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 宁,侯晓强
(廊坊师范学院 教务处,河北 廊坊065000)
教育情怀是从教者应有的一种素养,是优秀教育者的灵魂,拥有这样的素养才能实现“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的教育本质追求。中学骨干教师教育情怀的养成分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职前培养完成对教育情怀的感知,才能实现职后对教育情怀的感悟与践行。目前,学术界对教育情怀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教育情怀的内涵、怎样做一名有教育情怀的教师等方面①参见江代敏:《这就是教育情怀》,《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黄万强:《做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中学政治》2019年第10期;王奎生:《做一名有教育情怀和时代担当的教师》,《江苏教育》2019 年第6 期;方弟丽:《中学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路径》,《内蒙古教育》2019 年第2 期;黄敬辉:《厚植教育情怀 善作善思善成——践行总书记在思政课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 年第35 期;等。,关切点是职后的中学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情怀,而对源头即职前师范生如何养成教育情怀、如何构建教育情怀涵养的培养体系等缺乏探讨,如何设置重素养、重教育情怀的课程体系等研究仍属空白。因此,本文以中学骨干教师教育情怀养成为目标,探讨高等师范院校构建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体系,力图对未来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有所裨益。
陶行知说:“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论语》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非当日孔子言教育之快乐耶?孔子一生诲人不倦,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②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论精要》,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25页。他说:“教育乃最有效力之事业——须有决心、有坚志。”③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论精要》,第126页。陶行知所说的快乐、决心、坚志是指教师要具备一种教育情怀,就是对教育要有一种持久、特殊、难以割舍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源自对教育发自内心的、最深沉的爱。这种爱体现在教师要把从事教育当成自己一生快乐的事业,当成自己的终身信仰、情感皈依。它是一种博大的爱,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和感情。所以,厚植教育情怀的教师是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理想的教师,他们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思想导师,是人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中学骨干教师就是这样一批厚植教育情怀、教学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他们不仅是中学教师队伍中的中坚力量,还是对教书育人有着深刻的感知和感悟、对教育理论有深刻理解和研究的学者与智者。正是他们撑起了基础教育的一片蓝天,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入挖掘中学骨干教师教育情怀的养成,对我们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8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正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①(战国)荀况:《荀子》卷19《大略》,张觉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627页。,“师道既尊,学风自善”②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53页。。可见,国家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位置上。高等师范院校的任务就是培养能够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优秀教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高等师范院校最紧迫的工作就是要深入实际,了解基础教育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以中学骨干教师为榜样,从源头上强化对师范生的培养。要从培养体系的构建、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内涵建设等多方面加强对师范生重素养、强能力、厚基础的培养,构建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情怀教育为特质的培育体系。要在美育、传统文化、科学素养、生命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培养师范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使师范生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又要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立志教育的感情。
中学骨干教师教育情怀的养成主要源于两个途径:一是职前在大学接受的情怀教育,对教育情怀有感知;一是职后从教多年用教育情怀去教育和培育人,对教育情怀有感悟。感知是外在的了解认知,感悟则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触动,只有情感触动才能以身示范,用教育情怀去教育人、培育人、感动人,这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磨练。中学骨干教师对德育教育、寓教于乐的情感教育、涵养课程灵魂的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们的教育情怀与师范生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教育情怀的重要内容,是教书育人和以德立身、立业、立信的根本。中学骨干教师都是从教至少5 年以上的优秀教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真是育人,“育人”是教育的情感化过程和思想的伦理化过程。在教育教学中,中学骨干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德育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更注重以高尚的情操陶冶学生,以高尚的行为感化学生,更愿意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他们看来,要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的奋斗方向,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生命和使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才能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树标兵、立榜样、善表扬、勤鼓励是中学骨干教师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也是厚植德育情怀的主要手段。与师范生相比,中学骨干教师对德育教育的感悟更深,而在校师范生其身份是学生,是受教育者,身份的限制使在校师范生对“立德树人”的思想、对“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等德育理念虽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在中学实习、见习中,也初步体会到在德育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传播正能量的德育教育是“育人”的核心理念,但是,感知和感悟的差别就在于从书本到践行的质变,没有从灵魂深处真正体会到德育教育对教书育人的成效,没有产生思想的震撼和心灵的共振。