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锦聚
新时代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道路是决定国家方向、民族命运和前途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砥砺奋斗,“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其重要原因是找到了通向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平发展的庄严使命。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本文拟从经济学的角度,阐明在新时代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新时代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这首先是实践做出的回答。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把中国人民从贫穷引向富裕的道路,这是已为实践所证明了的。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系列统计资料,从一个角度可以给予证明。
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处在核心的地位。从认识论的角度说,道路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道路必须是实践中的道路,没有实践就没有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人的实践,不实践就不是道路,也没有道路。”(2)陈先达,2016:《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光明日报》9月7日。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实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和在中国的历史文化条件下进行的,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只有汇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才能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
对于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中国人自然看得见,摸得着,就连国外公正的舆论也都给予了肯定。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为全球化进程提供了广阔市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成功启示。韩国西江大学国际研究学院教授金时中强调:“中国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蓝本、一条可选择的途径,这些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吸取有益经验。”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哈桑·贾韦德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借鉴。”(3)转引自刘晓云(2018)。当然国外也有人对中国道路持质疑和否定的态度,有的认为中国道路不可持续、必然崩溃,(4)如Chang(2001)在书中预言,中国经济将于2016年崩溃。有的鼓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有的污蔑中国的现代化是从美国“偷的”。(5)参见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11/17/c_1125241662.htm。这些论调反映的是西方某些抱有不同目的的人对中国发展的焦虑和不适应,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已经并正在为事实所否定。
对于这样一条已为新中国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实践所证明了的成功经济发展道路,我们当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这是尊重实践,尊重历史。但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经济道路,还具有更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经过长期发展,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6)习近平,201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新时代新要求,我们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要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我国还存在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这些都成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约因素。
更需要关注的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世界却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同时,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7)近年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8年6月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9年10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巴西总统博索纳罗会谈时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9年11月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又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并以前所未有的能量促进生产力发展,由此带来世界各国综合实力格局的重构。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生产力由蒸汽机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再从电气时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目前正在兴起的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材料、新工艺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正席卷全球,人类正从信息化时代迈入智能化时代。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促进生产力大幅提高,使各国综合实力格局发生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中国和一批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实力相对增强,而美国虽然综合国力仍保持世界第一,但影响力相对下降。美国经济总量(GDP)在世界经济总量所占比重1978年为27.8%,2017年下降到24%,经济增长速度由1979~2017年的年均增长2.6%下降到2013~2017年的年均增长2.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由1979~2017年的年均20.4%下降到2013~2017年的年17.1%。而中国经济总量(GDP)在世界经济总量所占比重1978年为1.8%,2017年提高到15.2%,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虽然2013~2017年比1979~2017年有所下降,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却由1979~2017年的年均18.3%提高到2013~2017年的年均28.6%。
还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由于采取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和去工业化战略,不仅造成实体经济的萎缩,经济结构的失调,而且导致进入21世纪后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其后的经济复苏乏力。
历史证明,谁在科技革命中占领先机谁就能占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迅猛提高国力;相反谁在科技革命中处于被动地位谁就要落后,甚至被淘汰出局。“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发明创造同生产紧密结合,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项发明和发现中,我国占173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8)习近平,2019:《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求是》第10期。但是,在后来的几次科技革命中我们都没有占领先机。在这一轮新的科技革命中,我国在一些领域有后来居上之势,不仅影响着自身14亿人口的发展,也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引起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焦虑和极力遏制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中美关系的变局将极大地增加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当中国人民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抓住机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大步前进的时候,美国发起对世界多国特别是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遭遇逆流。2017年新一届美国政府上任以来,采取美国第一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政策,以加征关税等手段相威胁,频频挑起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摩擦。2017年8月启动针对中国的单边色彩浓厚的“301调查”,(9)“301调查”是美国依据“301条款”进行的调查。“301条款”是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的俗称,一般而言,“301条款”是美国贸易法中有关对外国立法或行政上违反协定、损害美国利益的行为采取单边行动的立法授权条款。它最早见于《1962年贸易扩展法》,后经《1974年贸易法》《1979年贸易协定法》《1984年贸易与关税法》,尤其是《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修改而成。其主要含义是保护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对其他被认为贸易做法“不合理”“不公平”的国家进行报复。无视中国多年来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外资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绩,作出诸多不合客观实际的负面评价,采取加征关税、限制投资等经贸限制措施。其后层层加码,在双方谈判中采取霸凌主义态度和极限施压手段,坚持不合理的高要价,坚持在协议中写入涉及中国主权事务的强制性要求,导致双方迟迟未能弥合存在的分歧。(10)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关于中美经贸磋商的中方立场(2019年6月)》,《人民日报》2019年6月3日。2020年1月虽然经过艰苦谈判,中美双方签署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经济贸易协议,但效果如何尚需在实践中检验。从美方的动作看,单边主义、极限使压、以国内法代替国际法几已成为常态。中美是两个大国,2019年两国的GDP总量约占世界的40%,制造业约占世界的40%,贸易额约占25%。中美两国合作会造福人类,摩擦不仅将给两国利益造成损失,而且会给世界带来灾难,2018年、2019年世界投资连续下降,全球贸易受到重创就是对这种灾难的诠释。美国为什么要逆经济全球化潮流而动发起贸易摩擦?原因很多,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坚持“美国第一”,追求超额利益,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对于向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发起的贸易摩擦,贸易逆差等等都是借口,本质是要破坏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遏制中国的发展,以保持美国的霸权优势。
