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书、育人1)
—— 理工类学科与专业类课程思政之建设与实践

2020-03-02 15:29叶志明汪德江赵慧玲
力学与实践 2020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叶志明 汪德江 赵慧玲

(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上海200444)

1 理工类课程思政之建设思考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2017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对于学校课程教学与立德树人,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关联性作出了非常清晰的论述。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又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并对教师提出了要求:“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2]这些论述是针对新时代如何当好一名教师,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

自2018 年11 月以来,国家教育部密集地发出了三个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文件,即:2018年11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为新时代高教40条)、2019 年9 月发布《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9 年10 月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中,对于高校在三全育人、教师在教书育人与课程思政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划与实施要求。提出了“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明确各类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切实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让教授到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把教授为本科生的授课学时纳入学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在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中又提出了:“加强教材研究,创新教材呈现方式和话语体系,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转化,使教材更加体现科学性、前沿性,进一步增强教材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

在社会一定的发展阶段,学校教育的知识灌输式的技能培养可以有效地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但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之时,立德树人一定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是教育向关注人发展的价值回归。因此,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各高校等都纷纷部署课程思政建设规划、计划和建设项目等。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最重要的途径在于课堂教学,学科知识的固化形态、知识学习过程、有效教学都会有效地传递学科育人内涵[3]。因此,在课程理念与模式的变革中亟需挖掘学科育人价值。

1.1 理工类课程育人价值的挖掘关乎教书育人的本源

仅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者,就会忽视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的学生的人格也会有偏差。应该认识到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主体,他们会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并建构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学科或专业课程教学不应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素养的培养看成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或者仅仅是思政辅导员等的事情。

理工类课程教学关键是要使得教学向适应育人要求价值回归。立德树人并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事情,而是所有课程都可以潜移默化地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进而建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是课程育人目标的有机统一而最终作用于人才培养的根本之意。当然,不同学科或专业对于育人内涵的提炼应该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科或专业课程都仅仅是一种独特的载体。

比如理工类课程育人,国内外很多学者的观点包括鼓励创造力、创新能力,强调敏锐的观察力,提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发展个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诚信等,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形成的历练过程。

1.2 理工类课程育人价值的挖掘不能简单地贴政治标签

思想政治课与学科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则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挖掘理工类课程育人价值是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

一种想法认为:高校的理工类课程无法与思政课相互结合,这是我们多年专才培养造成的结果,专业课教师仍然无法深入理解这样的结合。另一种想法就是简单应对:将“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理解为泛政治化,去贴政治标签,简单地贴上立德树人、国家意识、政治认同等标签,而并不去深入地理解学科育人价值内涵。

所以,理工类课程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不是将国家意识和政治形态简单地罗列,将学科知识简单地归纳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另外呈现。理工类课程育人应根据学科特点来进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不能把立德树人和学科育人口号化、标签化。我们要避免走入将育人泛政治化理解的误区,用政治化的语言代替学科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只有将课程育人内涵充分凝练,真正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让不同学科教育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课程思政实施中就要深入发掘分析学科或者专业课程本身育人价值对学生全面发展、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作用,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等有关内容内化于知识,外化于教学,用教师的优秀人格、高尚品格与知识的独特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进而达到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最终目标与效果。这里讲的教师教书育人与课程思政则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且教师的教书育人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基础,课程思政则是教师教书育人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2 理工类课程思政之实践探索

通过学习总书记的指示,我们将课程思政之初心理解与归结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向同行,协同效应。”前两句是对课程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学科与专业课程教师做好课程教学的责任与使命,后两句则是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中所发挥的作用。如何实施课程思政也是当前学科与专业课教师,尤其是理工科类课程面临的挑战之一。

在2018年9 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六个方面下功夫的要求:“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总书记的这段话其实已经回答了学科或专业课程教师如何做好课程思政着力点的六个方面。在具体课程教学中,首先是要解决好理念层面的对接问题,即深入挖掘学科本身育人价值。其次是要不断地优化建设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或专业课程教育,这是解决“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根本落地问题,经过我们在课程思政实践探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1)谁来教——“同向同行、协同效应”下的学科或专业教师