这样,停留在学习和认识层面的德育教育是浅显的,是表象化的,尚缺少把德育思想贯穿到“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的认真思考、心灵共鸣和具体途径。所以,师范生带着还是受教育者的心理认知,还停留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自然不会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谆谆教诲,提出要真正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①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里着重提出,高素质教师要把教育当成乐为、敢为、有为的事业,要善于把自己的梦想和对人生的不懈追求变成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善于教育学生用毕生抒写与众不同的精彩,善于以丰富的情感和充满激情的思想感染学生,善于在启发和交流中产生强大的思想共鸣和情感共振,这就是寓教于乐的情感教育,就是把教育当成一种精神享受、以美的形式给人以美的愉悦、使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熏陶的教育。②周莉:《浅谈“寓教于乐”》《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年第11期。这种寓教于乐的情感教育可以说是一种高尚的教育,是教育情怀的升华。中学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这样一批有着教育智慧,把教育当成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他们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对学生的寓教于乐上,寄托在对学生的灵魂塑造上,寄托在对学生的精神培养上,把智慧倾注在对学生的每一份关怀和教育中。尤其是中学骨干教师,无论是对寓教于乐的理解和认识,还是在富有特色、方法多样的课堂教学等方面,都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情感。他们对学生寓教于乐的教育也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而师范生对寓教于乐的认识尚处于培养与实践的层面,寓教于乐的情感教育对于他们来说还只是未来的目标追求。但是,师范生身上体现出的青年人对事业的热情,正是践行寓教于乐情感的教育基础。他们年轻,易于成为中学生的朋友;他们对育人事业的热情,易于激发中学生的求知兴趣。因此,要让师范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通过实习、实践活动、校外导师的指导、中学名师讲课观摩等途径,加深对寓教于乐的情感教育的认识,深刻体会到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应该是学生精神的领袖和人生导师,是通过爱的情感教育来引导他们快乐学习,不断进步的导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将自己的热情融入到教育活动当中,认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饱含赞美和欣赏。只有这样,师范生才能真正把自己培养成富有激情和情感、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才能使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所谓涵养课程灵魂③黄敬辉:《厚植教育情怀 善作善思善成——践行总书记在思政课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年第35期。,就是使课程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每一个知识点富有生命的意义,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感悟。这种涵养了人文主义关怀、充满人情味、把爱和尊重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课程就是涵养了灵魂的教育。中学骨干教师就是那种潜心钻研、有深厚学科知识和素养,并能对课程教学有发展和创新,对学生有一颗炽热爱心的教师。正是对教育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激情,才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涵养自己的课程,使课程内容变得有灵魂、有思想。在校师范生接受了四年系统的学科教育,接受了如何当个好老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等课程的学习,他们初步掌握了如何备课、如何写教案、如何讲课、如何写教学反思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是,如果让每一个知识点富有生命的意义,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感悟,对在校的师范生来说还很困难,他们目前还是停留在“会”的层面或者模仿层面,还没有步入门庭。有些师范生虽然也能富有激情地讲好一堂,体现出受过良好的教学技能训练,然而,其讲课的激情,更近乎演讲,他们更注重语言的表达,而对知识内涵的挖掘不足,尚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人文关怀。师范生对讲课的技巧、知识的内涵、课程中爱的把握显然是不足的,所以,涵养课程灵魂的教育,需要岁月的凝炼,需要倾注心血的感悟,还需要经过风霜雪雨才能看到彩虹。
由此可见,中学骨干教师与在校师范生在教育情怀方面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要使师范生尽早步入教师角色,明确教师的主体责任和义务,了解教育情怀的重要意义,就必须尽量缩小这种差异,要在师范生职前教育中构建厚植教育情怀的培养体系,使他们尽早步入教师角色。
中学骨干教师对教育的热爱与付出,为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养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要使师范生从榜样身上感悟到教育情怀的重要意义,实现具有教育情怀这一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师范生教育情怀培养体系就成为关键。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注重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教育、小学期实践、第二课堂等环节来实现,培养模式主要是“平台+模块”,即通识课、专业课(必修和选修课)、方向模块课等。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强调:好老师的标准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和深厚的教育情怀,要做“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①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师[2017]13号)。。可见,教育情怀已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达标的一个重要的指标点。《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还强调:师范生在校期间要学习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在培养方案中要达到总课时学分的10%以上。这些政策说明,构建以教育情怀养成为目标的师范生培养体系,是师范生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不仅能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还能以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职业角色的预期。它能为师范生的成长创造发展条件和机会,为师范生职前具备教师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把中学骨干教师应该具有的教育情怀纳入到师范生培养的各个教育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
