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的内涵、困境及路径

2020-03-02 16:29周明星罗俊梅翟坤周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群众时代

周明星 罗俊梅 翟坤周

(1.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1756;2.西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3.西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一、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何以成为“问题”

特定文化对国家、民族乃至全体公民具有精神上的吸引力、感召力,特定民族文化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凝聚力与向心力[1]。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美好生活在文化层面需要不断深入拓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与政治、文化、民主、安全、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相互推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整体系统中重要内容之一的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既是国家、民族和社会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必须高度重视。我国是由56个民族14亿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充满活力的多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2],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特定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结构组成的文化有机体,亦是由各个不同层面按照一定秩序形成的特定文化系统[3]。新时代我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快速优质发展,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任何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民族平等。文化是少数民族群众发展更基本、更深厚、更基础的东西,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核心与关键。美好文化生活的建设是新时代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构成,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多数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的质量逐步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的结构不断得以调整,少数民族群众文化存在感不断加强、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文化满意度不断提升。

二、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的时代内涵及特征

(一)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的美好文化生活,主要指少数民族群众追求的高质量、“美”与“好”有机统一的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在满足了基本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上,更注重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和高质量的生活品质,从而在文化生活中拥有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包括与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相对应的各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室建筑文化等。新时代美好文化生活的内涵丰富多样,是美与好、整体与部分、眼前与长远等有机统一体,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美好文化生活既源于个体主观感受又是个体客观需要的理想状态下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生命体验,它不仅是一种客观事实,还与主体的主观感受和个体评价紧密相连,更是人民群众生活美好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皆希望拥有更美好的文化生活,因而对社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和对精神层面的享受与寄托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

(二)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的特征

一是主体感知的差异性。在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动态建设过程中某个因素或某几个因素的组合不同,主体对美好文化生活的追求各有不同。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的追求依据个体的具体发展状况不同,基于不同的文化心理,少数民族群众主体美好文化生活的追求类别、标准也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形成民族文化的差异。少数民族群众美好生活和非少数民族的主体感知,甚至不同少数民族主体在面对不同的文化感知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多样化的文化认知、文化参与、文化使用、文化评判等致使部分少数民族群众这类美好文化生活建设主体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呈现出显著感知差异,且不同少数民族群众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差异。

二是客观环境的制约性。语言、地域等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少数民族地区客观环境,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都对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的满足具有制约性。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所面对的各要素、各系统、各种环境等,多元因子的组合不同致使少数民族群众的美好文化生活建设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我国各个民族都有特定的民族文化、特定的地理区位、特定的宗教信仰等等,在此基础上各少数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方言、民风民俗、宗教信仰、艺术、技艺等。而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主体在文化内容、文化层次、文化要求以及文化理念下的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多重环境组合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是供给需求的匹配性。供给需求总是在寻求动态中的平衡,如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协同,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互补等。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在追求美好文化生活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各要素趋于平衡、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在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过程中,种种矛盾与问题频现,出现诸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我国不同少数民族区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不同少数民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少数民族区域人均文化消费的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不均衡、不同人群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的不均衡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与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真正“需求”不匹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与效益还有待提高,文化创造力与创新性不强等不充分问题,此类发展过程中的局部要素失衡现象影响着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的整体完善与优化提升。

四是创新发展的时代性。文化本身创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只有适时科学地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有效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动态性和丰富性的美好文化生活需求。新时代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对满足精神生活的各类文化产品、文化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逐渐增强,时代气息浓厚,亟需全方位创新、调整、优化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的目标、内容、路径、机制等,以适应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的转型发展需要。

三、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多维困境的全方位审视

(一)对主体文化生活需要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化推进,以及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实践的不断发展优化,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需求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经济收入增强,其美好文化生活的内容也不断地更新,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与品位逐渐提升。但部分地方政府不能适时制定新标准,发展惯性思维无法实现矫正扭转,无法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的发展需要。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不同年龄阶段的文化消费取向与文化偏好也有所不同,新时代美好文化生活建设的举措很难完全满足每个少数民族群众主体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希望与期待。

(二)美好文化生活的观念亟需转变

由于信息相对闭塞、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主体受教育水平较低、传统思想价值观念深厚等多重因素的交织组合,致使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在追求美好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出现种种困境: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主体在美好文化生活建设过程中缺乏综合创新能力,致使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出现后劲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等诸多矛盾与问题;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美好文化生活建设具体实践中对一些要素重视不足,不能有效地统筹全局和科学协调各个因素,部分区域美好文化生活建设呈现出种种失衡,如盲目、无序、低水平、急功近利等美好文化生活建设失范行为频现;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对一些亚文化的热衷影响着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品位与质量的发展提升;部分少数民族群众过于封闭,拘泥于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生活,缺乏开放的思维,自我保守较为严重,少数民族群众对外部文化较为排斥,不愿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分享给外部社会,学习民族外部文化兴趣较弱,易陷入发展“孤岛”,这些都亟需调整优化。