我们认为对于学科或专业课程思政,只能是由学科或专业教师来担纲、来实施。我们这里提出一个对于课程思政实施的简单判别准则:“如果是思政教师主导的课程教学,基本上还是属于思政课程;只有当且仅当是理工类学科或专业教师主导并付之于实施的课程,那才是课程思政”。

(2)怎么教——“同向同行、协同效应”下师生共同探究知识发生的过程

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课程内容设计应该注重开放性、改变学生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培养学生发问、探索、兴趣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方法。要着重进行以互动研讨为主要特征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研究活动的场所,在这样的场所中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学术态度,共同就知识的发生过程进行探索,进而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知识的乐趣、感受学科知识本身的育人价值。

我们已经开设了多轮的大学生新生研讨课:“大学学什么”,就是在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人生、帮助学生构建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里体现了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本质要求。

(3)怎么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互结合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的视野下,在学科或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运行逻辑下,课程教学更加应该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获得感,而这种获得感很难用期末的卷面考试来实现。因此,课程思政实施后的课程评价与发展需要让教与学的评价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特别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体验等。

习总书记又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也是实现怎么教,怎么评的有效途径。

当前摆在学科与专业课程教师面前的是课程思政具体怎么做?学科与专业类课程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理工科类课程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我在十几年前就提出过一个盐的比喻,即每人每天为了健康需吃6克盐。但是这6克盐怎么吃?早上起来把6 克盐一起吃了?还是将这人体需要的6克盐放入一天的菜里吃?答复肯定是后者。因此做好课程思政,我的个人体会是:学校积极创造三全育人的良好环境,教师则努力做好教书育人,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

3 课程思政若干实践案例

3.1 三全育人案例

在近一年的教育部文件中,有“大力推动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走上本科教学一线并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完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切实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让教授到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把教授为本科生的授课学时纳入学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的确如此,学科与专业里的院士与教授们为本科生上课本身就是最好的课程思政内涵之一,当这些人物站在学生面前时,他们为国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取得的辉煌的科技成就,就是对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示范与榜样作用。把学校最优质资源配置给本科生也是最好的课程思政内涵之一,这更是学校为三全育人所创造的良好环境之一。

还有一个问题是:高校都面临着如下四种情况:(1)学生入学时一流,毕业时也一流。一般地讲,这种结果少数高校能够实现;(2)学生入学时非一流,毕业时成为一流。其实这是很多高校应该去努力、去奋斗的目标;(3)学生入学时一流,毕业却非一流。那是极端不负责任的结果,此类高校应该停办;(4)学生入学非一流,毕业亦非一流。这是众多高校的现状。目前在高校招生中,很多高校都试图实现(1)的生源质量,不过这里也存在着巨大风险,也就是如果学校不好好培养,就有可能掉到(3)的局面。其实从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来讲,我们恰恰需要的是从(4)努力转化为(2),那才是对国家、对家庭、对学生负责任的做法,也是真正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态度与胸怀。20世纪80年代,就有过类似案例,即兰州大学连续多年物理、化学专业毕业生考上美国名校并囊括专业前6 名。因此,能否真正不拘一格降人才,努力培养出一流学生,就是三全育人的最大成果。三全育人的大环境能为课程思政的实现提供有效途径与保障。

3.2 教材之育人功能案例

一本好教材对学生的影响是长久的,有时也是终身的。教材编著者的思想和哲学、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隐性体现、方法论、哲学体系等理念都会体现在具体教材之中。

1958年,同济大学的樊映川教授,编著了一套《高等数学讲义》(上下两册)与《高等数学习题集》,此教程自出版至今已经发行了6000多万册,凡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几乎都学习此套教程,该教材整整影响了几代理工人。总结来看,此教程具有如下特色:内容精炼、体系完整;概念清晰、方法实用;例题典型、习题精选;作者对学科深入研究,严谨踏实的价值取向,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该教材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数学经典教材。教材本身就是给学生一种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的传播。

