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寿东
贵阳市白云区积极开展城乡“三变”改革的新探索,搭建了城市低保户和农村低收入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新平台,形成了城乡齐变的新局面,为各地“三变”改革和脱贫攻坚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样板。
城乡“三变”改革的关键,在于有优质的项目。白云区科学统筹、精心谋划、注重创新,涌现出了以“梵华共享”项目为代表的城市“三变”改革和以“白云共享农创城”项目为典型的农村“三变”改革等一批先行示范项目。
“梵华共享”项目。该项目所依托的“梵华里”项目是白云区最优质的商业项目。一是品质高。项目由“东华里”“西华里”“梵街”三部分组成,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打造文态、生态、商态三位一体的共享空间,满足人们吃、购、玩等休闲娱乐多重需求。二是位置好。项目地处白云城市中心地带,位于白云区与观山湖区交界处,紧靠西普陀寺、西南家居城,周边汇聚多个高端住宅小区,交通便利,紧邻贵阳地铁2号线,同时前后分别连接金阳北路及云潭北路两条城市干道。三是人气旺。该项目紧靠的泉湖公园,是贵阳城市周边人流量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为“梵华共享”项目商业活力、发展动力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白云共享农创城”项目。该项目位于白云区沙文镇沙文村,地处G75高速沙文互通南侧,西侧紧靠贵遵高速(兰海高速),东侧临盐沙大道,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集商品交易、展示、推介、物流配套、办公管理、生活服务等功能,运用大数据、品牌化的管理运营模式打造果蔬、茶业、海鲜等农副产品、酒店、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体。该项目以“农创城”为依托,切实落实“菜篮子工程”,更好实现“黔货出山”。“农创城”主要规划农产品、农副产品、水产品交易区、冻库、公寓等区域,是白云区重点推进的民生工程。
“梵华共享”项目模式。该项目是以“梵华里”商业项目为依托,充分运用担保、融资、信托、贴息等金融手段,积极整合财政资金,发挥区属国有平台公司的带动作用,使困难群体有资金可投资,投资有收益。此项目计划运行十年,区属各乡(镇)分别成立由困难群体组成的“梵华共享合作社”。由农商行向“梵华共享合作社”发放“脱贫专项贷款”,通过贷款让低收入群体获得投资资金。获得资金后,“梵华共享合作社”将资金投向“梵华共享有限公司”,获得经营收益后,合作社把股份红利分配到每户困难群体。让白云区城市低保户和农村低收入群体在参与项目商业运营中获得收益。
该项目10年内可为参加“梵华共享”项目的困难群体获得投资总收益每户预计为75000元,困难群体投资收益将按照一年分配一次的方式进行分配,每户年均收益预计达7500元。目前该项目已发放首笔共享收益金600万元,惠及白云区城乡所有贫困群众共1538户2800人,每位股东(每户)领到“梵华共享”首笔收益金3000元。
“白云共享农创城”项目模式。该项目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党员+致富能手+农户”模式实施的农村“三变”改革项目,成立“贵阳白云沙文共享农创农民专业合作社”对项目进行管理运营,贵阳云城商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沙文镇国资公司、沙文村集体、沙文村村民等共同投资入股,辖区失地农民、被征地拆迁群众等通过入股、就业等方式,参与项目共享运营,共同增收致富。该项目计划运行时间为10年,项目运营产生的利益链接到贵州省各地(州、市)及水城县、雷山县、长顺县等贫困地区。
项目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老百姓共享项目红利。加入合作社的沙文镇沙文村失地农民、被征地拆迁户参与共享农创城运营,使村民变为股东,并享有投资收益分配权,获得长期的投资收入,真正意义上实现“三变”。二是搭建“流动”+扶贫共享平台。在保障参与合作社各类成员利益的前提下,项目内规划4000m2区域作为共享专区。“流动”共享区主推除贵阳市以外的地(州、市)区域的农产品,通过每月明星推荐销售方式,按各地农产品的成熟或出产季节进行专属月推广;扶贫助困共享区主要针对水城县、雷山县、长顺县白云山镇三个贫困地区开设,实行展销免租方式,对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进行推广;特色共享专区采取租金减半方式对贵阳市内的农产品进行专区推广,提高贵阳市级、区级农产品知晓度,创建本地品牌。三是构建产业利益链接。针对全区建档立卡的困难户,由区国有企业设置免费专区摊位、提供就业岗位对其进行产业、就业等帮扶。合作社社员、区国有企业、镇国资公司按股份获取投资收入。
在城乡“三变”改革的过程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农(市)民是主角。具体来说,就是政府要搭台,企业要唱戏,农(市)民要参与,将政府、企业、农(市)民三方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形成推进“三变”改革的强大合力。要充分依托中央省市政策对“三变”改革工作的支持,通过政府优先配置资源、资金,让城乡低收入群体享有股份权利,广泛宣传发动,引导、吸引城乡群众自愿将资源、资金等入股。要掀起学习宣传“三变”改革的热潮,大力宣传“三变”改革的重要意义,为“三变”改革发出好声音、营造好氛围。树立城乡群众自身的主人翁地位,强化主人翁意识,形成“价值共识”,激发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凝聚发展主体力量,这样才能使得“三变”改革深入见效。
“三变”改革项目的推进和运营,有没有好的经营主体来承接是前提。要选择商业价值高的项目,引进实力强、有社会责任感的龙头企业作为合作经营主体,牵头开展共享项目,履行社会责任,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向农(市)民提供更多优质项目。采取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强化招商选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做实产业项目,引进更多优质产业,以强势合作伙伴、优质项目增强项目竞争力,通过优质产业项目,吸引群众以资金入股、以资源入股的方式合作,形成收益,让群众股份实现增值。
城乡“三变”改革产业是支撑,只有产业壮起来,才能将“死资产”变成“活收益”。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选择乡村“三变”改革项目的过程中,要根据本地自然资源、劳动力状况和产业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选准产业,要充分咨询相关专家意见,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结合新型经营主体分布和目标市场布局,编制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促农增收和脱贫攻坚,结合贵州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实施,选定特色优势产业,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整合资金投入,加快“资金变股金”。从资金整合入手,强化金融策略,加大各类资金整合力度,激活资金使用效益,使一次性投入变为持续性增收。资金主要来源可分为合作社资金、企业资金、农(市)民自有资金、政策扶持资金四类,其中政策扶持资金为财政资金,其他属于社会资金。合理配置各级财政投入到乡村的发展类扶持资金,推进财政资金转为股金。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将资金量化为股,注入项目资金池,积极引导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推进城乡“三变”改革,农(市)民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要积极引导农(市)民参与“三变”改革,突出生产资料共有、生产主体共建、生产受益共享,引导基层群众的分散资金参与改革。搭建规范的投融资平台,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国有和私营企业、社会民间资本投入到“三变”改革中来。同时,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高效的城乡“三变”项目及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机制,重点抓好项目与资金的协调配合和管理监督,真正让资金发挥效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确保股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