德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第二课堂等都涵盖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说德育教育是一个集综合、体验、践行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将教育情怀养成纳入德育教育体系,就是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人格尊严教育,以德立身、立业、立信的责任和意识教育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也就是说,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德育教育是引领和指导师范生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的第一要素。2016 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①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凸显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是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涉及到高等教育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把教育情怀养成纳入到德育教育体系,就是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师德教育、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践行和体验做教师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深刻领会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深刻理解课程育人的功能,注重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践行在实践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为师范生思想品德培养和拥有深厚的教育情怀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才能为他们未来成为优秀的中学骨干教师做好思想储备。
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的设置,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使育人体系更加健全。按照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在培养方案中要增设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大学语文、大学数学、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创新创业、劳动教育和第二课堂,选修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技术类、艺术与审美类、体育与健康类、教育与信息技术类等课程。这个课程体系涵盖了对师范生知识、能力、素养等全方面的培养,涉及到德、智、体、美、劳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因为只有构建职业理想与专业认同、师德情感陶冶与人文科学修养、教育实践与情怀体验相结合的模块课程体系,才能使他们提升人文素养,从而使他们对人生和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参加第二课堂、劳动实践等教育活动,也可以使师范生对自身职业发展有更新的认识,对未来从事的教育事业和教育情怀有更深的感悟,为他们上岗后能更快地对学生进行情感信念价值观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8 年教育部公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 意见》,要求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等协同培养机制,号召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以“双导师”的形式共同指导师范生。“双导师”,就是师范院校与地方教育局、中小学合作,共同构建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教师与中学骨干教师组成的小组合作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合作育人培养机制。“双导师制”逐渐成为各高校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成为让师范生感悟中学骨干教师身上的教育情怀的重要渠道。“双导师制”这种以中学骨干教师为主导的小组合作教学形式,师生固定,四年不间断,使导师真正起到了身先示范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师范生在导师带领下,不仅可以参与中学的教研活动、听课、批改作业,学到课堂教学技能和班主任工作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从中学骨干教师身上学到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感悟到导师的寓教于乐、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教育情怀。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学生宛如亲子般手把手的教诲,是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这种情感教育也是只有切身体会后才能理解、才有感悟的,而且随着岁月的积淀,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情怀感知。这种在实践中感悟的教育情怀是深厚的,导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双导师制”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强化。
将教育情怀养成要求纳入师范生质量标准评价体系,是综合考核毕业生教育达标情况的主要任务。要将教育情怀融入专业教育中,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可学习、可教学、可衡量的教学模块、实践内容,以专业认同和体验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为要点,强化对师范生德育思想、情怀意识、教学组织过程、教学成效等方面的达成度评价。师范生作为准教师,不仅是学科课程的实施者和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和爱好的促进者。①张瑞:《师范生评价素养发展的内在诉求与驱动生成》,《继续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所以,树立“以师德为先,以学生为本”②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的专业理念,才能使师范生更重视教育情怀的养成教育,才能完善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总之,师范教育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专业教育,是教师教育情怀的重要养成期。高师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期,以中学骨干教师所具备的教育情怀特质为基准,分析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基础与差距,靶向实策;要践行“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师范生的培养体制,构建教育情怀培养体系,通过教育情怀相关主题教育、课程学习、榜样熏陶、双师指导、反思分析、实践体验等环节,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以中学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为榜样,成为新时代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中学生成长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