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丁菱
在并不漫长的十五年里,我见过无数双眼睛,它们总是充盈和弥漫着各种呼之欲出的情感,而那样干净空灵的眼睛,我只见过那一瞬。
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我从小喜爱动物,父母也总是会想方设法遂了我的心愿。那时,家里养着两对鸟儿,两白两黑,玲珑乖巧,戏水欢跳,煞是惹人怜爱。后来,什么时间、什么原因,我一概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它们莫名地一只接一只地死去,最终只剩下一只黑鸟,整日没精打采。
一天下午,我独自在家,不经意间察觉到那鸟儿不同寻常的动静,笼子被震得左右摇晃。我把鸟笼取下来放到客厅的地板上,自己则跪坐在笼子前面。鸟儿奋力站起,虚弱到浑身颤抖,它摇摇晃晃地挪到矮枝上,似乎用尽了全身力气,连羽毛尖儿也止不住地颤抖。它以一种近乎匍匐的姿态进了巢穴,矮矮地缩着,一寸一寸地移动,每一步都像走在刀尖上,迟缓而又艰难。进了窝,它立马瘫倒下去,羽毛也一下子暗淡下来,蓬松而又死气沉沉。它如释重负地长鸣一声,悲怆而婉转,如死神的美妙音乐,危险而蛊惑人心。随之而来的是一段令人窒息久久的沉默,时间似乎凝固了,沉重得快要滴落下来,溅起朵朵带血的花。我仿佛听到时钟滴答,一秒一秒向前磨蹭。它突然猛烈挣扎起来,像沉寂的水面猛然炸开、掀起涟漪,一圈一圈散開来汇成巨浪。它像是在挣脱什么覆在身上的东西,拼尽全力地扑腾起翅膀,一下、两下……坚守着最后的苟延残喘。下午的阳光斜斜地、暖暖地洒在地板上,我却觉得浑身发冷。终于,在一次剧烈挣扎后,它又重归于平静,而这一次,它不再醒来。
此段描写了垂死的鸟儿挣扎着回到巢穴,发出悲鸣,最终死亡的过程。作者观察入微,用细腻的笔触,将鸟儿的一举一动描写得生动形象;搭配生动的比喻,把鸟儿迎接死亡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宛如亲见,也很容易产生共情。
那一瞬,我的眼睛对上了它的双眼。它的身体以一种奇怪的角度弯曲着,面朝里,脖子却弯曲回来,像向日葵般倔强地追逐着阳光。失去生命的一刹那,唯见它眼睛清澈如水,清晰地映出天上的云彩,空旷的眼神里不是什么激烈张扬的痛苦,而是一种不着色彩的眷恋和解脱。那一刻,我似乎抓住了什么,却又怅然若失茫然无措。
有多少只鸟儿伴我走过童年,我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却唯独记得它,仿佛穿越时空,仍然凝望着我的眼睛。
生命本生于自然,终将回归自然。因此,不必对生死抱有什么执念,能过精彩一生,离去时也就了无遗憾。
文章最后照应开头、解答疑问,鸟儿死亡时那一瞬间眷恋又解脱的眼神让“我”心神震荡。那干净空灵的眼睛,仿佛照见了生命的本质,也让“我”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文章结尾没有过多地抒情或议论,而是点到为止,恰如作者所体悟到的自然而洒脱的生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