(三)地方公共文化资源的要素配置尚需调整

通过综合调研发现,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分布点除了少数城市与少数民族聚居乡镇外,通常为不适合农业发展(山地、丘陵、戈壁、峡谷等)、交通相对不便、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自然资源相对恶劣、自然资源禀赋较差的区域,部分少数民族主体文化生活发展受到种种自然条件的制约与影响。再加上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独特的发展理念、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生活生产方式[5]等多重因素的组合,致使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文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文化发展滞后,公共文化资源相对不足,文化发展相关设施较为匮乏,现有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民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发展缓慢与城市居民的文化发展差距较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主体的生产、发展、演进手段诸多要素的影响。从整体上看,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工资水平相对较低,部分少数民族群众面对收费性的乡村文化与文化相关设施“望而却步”,付费文化服务与设施与其文化消费能力失衡。部分区域文化公共服务规划科学性不足,无法完全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多样化的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需要,如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分布较为分散,个别公共文化服务站点或文化设施距离某几户少数民族群众较远,此类少数民族群众无法或较少享受到相应的社会文化福利,导致部分少数民族群众自我效能感不强、文化实践行为有失偏颇等,部分少数民族区域城乡文化发展失衡,亟需解决这些少数民族群众分布区域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问题。

(四)文化供需结构有待优化

少数地方政府在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动态发展过程中系统思维和战略眼光相对缺乏,对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好文化生活建设的实际情况的整体性把握不够全面,制定的发展决策与规章制度欠科学、欠合理,部分文化建设主体割裂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致使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的供给与需求矛盾重重,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美好文化生活呈现出结构性失衡、部分要素配置扭曲等问题,缺乏科学有效、合理合规的实践操作指南,严重影响着部分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的质量与效益,亟需优化、调整、改善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的系统。少数地方政府在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设计蓝图”,不能科学区分文化的“社会属性”与“市场属性”,造成在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发展方向科学性偏弱;缺乏科学合理的方针与政策的引导,缺乏科学的规范与机制保障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面临重重困难,文化产业链条面临种种“短板”。如文化供需结构的不合理、文化产业链条存在的“短板”等,此类影响因子对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的建设与发展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影响。

(五)美好文化生活环境有待优化

环境对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新时代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在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中迷失自我,不能正确地甄别、批判性地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转化与发展,不能正确地对待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各类“亚文化”,易陷入美好文化生活建设的误区。面对参差不齐、“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内容,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由于受教育水平、学习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着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而且,新时代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容易形成技术先行的发展困境,无法实现协同跟进,此类网络“疑难杂症”影响着少数民族群众主体“培根铸魂”实践的发展,网络信息中掺杂的各类亚文化、不良社会思潮等,其中部分思想价值观念消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的建设实践的发展推进。

四、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的路径创新

(一)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要

其一,满足我国不同少数民族区域和不同人群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需“以需要满足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激发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内生力”,面对不同人群对美好文化生活的不同层级的需要,须针对性地给予差别化和个性化的满足,如当地政府要根据不同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提供符合少数民族乡村群众迫切需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生活现状,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精神生活质量;加大对少数民族城市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公共文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健全文化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因势而为、因事而新、因势利导,在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消费数量、文化消费质量、文化消费满意度上下足功夫,最大程度地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文化设施与基础文化服务,努力打造动态立体式的科学文化服务体系,想方设法满足我国各少数民族群众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

其二,不断满足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全方位和多层次的需要。针对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广泛而多样的美好文化生活需求,充分发挥不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的优势,为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大政府对国家公共博物馆、科技展览观等文化设施的投入和完善,文化企事业单位为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生产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提供更加便利的文化服务,巧借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激励士气的积极作用,激发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的内生力与源动力。完善惠民设施与服务,满足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全方位、多层次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如积极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节日和富有特色的服饰、建筑、舞蹈与现代化文化元素有机结合[6],努力扭转我国在文化发展中的“缺位”与“越位”,积极改善文化民生,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理性和文化选择能力,全方位提升其文化幸福指数、文化幸福感和文化满意度,增进少数民族群众对文化建设硕果的共享,汇聚多元系统合力助力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的生活建设。

(二)努力转变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的建设观念

其一,注重全方位创新。在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民族体育文化、民族习惯法原生形式、民族原始宗教、民族医学、民族美术艺术、民俗审美形式[7]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8],鼓励乡村群众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文化发展的新引擎[9],积极整合我国壮族自治区美好文化生活建设有益资源,不断转变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的理念、政策、方式,如注重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消费(cultural consumption)[10]、创新性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虚拟文化产业、积极搞好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教育等,在革除陋俗、发展特色民俗风情方面做真、做实,下大气力,鼓励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经营文化机构与群体多样化艺术形式的发展,要以文化创新破解文化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为我国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其真正需要的文化产品,努力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满意度。同时要不断地借助综合创新加速与驱动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的发展,努力完善乡村建设的蓝图设计与实践践履。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推动复合型文化人才的培育,构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少数民族文化专业人才,注重人才的培育与发展[11],积极打造特色民族乡村,通过民族文化的资本化[12]激励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美好文化生活建设,不断创新我国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美好文化生活建设方式与文化治理模式,注重“自主创新”与“综合创新”,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的技术含量,打造民族文化精品,提高民族文化的品质与附加值等,以创新增强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的内驱力与源动力。

