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冯朝阳
事业单位,作为一项国家立项的机构,是指在政府的主导下,从事公共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他们主要的任务便是服务于民众,开展相关的福利事业以及推动社会的有序发展与进步。他们不是以利润为目的而建立的,其日常经营主要依靠国有资产,例如政府资金与国家补贴等。随着经济的开放与发展,国家对公共机构的关注日益增强,资本的投入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过去的管理模式仍然较落后,财务会计制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较低的资本利用率,落后的管理模式,缺乏风险意识等,这些因素都造成了财务紧张的状况,最终严重阻碍了公共事业的顺利开展。所有的经济体都离不开会计,会计是控制与监督经济活动的武器与手段。
1.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然处于滞后的状态,而如今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陈旧的法律已经不适用当下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而且部分事业单位的相关会计财务人员,也缺乏相应的认知,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并且仍然不具备建立与本单位相适应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着制度上的守旧问题。
2.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肤浅,监督效果无法落实到位。目前,由于系统管理的限制,中国的公共机构通常能够独立招聘和雇用财务人员。财务人员直接在单位的领导下。财务人员资金包括在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中,并由单位控制。上级领导对于财务工作可能也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对于财务人员甚至没有任免权等,无法起到很好的管理作用。
3.许多事业单位循规蹈矩,对于财务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人员,包括一些领导官员,认为财务工作只是为了支付现金,整理报表和支付工资,甚至认为相比于财务,财务会计更像行政人员,它根本不需要高素质的人员。与此同时,财务人员普遍也故步自封,对于单位的收支状况、统计分析等的能力也非常欠缺,在日常的工作中只能完成基本的工作,无法为单位运营提出切实建议等。
4.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必然也是呈现上升趋势的,因此会计内部控制对资产的控制能力相对而言是越来越弱了。部分事业单位由于对相应行业的控制制度不明晰,盲目自信,购入资产,造成后期运行维护困难甚至增加不必要的成本造成亏损等。
1.完善财会制度,优化内部环境。在任何机构中,财务部门的作用和职能均不可忽视,也不能简单的将其视为收发工资的行政人员。对于第一线接触单位财务状况的人员,对于单位的运营状况、经营流向等应有切身的认识。财务存在于每个部门,并反映在所有活动中。要改革现状,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健全可行的部门规章,形成良好的内部环境。单位管理负责人应高度重视。除了检查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加强制度建设外,还应更加重视对单位内各单位负责人的培训。因此,管理层应发挥榜样作用,合理规划时间,组织领导者参加研讨会,并积极了解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特别是,财务会计部门要重新定位,不仅要在账目记录和报表中显现自己的职能,还要积极参与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根据各项活动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资金使用,避免资金回笼不足或浪费等情况的发生。
2.强化风险意识,做好防范工作。许多公共机构的管理领导者与从业人员对现状感到放心,他们认为事业单位接受政府的引领,并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只要他们按照制度行事就可以安心无事。实际上,许多事业单位同样面临着财务风险。不以利润为目标并不意味着没有必要考虑成本。即使对于公共事业,相关活动也将产生相关费用并需要足够的财政支持。计划经济下的管理制度已经不适用于当下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状况,如果一直安于现状,必然会积攒下诸多风险,在未来的某一时候可能会集体爆发等,因此需要完善与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强化风险管理的意识,做好防范工作。
3.提高人员素质,规范人员行为。许多财务风险的成因是由于人员自身的素质、意识不足而造成的,因此提高人员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财务会计在事业单位中渗透进每一个部门之中,它的工作质量与许多因素息息相关,因此显得尤为重要。从业人员因规范自身行为,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素养,也要有内部控制的意识,一切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自身的行为。
随着事业单位的事业版图不断扩大,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对单位的财务状况有一个全面的管理,才能提高事业单位的抗风险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为公共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