学的母亲,他尽力称赞他的同学,而实际上霍尔顿对他不屑一顾;在夜晚俱乐部,霍尔顿与他觉得无知的女孩共舞,但他觉得作为一名绅士仍然有必要为此事付钱。他从不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但要真正这样做,又是不可能的,结果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他厌恶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却又糊里糊涂地叫来了妓女;他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却又迷恋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与她搂搂抱抱。他尽管看不惯世道,却只好苦闷、彷徨,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只会进一步使他与自己疏远。[4]

五.结语

本文采用埃里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从霍尔顿与社会、他人、自身三个角度分析霍尔顿异化的表现和原因,再现了主人公霍尔顿的孤独、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把霍尔顿这一典型的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来反映当时美国二战后的所有青春期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埃里希·弗洛姆著,欧阳谦译. 《健全的社会》[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120.

[2]J.D.塞林格著. 施咸榮译.《麦田里的守望者》[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10.

[3]贾菲菲.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异化[D]. 湖南师范大学.

[4]陆冬梅. 纯朴善良的问题少年——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04.

猜你喜欢
麦田里的守望者弗洛姆异化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浅谈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与人的孤独——对其代表作《逃避自由》的分析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不乐多冤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麦田里的守望者》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主旨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