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贵州易地扶贫搬迁这项大工程

2020-03-02 11:35
理论与当代 2020年11期
关键词:易地受访者城镇化

易地扶贫搬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采取的超常举措,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的治本之策。贵州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密度最大、贫困面最广的地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是过去贵州的生动写照。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系统脆弱极易形成“生态脆弱——贫困——掠夺式开发——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的“贫困陷阱”。

“树挪死,人挪活”。贵州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和“当头炮”。当前,贵州已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累计实施搬迁188万人,工作重心从以搬迁为主向后期扶持与社会管理转变,从解决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民生工程和社会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其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国际上也无经验可以借鉴。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既聚焦安置住房、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整合全社会力量统筹推进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确保搬迁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快速融入。调查显示:搬迁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的满意度高达97.2%。充分表明易地扶贫搬迁极大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活,正在改变和必将改变他们及其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环境和命运。易地扶贫搬迁不仅对贵州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同样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民生工程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贵州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务实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强化产业配置、开展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托底解决困难群众就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就业、脱贫发展、提高收入,不断改善其生产生活水平和质量。贵州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23万人下降到2019年底的30余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26.8%下降到2019年的0.85%。

从纵向脉络看,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由党委和政府主导的旨在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移民运动,彻底改变了贵州近200万搬迁群众的世代命运;从横向联系看,原来横亘在城乡之间的生活水平、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鸿沟逐渐被弥合,有利于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调查显示:搬迁后,93.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或家人享受到社会养老保险”,97.14%的受访者认为“享受到比搬迁前更好的医疗水平”,95.7%的受访者认为“享受到比搬迁前更优的教育资源”。

二、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城镇化工程

通过对贵州省2001年以来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调查发现,“从农村搬进城镇的大多数搬迁群众都已脱贫致富,而从农村搬到农村的搬迁群众,他们的生活却没有大的改变”。对此,省委省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同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实施城镇化集中安置。迄今,贵州是全国唯一全部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的省份。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全省城镇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仅2017年、2018年两年进城安置入住的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就占贵州省新增城镇人口比重的51.49%。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先决条件,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拓宽了农村人口市民化的实践路径。一方面破解了传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落户门槛高、落户对象范围小、农民落户顾虑多等难题;另一方面有利于城市优质公共资源的共享,有效解决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矛盾。

三、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城市文明普及工程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段,精神贫困问题要远比物质贫困问题更大。搬迁群众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入城市社区,原有的靠血缘、地缘关系形成的较为稳固的社会关系网络“被打散”,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导致熟悉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断裂,群众心理难免出现不适应。

进城之初,不少搬迁群众生活方式十分落后,现代文明意识比较淡薄,迷信思想、烧柴做饭、烟熏火燎、床被乱放、衣服乱扔、饭菜乱摆、小区里随地大小便等邋遢、随便、不文明的生活方式非常普遍。社区干部通过专题培训、言传身教等方式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文明礼仪、公共秩序、清洁卫生等行为规范教育,积极引导搬迁群众适应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把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理念融入搬迁群众饮食起居、生产生活、交际礼仪等方方面面,强化群众文明意识,使其自觉适应现代文明新生活。

农民作为小生产者,既有勤劳、善良、淳朴等优秀品质,也存在自给自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竞争、追求平均等观念。各安置点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搬迁群众纪律、自强、文明、团队、开放、市场、进取、效益、效率、竞争、公平等观念的培养,搬迁群众逐步树立起市民意识,从松散型向纪律型转变、从满足型向竞争型转变、从愚昧型向知识型转变、从个体型向社会型转变、从封闭型向交际型转变。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愈发迫切,学习技术、创业致富和适应市场的意识不断提高。调查显示:91%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加各类技能学习与培训;71.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重视”子女教育问题。

四、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宅基地复垦、生态修复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体系的关键一环。随着188万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的困难群众搬入城镇,各迁出地开始稳步推进搬迁农户旧房拆除、生态修复工作。对于宅基地,贵州安排专项资金对搬迁农户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进行补贴,极大地调动了搬迁群众复垦复绿的积极性。对于农民的承包地,贵州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有序推进对坡度在25°以下的搬迁户承包地有偿流转和开发,利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25°以上耕地进行生态修复,防止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通过宅基地复垦复绿和生态修复,一方面使闲置的土地得到了更好利用,加快了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的步伐;另一方面极大地缓解了人的活动对农村生态系统的压力,逐步改变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现状,实现搬迁脱贫与生态修复的双赢,全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19年,贵州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98.3%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8.5%。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工程,涉及教育、医疗、交通、就业等诸多民生问题,这就注定易地扶贫搬迁不能一搬了事,而是要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既要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也要靠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需要搬迁群众的奋斗才能实现。

猜你喜欢
易地受访者城镇化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家乡的城镇化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