三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面临难以估摸的变数。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全世界人民在痛苦中煎熬,给世界经济已经造成重创。2020年6月28日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接受西班牙《国家报》采访时指出:“我们并不知道新冠疫情将会如何发展。从乐观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会协调应对病毒的策略,并与全球各国政府一起成功控制住病毒,这样发展中国家至少可以避免经历严重的灾难。两三年后,一切都将恢复正常。但如果从悲观的角度看待疫情发展的话,我们会发现,由于国与国之间缺乏协调,疫情将在南半球国家造成严重的灾难,并在北方国家引起第二拨重大冲击,引发可怕的经济衰退及5年到7年的全球性经济萧条。但现在预测未来的全球疫情发展还为时尚早。”(11)《联合国秘书长:WHO并未偏袒中国,我们需要共同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央视新闻客户端2020年6月28日,http://m.news.cctv.com/2020/06/28/ARTIClRCXqRuktlFwFyYr72Z200628.shtml。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20年6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9%。IMF表示,新冠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比预期更为严重,经济复苏速度可能比预期更慢。这尤其体现在消费疲软和储蓄率增加。报告指出,新冠疫情将使全球债务进一步攀升至创纪录的新高。平均而言,2020年各国财政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预计为14%,比2019年高出10个百分点。IMF强调,目前的预测也充满高度不确定性。如果2021年初爆发第二轮新冠疫情,那么当年的经济数据可能会更差。(1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世界经济展望》(2020年6月),https://www.imf.org/zh/Publications/WEO/Issues/2020/06/24/WEOUpdateJune2020。
更严重的是,面对疫情肆虐,世界各国本该众志成城一致抗疫,但美国一些政客将其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手段,把两年前就已经开始的贸易战延伸到科技、人才、金融等领域,由此使世界面临的风险陡增。中美关系走向是影响当前和未来世界格局变化的最大变量。有学者指出,疫情已经或者将导致十大风险。第一是生命风险。第二是产业链断链的风险。第三是通胀风险,这是具有最大不确定性的风险。美国带头实施无限量无底线的宽松货币政策,几十个国家跟进,已经在全球形成了货币放水潮。加上低利率、零利率、负利率,由此引发通货膨胀几乎可避免。第四是债务风险。第五是金融风险。第六是粮食风险,世界粮农组织发布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将有2.65亿人陷入粮食危机。第七是能源风险,供给侧将受到巨大挑战。第八是贸易和投资的风险。第九是安全风险,包括人身安全、地缘安全、整个国际社会的安全。第十是战争风险,一些国家不排除用战争的手段转嫁国内社会矛盾和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现在世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大萧条之后最严峻的时刻,或者叫全球的至暗时刻。(13)陈文玲,2020:《当前世界的十大风险与挑战》,《参考消息》6月17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交织、相互激荡,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使世界仍然充满着希望,另一方面,“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14)《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人民日报》2020年5月24日。在这样的形势下,由于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的叠加,我国经济发展也将面临新挑战,经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带来了新的困难,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
挑战面前如何办?短期当然应该采取一些应对的措施,例如,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等。但从长期战略上,从根本上,就需要理论上更加坚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其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制度上更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践上则要更加坚定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应对新时代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巨大挑战的战略抉择。战略抉择面前,容不得任何犹豫和动摇。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的是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自从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创造中国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日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深入的讨论。国外学术界大多使用“北京共识”(16)“北京共识”是美国前《时代周刊》编辑、现任基辛格国际地缘政治咨询公司(Kissinger Associates,Inc.)副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于2004年正式提出的。雷默认为,中国找到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化之路,即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的“北京共识”——以创新驱动为基础、强调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公平、反对外来强权奉行独立自主。国外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或者“中国模式”的概念,探讨中国道路问题,讨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7)参见刘庆军和郭文亮(2019)。第一阶段为1978~2007年,与“华盛顿共识”(18)“华盛顿共识”1989年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约翰·威廉森(John Williamson)提出,包括十个主要政策: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实施利率市场化;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放松政府管制;保护私人财产权。“华盛顿共识”以西方新自由主义为基础,强调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备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国政府推崇,并向拉美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广。“华盛顿共识”被捧为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成为苏联和东欧国家“休克疗法”的理论基础。相对立的“北京共识”正式提出。第二阶段为2008~2012年,“中国模式”日渐成为讨论的主流话语。第三阶段为2012年中共十八大至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模式”的可持续性成为争论焦点。在国内,学术界虽然也有人使用过“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的概念,但大多数学者都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范畴。这一方面是因为“北京共识”含义模糊,不足以反映中国道路的实质,并非中国话语体系;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模式”容易给人以“固化”的印象,引起歧义。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理论界曾进行过广泛的讨论,在理论界讨论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曾作出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胡锦涛,201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党的十九大又进一步强调,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20)参见党的十九大报告。从这些概括和论述中,可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至少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和科学思想的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社会和谐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包括经济建设道路、经济改革道路、经济发展道路,是经济建设改革发展道路的总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规定性基础上,内涵还包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方向的经济改革道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等。按领域分具体还包括: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对外开放和构建开放型经济道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等。