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灵梅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层面,既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也是作文教学的主方向。
下面,笔者就有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这一问题,谈谈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写诗填词,建构语言,培养审美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现在的高中生,能把一件事情说清楚,也能把某个道理讲明白,可写作现状仍不容乐观。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语言干瘪苍白,没有表现力。
为了提升学生文采,在进行诗歌专题复习时,我一边带领学生品读诗歌形象,赏析语言风格,揣摩表现手法,鉴赏诗歌情感,一边激励学生读诗、背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背诵,孩子们有了创作欲望。于是,在我们的诗词写作课上,学生创作出了一大批文质兼美的古诗词。如:
恩师颂
赵子欣
落日熔金黄昏好,英杰齐聚理一班。
灵泉汨汨滋桃李,梅香淡淡绕心田。
素色勾勒三尺桌,彩笔映衬美瑞颜。
木叶微脱江河聚,银饰粉砌锦绣怜。
薄雾迷就入居延,天际微嫣云霞现。
犹记白雪覆红楼,凌寒红梅已初绽。
喜是人杰地灵处,梵音微渺蓬莱山。
学生创作的这首诗,感情真挚,对仗工整,巧妙地把任课老师的名字嵌进诗中。在不停地写作修改和诵读过程中,孩子们的炼字炼句能力得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均得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之语言建构和审美鉴赏的提升落到实处。
二、议论说理,提升思维品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训练。
第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这就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时,不仅要看到表面现象,还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由现象到本质的深挖掘,往往使文章更深刻。
第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
联想,就是从材料出发,找出与材料事件相似的现实生活中的两三个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使论证严密、深刻。
第三,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对于材料给出的事件,既能看到其优点,又能看到其不足,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增强文章的思辨性。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我们不难发现,关注社会,独立思考,富有思辨性的时评文章,已在高考作文中盛行。而议论文写作训练,的确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三、古文写作,传承优秀文化
在写作教学中,笔者发现,引导学生用文言写作,既可以夯实文言文基础,又可以很好地传承文化。文化传承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积累成语、典故、名句。以《滕王阁序》为例,成语有“钟鸣鼎食”“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谢家宝树”等;典故有“徐孺陳蕃”“叨陪鲤对”等;名句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当学生把成语、典故、名句巧妙运用到作文中时,既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又传承了文化。
第二,巧用素材。很多古文作者本身就是学习的典范,如坚持理想的屈原,乐观旷达的苏轼,忧国忧民的杜甫等;作品中人物形象更比比皆是,如卧薪尝胆的勾践,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巧喻进谏的邹忌等。这些人物,既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又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还是很好的励志材料,对学生作文做人都大有裨益。
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继续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写作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形成独特的文化视野和文化自觉意识,用强大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为2018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在作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为:1804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