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会议内容,不难发现 《发展规划》 提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方向较之前的征求意见稿并未有显著变化。
会议提出,为适应产业升级趋势和绿色消费新需求,通过 《发展规划》,明确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在标准法规制定、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作用。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发展,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此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产品产能布局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在标准法规制定、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秩序维护、绿色消费引导等方面的作用。”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十几年的发展方向不是由新能源汽车行业本身所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安全、低碳、发展等战略规划所决定的,所以大方向不会轻易改变,现在 《发展规划》 务实总结了前面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会让今后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张长令指出,《发展规划》 是很及时的一份规划,因为上一份事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划是2012年发布的,从2012年到现在,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那时候是产业培育期,现在已经进入启动期,进而到了快速成长期,快速成长期和培育期是有较大区别的,这就需要新的规划来引导产业发展并支撑其发展。
“《发展规划》 将明确后补贴时代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径,会有比较明晰的内容。而强调市场激励和创新驱动,亦是为补贴退出之后做准备,只有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真正运营起来,产业才能走远、走长。” 张长令说。
同时,他认为,尽管目前从技术水准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优势,例如电池方面的技术,但要实现《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里提到的“汽车强国” 这一目标,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规划》 在指引方向上目标明确,即要把新能源汽车整体产业都做强,包括各个环节技术水平提升,还有配套设施齐全、产品应用开发、市场的完善程度等。根据《发展规划》,十几年之后很有希望让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际上形成整体优势,这对我国建设汽车强国、实现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比较有利。
众所周知,我国汽车工业由于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处于核心技术空心化、人才储备匮乏等发展困境阶段。为摆脱对外资企业的技术依赖,我国率先走上了汽车电气化转型道路,试图凭借先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在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组组长王秉刚看来,在过去十余年的政策导向下,我国纯电动汽车在产业规模上以绝对优势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并拉动的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与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链初步建成。但从技术水平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在 “第二梯队”。
为此,最新出台的 《规划》 就明确提出将从技术创新、制度设计、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步伐,并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支持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推进标准对接和数据共享。
二要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
三要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
四要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归纳起来看,关键技术攻关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此次 《规划》当中最重要的两大方面。
王秉刚表示,以纯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动力电池为例,未来的动力电池将不再单一地以高能量密度为引导,而将转为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要兼顾性能、成本与寿命等指标。在这一方面,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电驱动系统也将是未来汽车产业链中的重中之重,而我国企业目前在该领域的机电耦合系统技术方面则处于落后地位。王秉刚指出,要吸取内燃机产业的教训,重视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元器件与主控芯片 (MCU) 及软件架构的研发,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在这一点上,无疑是与此次 《规划》 要求中的第一条是相一致的。
不过,正可谓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司副巡视员李万里看来,汽车产业如今已开始尝试打通原始创新到原理实现,再到工业化实现和市场推广的创新链条,全行业已经抓住了科技创新的根本。同时,他建议,“当前要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核心任务是确保安全,即确保国家安全与产业安全。我国一定要实现国家全面开放与自主可控完整高度融合的伟大实践”。
会议亦提出了部署实施内容:第一,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支持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推进标准对接和数据共享。
第二,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以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
第三,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
第四,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从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将不低于80%。
业内人士表示,这四项内容在此前发布的 《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中均有提及,除了第三项的 “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 一句带过之外,另外三项中,会议内容的表述与此前的意见稿相比,都有微调或调整。例如,在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调整显著,一方面提升了快充这种充电方式的地位,另一方面在规划中明确了对充电基础设施给予财政支持。
在林伯强看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电池是关键因素之一,但提升电池技术并不容易,而从快充入手,在电池技术没有实现重大突破时不失为是有效的途径。“不过,如果快充方式能够进入千家万户,才能使新能源汽车得到大规模发展。比如,晚上回家了就能充电,并可以设定时间是24 点-6 点,一早就能用,如此不仅能减少汽车对石油的依赖,还能利用电力储存系统的低峰,阶段降低电力成本。”
“提升了快充这种充电方式的地位,会有两方面的作用。” 张长令认为,其一,以前慢充电桩普及让新能源汽车得到了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公共领域的快充网络,可以再次让新能源汽车市场繁荣上一个层次。其二,满足了现在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充电需求,以解决民生问题。
除此之外,张长令指出,尽管 《发展规划》 其他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但不难预见将对新能源汽车企业形成利好。《发展规划》 的发布无疑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关键技术的提升,都会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优势企业将形成进一步的正向激励,并且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本身的竞争力,并营造比较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事实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出现优胜劣汰的现象,新政策出台会加剧这样的态势,促使优势企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