(21)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的《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丛书之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一书对这些问题进行过论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在中国具体国情和具体实践基础上,同时反映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形成的。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蕴含着人类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有以下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多次选择开辟出来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开始,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28年浴血奋战,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制度向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飞跃。在这一历史时期,虽然主要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对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奋斗目标的选择,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在革命根据地进行的经济建设探索,在抗日根据地进行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探索,以及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都对其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如何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着第二次选择。第二次选择,虽然由于缺乏经验,曾经实行过计划经济,走过弯路,但也有不同于苏联和东欧国家、适合本国国情的鲜明特色,如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指引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基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注重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等。这些探索为改革开放开始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经验。20世纪70年代末,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我国毅然开始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坚定不移地踏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征途。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一时期,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创造中国奇迹的制度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历史进程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中国实际出发选择的光明之路、胜利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我们有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成功经验,也曾走过偏离经济建设中心导致经济严重困难的深刻教训。在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确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坚定不移地付诸实践,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和鲜明特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质就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改革开放开始之后,邓小平多次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2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3)参见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实践中,我们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进步。正因为如此,我国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险阻,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扭住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改革开放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坚持改革开放,发挥制度优势,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978年开始,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局部到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计划体制的藩篱,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改革的内容极其丰富。首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出发,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任务,进行所有制领域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摒弃了单一公有制模式,创新形成并发展完善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并积极探索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各类所有者的积极性,使一切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其次,建立并完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反复探索,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把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把发展市场经济的优长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结合起来,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证,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再次,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进行分配领域改革,建立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建立既讲效率又讲公平的体制机制,从而极大地调动经营者和劳动者积极性,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分配制度保证。最后,持续扩大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开放促进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从建立经济特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从沿海开放到全方位开放,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拓展对外贸易,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找到了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从而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道路。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开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中国经济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实现发展,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使人民从建设改革发展中获得收益,增强满足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最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导的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难探索和反复比较,选择了社会主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胜利,选择了改革开放,领导中国人民继续进行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使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历史还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24)习近平,201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第3~5页。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事业的理论基础,在长期建设改革发展实现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在实践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科学理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经过反复探索,创新形成并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实际出发,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创新宏观调控模式,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一步一个脚印地促进生产力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不仅具有以上鲜明特色,而且在这些特色中包含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不仅属于中国,而且为人类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正如有学者所说,中国道路“打破西方发展模式主导世界发展的垄断格局,走出西方‘国强必霸’的传统大国发展模式窠臼,丰富了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具有重大世界历史意义”。(25)王明生,2016:《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人民日报》12月28日第7版。也有学者指出,“对世界而言,中国道路取得的成功无疑是振奋人心的。这不仅意味着一个发展中大国崛起给世界创造无限发展机遇,而且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各国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所谓‘终极模式’根本就不存在”。(26)国纪平,2014:《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人民日报》9月30日第3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包含的一般规律有:
(1)不同社会制度下都可以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重大的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最具意义的丰富和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社会将有计划地组织全社会的生产和经济活动,不再需要商品货币插手其间。恩格斯曾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4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本国在经济落后条件下跨入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开创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且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从而使市场经济这一曾经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的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焕发了生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将永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史册。它不仅在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上具有重要启示,而且实现了人类关于市场经济理论的革命性创新。这一革命性的创新再一次告诉我们,“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页。这要求我们以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错误,又反对教条主义的错误。同时还告诉我们,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一般形式,资本主义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也更好地发展市场经济。这不仅是对认为市场经济只能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否定,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2)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历史、文化、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但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从历史看,它们一般都曾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附属国,至今未能摆脱在世界市场不平等国际分工中的依附地位。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它们一般仍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中,属于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国家,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在经济全球化中竞争力水平不够高。从发展前景和任务看,它们都面临如何摆脱贫困和落后地位,发展民族经济,维护国家独立,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尽快实现现代化的道路选择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对它们有很强的吸引力。主导世界市场、先期完成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产业结构演进大多按产业革命发生的历史顺序逐级推进,依靠垄断地位攫取超额利润,由此付出了贫富两极分化等一系列国内外社会分裂的沉重代价,走的是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发挥了后发优势,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走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治理同步推进的新型现代化道路。中国是农业大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十分鲜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创造性地通过互助组、合作社引导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着力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乡村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新农村建设面貌焕然一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及新型城镇化、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农村改革逐步深化,农民的收入和获得感不断提升。中国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30)参见党的十九大报告。
(3)提供了破解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世界性难题的新思路。如何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各国现代化过程需要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虽然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表现出不同特点,但其有效资源配置的功能是共同的。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来看,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源配置由价值规律的市场机制及剩余价值规律决定,政府是“守夜人”,并不直接干预经济,但付出了巨大代价。1825年资本主义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英国,发生了第一次经济危机,此后每隔几年就周期性地发生;1929~1933年发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大危机。实践证明,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调节的自发性和事后性,会导致比例失调、生产过剩、资源浪费等严重问题。应对这样的问题,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革命开始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西方虽然在理论上盛行新自由主义排斥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但实际上政府完全不干预经济的情况根本不存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说明,即使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仍然是有待解决的大问题。中国道路对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也经历过曲折的探索。在改革开放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曾经忽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为此付出了高昂的学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致力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塑造与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相适应的微观主体,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规则,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通过市场竞争实现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宏观调控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充分发挥好政府为发展市场经济提供应有的制度、环境、秩序和再分配等公共保障作用,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使政府担负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一创举,为人类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经济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
(4)揭示了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的新方向。新中国70年是世界经历大发展大变革的70年。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面临重大时代课题的挑战,迫切需要给予战略前瞻性的回答。就中国而言,最关键的是把握历史发展的新方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世界而言,面对正在发生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维护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必须共同应对的主题。中国在办好自己的事情,着力改革开放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国际社会的健康发展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首先,中国高举多边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旗帜。习近平指出:“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治理、发展模式存在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31)习近平,2017:《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1月18日第3版。习近平的这些精辟阐释,为解决世界的发展命题指引了方向和路径。其次,中国高举和平发展的大旗,提出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当前治理难题和发展困境,人类社会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发展观,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开辟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实现人类社会和平永续发展,以天下大同为目标,秉持合作共赢理念,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出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发展新道路,为人类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3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9:《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人民日报》9月28日第11版。再次,中国积极深化南南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同世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六年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沿线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之所以具有上述世界意义,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国道路既顺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又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内在动力。它们在一国起作用,也在世界范围发生作用。中国道路顺应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具有一般性可资借鉴的经验。