我们历经二十年编著与建设的《土木工程概论》教材(已出版发行了五版),多次获得国家级和上海市级优秀教材奖等荣誉称号,在课程教材建设中体现了我们的教学理念与价值取向:“把教的创造性留给老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精神之体现与传播。

3.3 教师教书育人与课程思政案例

教师个人之人格魅力、高尚品格,教师在课上课外乃至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关爱,严格要求与管理学生,在传道释疑解惑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对学生的影响是长久的、终身的。

我们的土木工程类课程思政之实践主题为:讲述好土木工程中的中国故事。具体表现是专业课程内容的育人作用,它可以是中国历史上土木工程对人类的贡献,中华遗产名录中土木工程贡献,中国土木工程人在世界舞台和新中国建设与发展中的重大贡献,也可以是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对上海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贡献,上海大学以及土木工程系艰苦创业过程的案例(也是很好的双创教育案例),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之榜样等都是可以运用的案例。

在对学生课程教学中,讲述到数字化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章节时,我们结合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艰苦奋斗案例(双创教育案例),介绍了土木工程系1995 年设置本科专业后在没有像样的结构实验室的困境下,如何开拓创新创业的过程:土木系于1996 年提出了研发“建筑结构虚拟仿真实验”的设想,在学校的支持下,三年时间的研发,顺利完成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同时还开发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等成果,最终以“土木工程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成功获得了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继后土木工程概论CAI教材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课程于2006年获得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研发团队于2007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团队,课程还于2018年获得了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各项荣誉。

一门好课程或一本好教材能给师生们留下什么?我们认为:它赋予了除知识以外更多的精神与价值财富,书品如人品,它是对师生很好的“经典知识”的传授;对师生是很好的“立德树人”的楷模;对师生是很好的“创新创业”的典范;对师生是很好的“ 科学精神”的历练;对师生是很好的“治学品质”的示范。更是对师生一个很好的“价值引领”的引导过程;对师生是一个很好的“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对师生是一个很好的“ 三全育人”的推动过程;对师生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对师生是一个很好的高校校训的历练;对师生是一个很好的“立志励志”的形成过程。

4 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点

在近期的各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中,也逐步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继续放大也会对课程思政的实施形成不利影响,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挖掘思政元素不能弱化学科与专业课程的难度与深度;

(2)不能脱离学科或专业课程内容与性质特点;

(3)挖掘思政元素不能追求全方位、全元素,不可能替代;

(4)学科与专业课程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力;

(5)思政元素更多的是隐性融入;

(6)思政元素挖掘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门课程需要守好各自一段渠;

(7)挖掘思政元素要做好引导,需要历史地看问题,更要加强引导与创新;

(8)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仅解决了手段问题,要善于利用新技术为课程内容服务;

(9)思政元素隐含于课程教学全过程,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例如课堂讨论、网络答疑等。一个案例如下。

我们有一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中时常有学员来信希望获得老师的讲课PPT 资料。我在网上回复道:“每次课程教学中(无论是大学里的课堂教学还是慕课网上的教学),总有学员询问能否提供讲课的PPT。我们教学团队的回答是:NO。道理非常简单:当你看到一本好书时,如果你在书店里可能就买回来了,结果是买回家的书因为你已经拥有书的所有权了,总是想着有空时再看吧,结果最终却并没有好好学习。恰恰是你觉得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书,你是抓紧时间读完的。这就是学习阅读中的辩证法。在前几次授课时,也有学员要求提供PPT,我们教学团队也是如此回复”。结果在后来的学习中,有一个学员在课程评价那里专门写了学习辩证法的体会,他说因为没有了PPT 依赖,反倒使得他学习努力,学会了记笔记,学习收获很大。这便是课程教学环节中的一个很好的课程思政案例。

5 结语

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守住课程思政初心,担起课程思政使命,课程思政其实就是如此要求,应如此去实践。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