其二,注重系统发展。努力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各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少数民族区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等,应通过文化摸底、梳理等,横向比较,纵向分析,整合统计,统筹全局,宏观系统规划,整体考量,重点把握,突出攻关,利用优势,逐步实施,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减少在美好文化生活建设中出现盲目、无序、低水平、急功近利等缺乏系统规划与长远目标的文化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干部需积极配合有关机关在坚决“过滤”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存在的消极负面文化,积极推动美好文化生活绿色环境的构建,实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美好文化生活内容的绿色健康发展,防止各类不良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保证少数民族文化绿色的底色,适时开展美好文化生活建设引导,不断提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治理体系与文化治理能力,积极引导“风清气正”“民主和谐”的美好文化生活建设环境;积极走出去,努力打造特色民族美好文化生活品牌,坚持适时科学全方位地“走出去”与批判性地“引进来”有机结合,科学发展民族文化贸易,促进美好文化生活大众化、全球化发展,积极建构、坚持与彰显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面向世界的艺术、审美与文化自信[13],注重内外联动;结合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文化发展特点积极进行文化场所的拓展与文化空间的延伸,依据乡土资源,特色乡村文化,积极创办各类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等,运用互联网创建民族文化共享平台,鼓励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学习、互动等,积极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美好文化生活建设的现代化转型,转变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方式,改善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状态,全方位、多层次地增强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文化满意度、文化幸福度等。

(三)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

其一,地方政府要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科学规划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应宏观统筹、系统规划,加大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乡美好文化生活建设的资金投入与扶持力度,为少数民族群众配备完善齐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积极开设文化专业技能培训学校、文化广场、文化阳台、文化网吧等,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常态化、制度化的免费观看电影和演出、报纸等公共文化服务;根据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的实际发展情况,如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结合不同人口文化生活指标建立公共图书馆、阅览室;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合各年龄阶段少数民族群众的读物,例如漫画、小说、期刊、散文文集等文艺作品,为我国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各种技能培训以及可读性强的专业书籍、提供电子阅览、电影放映和绿色上网等,有效拓展报刊图书、讲台论坛、会议会场、电影电视、广播电台、舞台剧场等文化空间,积极科学地运用数字报刊、移动电视、手机媒体、手机短信、微信、博客、播客、微博、论坛为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实践服务,科学运用“互联网+文化扶贫”[14],运用多样化媒体、资源、素材不断丰富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世界,努力提高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干部及主要负责人应妥善管理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制定相关管理与保护制度,用好用活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各类文化资源满足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组织文化活动,大力培育少数民族文艺青年,建立民族特色文艺青年团体和老年团体,引导我国少数民族群众自由学习科、教、文、艺等文化资源,积极注重少数民族群众的高质量文化生活的打造;鼓励民族群众参与多样化的文化实践活动,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成果培育新型文化业态[15],鼓励少数民族群众体验多种休闲方式,努力缩小城乡文化消费差异,让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化、常态化,文明、健康、和谐、活跃地搞好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建设[16],科学推动我国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多元化文化生活实践、享受精神生活、提升文化生活品质、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少数民族美好文化生活。

其二,加大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设施的开放力度,提供均等文化服务。一是通过建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机制,根据我国不同区域发展实际情况,精准识别需要帮扶的对象,有针对性地向地处偏远山区的我国少数民族群众配送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电影戏剧等;二是依据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需要,开展“流动性图书馆或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传输活动,积极整合多样化的素材为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服务;三是要继续推动“文化大礼包”惠民工程,深化实施多样化的惠民工程,如实施专项文化“春雨工程”“大地情深”“阳光工程”等专项工程[17],积极为我国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免费或廉价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四是根据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对精神文化的个性化需求,打造更丰富更全面的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美好文化生活的打造既要考虑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经济能力,又要注重部分我国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养与生活品位的提升,努力延展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的内涵与外延,在文化生活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等方面下足功夫与气力,以满足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现实需要。如提供给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的电影、演唱会及展览会等门票、开展免费文化教育活动等,通过政府购买或补贴的形式给予大力度优惠,使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更多更好地参加知识讲座、接受文艺熏陶、感悟现代化的文化生活风貌。

五、结语

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的系统工程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中应积极抓住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的历史沿革,积极给予其以科学的历史定位,努力把握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的逻辑进路与内在规律。在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建设的动态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我国全体少数民族群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凝神聚气、凝心聚力,全盘统筹、系统规划、综合提升、多元主体共同努力、协同并进,在探索、创新、转化中赋予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美好文化生活以新的内容和时代价值,增进少数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学习、了解、认知、内化、认同[18],努力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整体升级转型,不断满足我国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努力提高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努力增强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发展忧患意识、民族文化自豪感、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文化归属感,进而逐渐增进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价值认同。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群众时代
多让群众咧嘴笑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