以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色和一般性的分析,说明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33)习近平,2018:《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5月5日。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同时包含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要求的,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着的经济发展道路,是通向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推动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的光明大道。
道路是旗帜,道路是方向。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和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34)习近平,2018:《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实践发展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发展和完善也无止境。要不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立于主动,有所作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继续发展,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强大动力和保证,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组织保证、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集揭示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内涵极其丰富,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方向;坚持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分析形势、解决问题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发展的发展理念、发展阶段、体制基础、发展路径、根本任务和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以经济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内容、领导保证以及经济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反映实践发展的要求,回应时代的关切,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指南。在新时代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走新型现代化发展道路。
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措施有很多,当务之急是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经济体系,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现代市场主体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市场体系、现代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现代绿色发展体系、现代全面开放体系、现代宏观调控体系等,也包括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构成的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过程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对于这些措施,要在实践中逐一落到实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开辟靠改革,发展和完善仍然要靠改革。面向新时代,面对世界大变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就要进一步以经济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世界之大变局、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扭住关键,善于识变求变应变,突出改革实效,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经济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展开,我国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大各种风险挑战,也必须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要注重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当前,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科技进步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补上创新短板,破除一切阻碍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要以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没有变。把握这些变与不变,一方面要适时作出应对之策,例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加快复工复产工作,调整扩大内需与外需的关系以内需为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适时调整宏观政策的力度等;另一方面,从战略高度,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进一步扩大开放,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有责任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把准航向,以更大的开放抓住发展机遇,以更好的合作谋求互利共赢,主动参与和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防范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与世界各国一道合作抗疫,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创造世界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懈努力。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优秀文化,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又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综合国力居于世界前列,我们决不必自认为低人一等,唯别人眼色是从,我们更应该有充分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有理有力有节地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但也要看到,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2019年全国年人均收入即使达到1万美元,但仍有6亿左右人口月收入1000元人民币左右,(35)根据2019年相关数据,我国低收入组和中间偏下收入组共40%家庭户对应的人口为6.1亿,年人均收入为11485元,月人均收入近1000元。其中,低收入组户月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中间偏下收入组户月人均收入高于1000元。国家统计局,2020:《中国统计摘要2020》,中国统计出版社,第59页。在一些领域我们比发达国家也有差距。更何况,中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既要扎根于中国大地,又要在不断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由于历史条件所决定,我国没有经发达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样的状况决定了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需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充分汲取和借鉴西方经济发展中的有益经验和文明成果,在对世界各国优秀成果的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中国道路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在发展好自己的同时,有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但学习和借鉴,不能照搬。既要反对超级大国利用本国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的图谋,也要反对将中国的改革引向与超级大国根本经济制度趋同的主张。“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36)习近平,2016:《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界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一定要坚定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回答!
本文原载于《经济研究》2020年第8期,转载过程中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